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范仲淹是宋代名臣,他不僅是文學家,更是政治家,他推行的慶歷新政雖然受挫,但是對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仍然起到了積極作用。尤其是他在地方為官時,重視水利建設,為當地百姓造福。
天禧五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任鹽倉監官,雖然是個鹽官,可是他責任心強,帶著對百姓的關心,他深入各地走訪查看,了解民情,發現鹽場周邊的海堤由于多年失修,大堤身經海潮長期沖刷,部分區段已經坍塌,每逢海潮漲跌,嚴重影響到鹽場的安全,同時也對周圍的大片農田和房屋造成威脅。遇上大潮汐,海水甚至會淹到泰州城下,讓成千上萬的百姓流離失所,鹽場也會蒙受滅頂之災。為此,范仲淹及時向上級提出建議,要求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扦海堤堰,由于他反映的情況真實,理由充分,這項浩大的工程很快得到了批準。
天圣元年范仲淹被任命為興化縣令,全面負責實施此項治理工程。范仲淹組織四州的數萬名百姓民夫,在海邊擺開了戰場。工程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確定新的堤址,由于舊堤大都坍塌毀壞,而且海岸線不斷變遷,堤址必須重新勘定,范仲淹走入村莊,在親臨海灘觀察,聽取當地漁民的意見后,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發動沿海百姓將礱糠遍灑海灘,大潮來到后,礱糠隨海浪涌進,落潮后礱糠就會附著在沙灘上,形成一條彎彎曲曲的糠線,范仲淹命令民工沿線打樁,新的堤址由此確定。
由于筑堤時間比較長,工程量大,加上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困難重重,有時剛修好堤岸,一夜間就會被沖得無影無蹤,有的民工還為了修堤而獻出了生命。一些民工受不了這個苦,對修堤失去了信心,開始偷偷跑掉,而范仲淹卻在朝廷的費用不能按時到位的情況下,捐出自己的俸祿,補貼筑堤開支,自己還頂風冒雨,與民工同甘共苦,勉勵大家堅定信心。在他的感召下,民工的干勁高漲起來,工程進度變得順利迅速。經過艱苦的努力,一條底寬三丈,頂寬一丈,高一丈五尺,綿延180里的扦海堤堰建成了,鹽場、農田和村莊都有了堅實的屏障,再也不受海潮侵襲之苦,過去因受災流亡的2600多戶農民也回到了家園,人們感謝范仲淹,都把這條海堰稱為“范公堤”,清代的吳宗元曾寫詩贊嘆:“扦海功成百代崇,蛇龍逼藪盡耕農,當年不應臨川筆,到此惟應說范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