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高考,學校安排我外出擔任監考員。高考的前一天,在考場,我碰到了陳軍,原來一年前他從農村中學調到了這所省一級學校。我不覺得意外,他有這個實力。見面后,他感慨地說:“能有今日,還得感謝工作室的培養!”我笑著說,是你自己培養了自己。晚上,陳軍、吳向鴻、黃春嬌、李卓旭等昔日工作室的老師到我下榻的酒店交流,其中李卓旭特意從20公里以外的學校趕來。在酒店的房間里,我們沏好潮汕功夫茶,伴著縷縷茶香,重溫一起開展教育研究、共同成長的日子。
一
2011年9月,李卓旭來到了揭西縣錢坑中學這所農村學校,成為了一名高一數學教師。大學畢業后,卓旭在大城市有過一段短暫而充實的企業工作經歷,為了滿足父母的滿腔期待,他選擇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貧困山區揭西,開啟了平凡、平淡,對當時的他來說甚至是無聊的山區教師工作。山區教育,工作壓力不大,但在日復一日程式化的日子,他并沒有找不到職業的價值感。他坦言,一度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卻又尋找不到職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只能在離開與留下的彷徨中備受煎熬。年輕的生命不允許長久的迷惘,年輕人處理危機來臨的方式,是盡快找到釋放生命能量的出口。在教書的前兩年,卓旭選擇了一條“另類”的路——他當著科任教師的責,操著班主任的心。然而,每次“喧賓奪主”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心里總是不踏實,也總免不了他人“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的嘲諷。直到從教的第三年,他終于當上了班主任,這個燙手的山芋別人避之不及,他卻愛不釋手,他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班級管理中。于他而言,班主任工作是尋找職業成就感的嘗試。
高中學生面臨身心發展和高考升學的雙重壓力。就讀農村薄弱高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學困生”,很多班主任的工作只能停留在一般的事務性管理上,只圖不出亂子就好,學生所面臨的成長問題終究無法解決。但卓旭的班級管理卻顯得與眾不同,他的教育實踐豐富多彩:組織學生民主選舉班委組織、學生自己制定班規;開展學科知識競賽、班級辯論賽、迎新春詩詞朗誦大賽;策劃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課;組建耘夢文學社……放在城區優秀學校,這些舉措或許平平無奇,但在農村高中,就顯得非常難得了。
卓旭成為學校最忙碌的班主任,但這些活動,卻使得學生獲得更多成長的契機。對于班里的“問題學生”,卓旭并未任其自生自滅。讀過卓旭的教育敘事,我很佩服他不著痕跡的轉化方法。比如那位曾令科任老師頭痛不已的小勝,卓旭創造條件讓他在班級活動中慢慢地感受到被人尊重的喜悅:組織辯論賽,充分發揮他“耍嘴皮子”的優勢;推薦他在文學社中擔任美術編輯,一施所長……
在基礎薄弱規模較小的農村學校,教師的職業態度對學生的影響尤為突出。由于卓旭在班級管理中的辛苦付出,學生對他既親近又尊重,也讓他看到教育更開闊的氣象:教育是成人之美的事業。這是從教育實踐經歷中穎悟所得,其中凝聚了他個人從職業困境中突圍、實現成長的喜悅,遠勝于那些空洞無物的口號、抽象干癟的理論。
參加工作的第四年,卓旭就在縣、市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中獲得佳績,比賽讓他更加堅定走自己所選擇的路,同時產生班主任角色必須“升級轉型”的新思路,畢竟依靠拼體力,拼激情的管理模式,長久下來難免有被掏空、被耗盡的感受。
于是,2015年,卓旭成為我所主持的市級名班主任工作室學員。我知道卓旭在德育創新路上的不懈追求,不過令我驚訝的是,卓旭年齡不大,卻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這在鄉村教師中是很難得的。卓旭對個人的情況早有了全面的反思,比如他說自己的優勢是年輕熱情、不畏繁勞,而不足則是缺乏研究意識和科研能力。所以,在進入工作室之初,卓旭就做好了專業成長規劃。
盡管班級管理消耗了卓旭很多精力,為了實現發展目標,他一直堅持讀書和寫作,參加工作室學習一年之后,他小試牛刀,文章《平凡的幸福之路》發表于《師道》雜志,對他來說也是莫大的激勵。
我曾經問過卓旭:班主任工作面對的主要困難和壓力是什么?他直言不諱——職業倦怠。當下班主任陷于職業困境的原因,有大環境下班主任角色被定位于“事務型+問責對象”的錯位,也與班主任缺少教育反思與成長意識有關。班主任崗位要留得住人,除了經濟激勵以外,還要讓一線教師感受到班主任作為德育工作者的價值,看到班主任工作專業化的發展前景。當然,除了大環境的影響之外,關鍵還在個人,很多甜美的果實也可在貧瘠的砂礫中長出。
二
2009年,陳軍從華南農業大學本科畢業,成為了一名農村教師,同年,陳軍參加了廣東省為期5年的“農村教育師資培養碩士計劃”,計劃結業后扎根鄉村教育。落后的偏遠山區,無論經濟、文化水平、人的生活方式與生活觀念,都和繁華的廣州有巨大的差距,初為人師的他滿懷熱情,靈感澎湃,對未來充滿信心。然而,在農村學校工作幾年以后,城鄉落差使陳軍內心滋生出一種復雜的情感。和卓旭一樣,陳軍的這種情感也來自于職業意義的迷惘:教師職業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通過何種方式把價值體現出來,是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是教師工資收入?但這兩方面他都不能在鄉村教育中找到滿意的答案。
這些年,優質生源和家庭條件好的學生,都流向城鎮私立學校,農村學校生源每況愈下。陳軍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給基礎薄弱的學生義務補習,然而由于家庭、經濟、文化等原因,很多農村孩子被各種心理問題困擾,令他時常感到束手無策,給他帶來了深深的挫敗感。而他內心的困惑并沒有徹底解決:自己在“農碩計劃”結束后選擇留下,待遇要比同樣身份選擇走出去的同學少很多,內心難免變得焦慮;面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現狀的沖突,日漸浮躁,失去耐心。隨著年齡的漸長,他也害怕失去往日的激情與活力……他加入班主任工作室的初衷,一方面基于對自身專業成長訴求的回應,另一方面希望和一群熱愛教育的同行一起思考鄉村教育的困境。
林澤兵工作室成立之初,我閱讀工作室里每一位老師的簡歷,發現陳軍的工作經歷和學歷在17位成員中顯得尤為突出。我決定約李卓旭等工作室老師一起走訪陳軍。他和我們分享了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個故事,使我對鄉村教師能夠做什么這一問題有了更堅定的想法。
初三學習非常緊張,為了激勵學生,陳軍決定和學生一起“創造”一個“堅持的故事”。他讓學生每天放學后在相同的時間以相同的角度給教室外的一棵木棉樹拍照,學生們一開始充滿興趣,但重復多天以后就感到無聊,開始懷疑這個活動的意義和價值?;顒邮亲栽傅模哪軋猿窒氯サ膶W生越來越少。就在這個活動快要以“悲劇”的結尾收場時,一個女生第一時間拍到了木棉花開。陳軍終于把握住了他所想要的教育契機,他召開主題班會,把收集到的20多張照片做成PPT,讓全班學生欣賞一棵木棉樹悄無聲息地開花。下課后大家爭先恐后地跑去看這棵木棉樹,師生一起形成共識:唯有堅持,方有夢想變為現實的可能,堅持的過程同時也是自我綻放的過程。后來陳軍和他的學生特意在木棉樹下合照,草地青青,天空蔚藍,一樹木棉花繁盛地開放。陳軍的教育案例,展示出敘事德育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和價值。面對德育問題,教師不能強迫學生去相信或感動什么,學生的心靈在教育過程中被一次又一次地觸動,才能自然而然地被感動。
2016年揭陽市第六屆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陳軍以縣初賽第一名成績進入市的決賽,在全市班主任展示教育智慧與釋放教育激情的舞臺上,獲得大賽初中組綜合三等獎。比賽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對自我的歷練。于他而言,比賽的種種壓力,打破原來生活的平衡,但一路走來,精神世界慢慢地認可和適應了這些壓力,并構建出另外一種平衡。記得他曾對我說,作為一名選擇支援貧困地區教育的教師,他并不害怕付出,重要的是付出的意義何在,用研究者、敘事者的眼光來審視教育,猛然發現,就算一輩子呆在同一所學校工作,我們的精神世界也不會因此而停滯不前,不會受限于環境。
最近,和陳軍交流時,我問了他一個問題,十年支教生活,你收獲了什么?他爽朗一笑,用毋庸置疑的口氣告訴我:“我反對把教師當作焟燭,犧牲自己,成全學生。教師首先要努力成長,成為一個能量場,眼中有光,才可能照亮學生的心靈?!?/p>
盡管鄉村教育面臨著各種問題,并讓人對鄉村教育產生質疑,但農村孩子的成長總要有懂教育的人來陪伴。在李卓旭、陳軍等鄉村教育同人身上,我看到鄉村教師成長的方向:面對喧囂躁動的環境,沉潛下來積攢能量,尋求專業素養上某一個點的突破,讓自己成為一束光;同時,克服內心的孤獨,努力尋找教育的同行者。最終,他們都驚喜地看到教育的魅力。他們的足跡告訴我們,鄉村教師可以對現實不滿足,但也不必絕望,要學會抱著改良的態度來看待鄉村教育的點點滴滴。鄉村教育問題,關鍵在人,在于鄉村教師的專業能力與職業態度。
(作者單位:廣東揭西縣南僑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