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強

通過對德國職業教育特點的分析,揭示了德國職業教育對德國制造業的作用,以及對德國中小企業的推動作用。同時分析我國中小企業勞動力短缺現實,希望我國職業教育結合國情,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優點,形成可供參考的有利于解決我國中小企業勞動力短缺的機制。
德國前總理科爾曾說過一句話“德國經濟起飛的秘密武器是德國的職業教育”,可見德國職業教育對德國經濟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類型的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同時,制造這些秘密武器的是德國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而促進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理論基礎是德國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另外,在產生像黑格爾、康德等大哲學家的思辨傳統土壤中,也產生了許多極具職業教育特色的理論成果,這些都凸顯了職業教育的自身規律。
1.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概況。德國聞名于世的職業教育是雙元制職業教育。德國聯邦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奠定了職業教育的地位,規定18歲以下職業義務教育。從數字上看,德國中學生只有30%左右直接進入普通高等院校,而70%進入職業教育。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職業教育在德國是深入人心的,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德國制造業一直以來以質量著稱的原因。
2.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特點。所謂“雙元”是指學校為“一元”,企業為“一元”,合計為“二元”,共同為學生承擔教育任務。從字面上看,這二元的作用是同等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實際上這二元所分擔的任務并不是均分的。從一周的學習時間上看,學生大概用1天-1.5天的時間在學校學習,學習今后在企業工作必需的理論知識,用3.5天-4天的時間在企業學習,以師傅帶徒弟方式或生產性的實習為主,企業還必須支付給學生500歐-1500歐不等的實習費用。據統計,德國企業花費在每個學生身上的費用大概是15000歐左右,這個費用必須由企業承擔,而學生在學校里學習所花費用由國家承擔。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承擔教育主體任務的是企業,而并不是學校。當然,企業這“一元”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成為“一元”,在德國,能承擔教育這一作用的企業才能成為“教育企業”,而要成為“教育企業”必須經過行業協會的認定。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理論與實踐、學習與勞動在學校和企業里交替進行,是兩個學習地點、兩種教學原則、兩個主管單位(聯邦政府與州文教部)、國家和企業分擔費用的教學模式。
1.浙江中小企業概況。浙江是全國著名的中小企業大省,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在全省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行業中,就企業單位數來說,截至2007年年底,浙江省的中小企業數量已經達到113萬家,占全省工業企業數量的99.6%。浙江省中小企業還吸引了數百萬省外人員就業,為全國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的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還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2.浙江中小企業特點。浙江中小企業大多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行業分布仍以傳統制造業為主,傳統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仍占舉足輕重的地位;絕大部分企業的產品模仿國內外大企業,來料加工業務比重較高,原創性、自主性產品偏少;2008年開始,原材料、能源價格快速上漲,勞動力成本大幅攀升,信貸成本增高,中小企業面臨高成本的壓力。
浙江是勞務用工大省,這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招工難愈發明顯。隨著打工者自己創業或者家鄉經濟發展而在家上班增多,中小企業缺工現象明顯。浙江中小企業只能通過提高待遇來吸引人才,而低端的產業層次,以外貿為主的低附加值產品,很難穩固一個生產團隊。一方面是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是青年不愿到中小企業上班,因為中小企業往往是手工勞動為主,沒有多少科技含量,因此在這里上班可能會沒有什么成就。
在浙江省務工的勞動者,文化程度低,有些甚至小學還沒有畢業,根本沒有經過職業教育,因此缺乏技術專業的認同感,往往是以謀生為主。對待工作時得過且過,通過老鄉的信息,知道哪里待遇高就往哪里流動,甚至可以犧牲以前的工作經驗。現階段,浙江省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正由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化,傳統的手工勞動正逐步由機械自動化或半自動化代替,甚至由機器人代替。以前十幾個人的工作,現在可能僅需要兩個人就能完成同樣的工作量,工作崗位的技術含量正逐步由單個向集成化方向發展。因此,中小企業需要大量受過職業教育的勞動者,這也正是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獨立類型,有別于普通教育作用開始顯現的過程。
德國的失業率在整個歐洲是最低的,幾個德語系國家也緊隨其后,這一方面得益于工業經濟立國的德國為眾多青年提供了充足的崗位,另一方面得益于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
從德國的整個教育系統來看,德國小孩從六歲開始上小學,經過四年的小學階段后,就開始分流了,是進入完全中學、綜合中學、實科中學還是普通中學,其中完全中學畢業后可以進入綜合大學學習,其他在高年級階段都要進行專門職業教育,其中在8年級階段各個中學之間是可以轉學的。因此,自己這輩子要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在小學畢業后就開始規劃了,這種規劃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父母根據他們自己的人生經驗來替小孩做出決定的。其實德國還是比較人性化的,在自己即將進入職業選擇之前,每個職業學校都有一到兩年的職業準備階段,就是學校讓學生提前嘗試各種職業,然后再做決定自己要從事什么職業。
1.建立類似于德國《職業教育法》的法律框架條文,從政策制度上給予職業教育應有的地位。比如經費的投入上要給予保證,由于職業教育更重視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職業院校需要更多的經費投入。師資隊伍的建設上,不能直接由普通高校進入職業院校,除了要經過企業鍛煉外,還要經過某種進入職業院校的國家考試。專業教學計劃的安排上,也要按照國家規定,比如某些核心課程必須上,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給地方區域經濟留下足夠的調整余地。
2.建立完備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從職業高中到職業學院,現在職業院校有各種專升本,再從職業院校升入普通本科院校,由此職業教育體系進入學科教育體系。從某種程度上講,職業院校的學生按照學科體系的高考制度進行選拔,本身就是高考制度的弱者,現在讓他們再進入學科體系的高校進行學術研究,究竟有多大潛力,能否適應,將來前途如何,不得而知。因此,現在部分職業教育專家提出,在職業院校也開展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和普通教育體系相輔相成。
3.建立嚴格的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人才培養質量究竟好不好,不能由學校說了算,考試試卷要由第三方來出。德國職業教育的關鍵考試就是由行業協會來考的,考合格了就讓你上崗,考不合格再給你一次機會,再考不合格那就要換個專業了。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這樣也便于不同學校同一個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橫向比較。
另外,從微觀層面上,大型企業由于資金實力雄厚,可以建立自己的教育培訓中心,以便于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那么中小型企業如何解決呢?可以考慮建立跨企業培訓中心,由幾家甚至十幾家企業組成,德國為解決中小企業培訓問題就建立了跨企業培訓中心。目前根據實際情況,要讓我國企業建立跨企業培訓中心有困難,那么跨企業中心只能前移,只能由學校來承擔。目前職業院校都有實訓中心,缺乏的是生產性實習,需要解決是學校完成生產性實習的機制問題。如何在學校里搭建生產性實習車間,必須由政府、行業協會或企業、學校三方進行商討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