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蓮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屬于一種教學資源,教師通過合理的利用,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反思和互動,從而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錯誤資源;利用
錯誤資源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產物,教師如果能夠將這些錯誤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對學生的良好發展具有現實意義,需要教師給予足夠的認識,使錯誤資源能夠有效地運用到實際教學資源之中。
一、有效利用錯誤資源,在糾錯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錯誤資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著比較大的利用空間與價值,所以,在開展相關課堂教學時,應當合理地將這些錯誤資源利用起來,通過錯誤資源教育價值的充分發揮,來實現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提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個人數學能力與數學思維的提升,離不開敢于質疑問題和改正問題的心理。教師需要利用這種心理為學生合理地創設“錯誤問題”,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遇到“錯誤資源”,通過相關鍛煉和考驗后,在“錯誤資源”中成長。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平行與垂直”時,為了能夠考查學生對該章節知識的掌握與理解程度,教師便可以通過錯誤資源的設計來實現目的。比如,教師設計如下一道題:“在相同的一個平面中,兩條直線存在的位置關系可能是以下哪一種,A.垂直或平行;B. 相交或垂直;C. 相交或平行。”學生在解答這個問題時,由于其自身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存在差異性,從而導致該問題出現多樣化的答案,但該題目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因此,教師在讓學生回答后,先不急于給出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深度思考,針對自己所得出的結論來驗證,驗證方法包括實踐演練與操作畫圖等。學生在完成相互之間的探討與實踐操作后,便能對該知識點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和理解。之后教師再重復一遍題目讓學生解答,在驗證其他兩個答案為錯誤答案后,學生便能夠肯定該選項的正確答案為c。以后再遇到類似的題型時,學生定能快速解答,有效避免錯誤的發生。
二、有效利用錯誤資源,讓錯誤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墊腳石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點時,錯誤或者失誤是難以避免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方法利用錯誤資源,使其成為學生在數學學習道路上的墊腳石,以此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在提出相關問題后,如果學生回答結果并不正確,教師先不急于去糾正學生的錯誤,而是通過將錯就錯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然后在獨立思考中尋找正確答案,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使其數學思維能夠不斷完善。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將一些基本的軸對稱圖形展示給學生,比如“日”字、“田”字等,之后給學生展示與之類似的圖形,從而使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一個初步了解。教師在展示圓的圖形時,學生能夠根據之前的引導,同時結合圓形的特點說出圓的對稱軸數目,即無數條對稱軸。但也有學生會因為之前所學內容的影響,提出圓一共有兩條對稱軸的錯誤答案,這個時候教學便可以秉承著將錯就錯的原則,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圓形,然后在圓形上畫出自己所認為的對稱軸。由此,學生便能夠直觀切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同時對軸對稱圖形也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通過這種將錯就錯的方法來利用錯誤資源,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容,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有效利用錯誤資源,在自我修正中提升學生的自主反思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學生有著直接聯系,而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學生的自我反省能力有著緊密聯系,反省能力的強弱決定了錯誤資源對學生學習有效性的促進程度。所以,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應當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自我反思空間,通過“自我否定”的過程,讓學生在錯誤資源中提升自我分析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有效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思路,取長補短,使得學生思維上的缺陷以及學習上的不足得以補充。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周長與面積”時,有部分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容易產生混淆,經常見周長計算成面積,將面積計算成周長,甚至有的學生對面積與周長的單位名稱都難以區分。在處理這種錯誤資源時,教師不可直接引導學生糾正或分析,因為這樣很容易影響到學生自我分析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自我反思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反省。比如,教師讓學生感受自己課桌的周長或面積,同時進行適當的問題引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需要應用到周長和面積?”通過這種方法來讓學生反思之后,教師便可以繼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在經歷了自主思考后,你能夠發現有哪些錯誤是需要去及時改正的?”這種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反思能力,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加深記憶,進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有效利用錯誤資源,讓錯誤成為促進師生交往互動的橋梁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共同發展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就在于師生如何互動,學生如何自主探究,學生如何在探究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地利用錯誤資源,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為了能夠豐富教學形式,轉變傳統教學中枯燥乏味的現象。教師在利用錯誤資源時,通過錯誤問題的合理創設,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對數學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從而對數學世界產生求知欲望和探知欲望,進而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抓住教學的主要契機,積極為學生創造沖突和矛盾,這樣的教學課堂使得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多維度的互動機會,使得教師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檢驗,同時使得學生有更多的體驗和認知來完成自我知識構建。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教師在傳授學生因數與倍數相關的知識時,可以故意為學生設計各種“問題陷阱”,比如:“個位是0、2、4、6、8的數都是2的倍數,個位是5的數都是5的倍數,那么請問,個位是幾的數是3的倍數?”由于前面已知條件所設下的“陷阱”,學生的回答有3,有6,有9。此時教師便可以把印好的百數表發給學生,將3的倍數圈起來,學生通過檢驗和回答之后,發現了認知錯誤,原來的經驗失效,同時對該問題產生了濃厚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進一步探究3的倍數的特征。在教師的啟迪下,通過改變觀察的角度,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之后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時便能夠得出相關答案。這樣的問題創設,是故意引出學生的錯誤答案,以此為基礎來推動學生去分析、思考和討論。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僅幫助學生了解該數學問題的本質,同時讓學生展開相關探索,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提升。
簡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屬于一種教學資源,教師通過合理的利用,幫助學生進行反思和互動,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意識和能力,從而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