2017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作為中華生態總體布局重要支撐的青海省,以其地域廣闊、自然生態多樣并生,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及諸多水系發源于斯等集中優勢所在,備受世界矚目,成為國家公園建設的主體選擇區域。為此,我省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承擔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區及管區范圍內國有自然資源的管理。自此,把大美青海建設成為“國家公園省”的熱潮逐浪而來,江河源區的精細規劃管理與大規模科學化建設漸入佳境。有感于此,作為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及當年研究會籌創者中少數健在的筆者,又緣于2020年6月5日參加研究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新任會長、副會長兼任秘書長人選及今后的工作安排,一時思緒飛揚,由衷感念、敬佩我省一些老領導在很早時候就注目、關懷江河源生態及文化研究問題,布局、安排了相關工作,成立組織機構,開展相關論證,抓基礎、謀長遠,為今天的“國家公園省”建設和江河源自然生態保護、文化生態構建做了重要的鋪路搭橋式的探索,這就是當時多位省級領導親自籌劃成立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并親力親為領導研究會開展廣泛深入的江河源生態保護與文化研究的一段史實?,F謹記敘于下,以志紀念并勵后來。
“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的創立,源起于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一大批重視文化工作,樂于參加文化學術研究的老將軍、老領導和專家學者,他們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喚醒文化自覺,實現文化自強,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和統一大業貢獻力量為宗旨發起成立的“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該會由薄一波、李政道任名譽會長,周谷城為會長,肖克為執行會長,設副會長、顧問若干人。1991年5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了隆重的成立大會。黨中央對該會的成立非常重視。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薄一波參會并作了重要講話,肖克會長作了《工作報告》。這一消息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報道后,引起許多老干部及歷史學界、教育界、文化界、科技界知名學者的極大關注和支持,不久,有許多省區相繼成立或積極籌備成立相應的組織。就在當月18日,我省原省委書記趙海峰收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原主席、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黑伯理的來信,征詢他加入炎黃文化研究會的意向,同時,希望青海也成立相應的社團組織。趙海峰同志接信后即于6月的8日、9日分別致信給已離休的原省委書記馬萬里和剛剛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調任省政協副主席的陳云峰同志,請他們先在小范圍討論,提出一個簡單方案,向省委匯報。6月10日,馬萬里同志就此事寫信給時任省委書記尹克升和省委副書記桑杰加,提出具體意見,并建議由陳云峰同志負責籌備事宜。尹克升書記于6月17日批示,同意盡快商定。就在此時,我接到了陳云峰同志的電話,他說:“武明同志,省里正在進行一個文化研究機構的籌備工作,你也快到離休時刻,就參加此項工作的籌備吧?!庇纱宋揖陀行易鳛閯摻ㄕ咧?,投入到緊張而有序的籌備工作之中。期間,陳云峰同志遵照趙海峰、馬萬里同志的意見,召集我們共同商議部署,并在省內各階層、社會團體、科研單位、高等院校、文化學術界聯絡與征詢意見,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贊同和廣泛支持。在此基礎上,我們初步擬定并完成了社團名稱、章程、組織機構、人員構成等事項。在陳云峰同志向趙、馬兩位領導作了詳細匯報后,又決定由參加籌備工作的省政協原秘書長李志剛同志攜全部材料去北京匯報并征求意見。李志剛同志返回青海后立即向趙海峰、馬萬里、陳云峰三位領導匯報,隨即就具體事項作出決定,為了突出青海地方特色和地域特點,社團名稱決定為“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考慮到本會是文化研究機構,決定掛靠在省文化廳。當時,我在省文化廳工作,也便于聯絡和鋪展業務。由趙、馬兩位領導聯名寫信給省財政廳孫肇然廳長,省財政為研究會撥付了開辦費5萬元,根據各方面醞釀推薦的理事意見,向省內外100多位同志發出征詢函,一個多月后,共有109名同志明確表示愿意積極參加該社團,所以本會第一屆注冊理事為109名。這些理事除領導同志外,幾乎囊括了西寧地區有學術成就又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教授、藝術家和學者。1992年1月11日,趙海峰同志委托陳云峰副主席主持召開了最后一次籌備工作會議,籌備組已經按計劃完成了社團登記、章程起草、銀行注冊、會務籌備等各項工作。1992年2月28日,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在西寧賓館隆重召開成立大會,時任省委書記尹克升、副書記桑杰加、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顧問、原廣西自治區書記喬曉光,原省委書記趙海峰、馬萬里、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宦爵才郎、省政協主席韓應選、副主席陳云峰等省級領導與相關部門領導出席大會祝賀。成立大會由我主持,大會通過了首屆理事會109人名單和章程,選舉陳云峰為會長,李志剛、張武明為常務副會長,朱世奎、郭璟、趙多年為副會長,張武明兼任秘書長,副秘書長由師守成等人擔任。大會聘請趙海峰、馬萬里、多杰才旦為名譽會長,桑杰加、韓應選、唐正人、卓加等10位省級領導為特約顧問,于敬堯、喬遷、劉光和等17位同志為顧問。桑杰加副書記代表省委講話,趙海峰、喬曉光致詞,陳云峰作《工作報告》。北京對口社團組織和省內外相關部門、單位發來熱情洋溢的賀函賀電。我作了總結講話,并宣布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勝利閉幕。喬曉光同志參加完研究會成立大會之后,在我省進行了短暫文化考察。臨行賦詩一首,表達他對青海高原文化的喜愛和開展廣泛文化交流的祈愿。研究會成立運行后不久,陳云峰會長首屆任期末滿時,因離休回原籍陜西定居,即由時任青海省委副書記的蔡竹林同志補任會長,這是又一位在任省領導直接參與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的決策與指導。這就是在我漫長工作生涯中所見不多,印象十分深刻的多位省級領導同志親自參與創建一項文化研究社團工作的感人事例。因此,我一向認為,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絕非一般的社會文化團體,它蘊含著當時的青海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領導及許多老一輩省級領導干部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青海江河源文化傳統及其向現代化轉型的殷切希望,凝結著老一輩革命家對青海發展所付出的心血、汗水,是為我省文化工作者在三江源頭這片古老又現代的熱土上施展本領與才干而搭建的一個廣闊平臺。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成立之后,在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始終堅持不忘初心,與時俱進,做到了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步。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打造我省經濟發展的精神支柱,營造生態文化的精神家園,凝聚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會雖然將江河源文化研究作為主攻方向,從中華源頭文化到歷史文化、從昆侖神話到民族宗教文化、從地域文化到民俗文化、從文化人物到文化旅游、從專題文化到打造文化品牌……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其成果受到了省內外學界的關注,同時,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活動,對加強教育與社會公益事業也做出了大量有實效的工作。其中,僅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并已落實的對文化建設的建議就達10多條。通過本會關系,香港友人徐英美等向我省捐建學校及醫療器材、衣物等價值高達500多萬元,研究會還通過刊物交換、研討交流、以文交友等活動加強了與省外的聯系,曾與10多個省區市有過交往,對外介紹宣傳大美青海,達到了一定效果。由于江河源文化研究會學術研究不斷取得新成果,工作取得新成績,曾先后多次受到省領導夸贊,受到省上相關部門授予的“先進社團”“一級社科學會”等榮譽稱號。今天憶寫這段歷史,是以證明我省的各級領導在很早就具有樸素執著的高原自然生態、文化生態保護意識與建設工作實踐,證明我黨的各級組織對“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潛在自覺,證明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戰略生態觀的深厚組織基礎與群眾基礎,證明江河源自然生態保護與文化生態構筑“雙建設”目標之正確、全面而深刻。
“長江后浪催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現在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發展進步又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關口。希望研究會新的領導機構,發揚光大老領導們心系青海,繁榮高原文化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意,恪守宗旨,經學前賢,振奮精神,開拓進取,團結各方,努力工作,繼續成為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會的領頭羊與主力軍,為三江源國家公園和青?!皣夜珗@省”建設大業提供文化決策支持,不負重托,砥礪前行,在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指導支持下,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