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基金項目:“民辦高校服務地方智慧教育促進教育現代化的應用研究”遼寧省教育廳2019年度科學研究經費項目遼教辦[2019]117號文件;項目編號:139000-2019-15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學信息化可以實現教學管理工作和教學資源的信息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為高校教學工作提供了更為便利的工作平臺和管理模式。但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工作中運用還略顯不足,仍然處于自發和摸索階段。
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規劃初步建立,但相關政策制度尚需加強系統而合理的建設規劃在教學信息化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使高校相應規章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與信息化的建設相適應,而且為其提供機構管理和人事等方面的保證。
高校教學信息化的機構基本具備,但職責定位與作用發揮尚需加強。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教學手段的變革,教學信息化機構的職責定位與功能也在發生變化,目前一些學校的相應機構存在部分功能交叉或機構職責定位不清楚的問題,影響了推進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高校教學信息化基礎設施初具規模,但應用系統與平臺尚需統一。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一些高校已基本具備了在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方面運用信息技術的條件,多媒體教室建設情況已達到較高水平。但這些應用系統各司其政,不兼容也不統一,給今后的技術支持、升級、維護、資源共享等方面帶來許多不便,也不符合高校教學的發展趨勢。
2013年11月,學校黨委批準信息化建設立項,從調研、規劃、論證、建設到實施運行歷時4年,共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硬件建設。教學綜合管理方面,開發建設教學信息化管理云平臺;提升信息化課堂教學質量,建設多媒體觸摸一體機教室,確保所有上課教室均配備多媒體觸摸一體機;加強課堂過程教學,提高優質課數量,開發建設教室時時錄播系統;擴大學生課下學習范圍和知識量,與時俱進,建立數字網絡圖書館,購買中國知網數據庫、讀秀等專業圖書數據服務。
軟件建設。組織全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包含:校園網、多媒體觸摸一體機、錄播課堂、數字網絡圖書館、網絡視頻平臺、考試系統、數字化實驗室的使用培訓以及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等多個方面,讓教學信息化手段融入課堂,為教學質量提升提供保障。
深度挖掘校園信息化數據,進行科學分析,用數據反饋教學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實現教學運行過程全方位監控,不遺漏一個教學環節。通過信息化的教學質量監控系統,為提升教學質量提供良好的保障。
全面實現了教學管理系統與考試系統相對接。考試成績直接進入教務管理系統成績數據庫,并可進行分析和統計。解決了成績管理人工干預的必要性以及教師判卷的實效性,最大化的體現成績管理方面的公平、公正以及考試工作的科學化、高效率。
教務管理系統與校園網的對接。校園作為教務系統發布所有信息和統計所有信息的平臺。該平臺以全校師生基礎數據為基礎,實現教學管理、辦公管理、財務管理、教學質量評價、學生日常管理、學生入學管理、學生畢業管理等,既可進行橫向數據分析又可進行縱向數據分析,并且還可以進行整體數據分析。
教室課程錄播系統與校園網對接。教師和學生在課下隨時可觀看課程錄播,教師在觀看的進行教學反思、在相互學習中對照借鑒,不斷的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電子圖書、中國知網數據庫與校園網對接,與在線視頻課程和教師錄播課程形成互補模式,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知識獲取空間更加寬廣;學生在深入專業知識研究的同時,也拓寬了視野。
管理創新和組織保障。信息化建設必須上升到高校建設的戰略層次,設置專設機構和人員,明確其地位和工作職能。為適應信息化建設的高速發展,遼寧財貿學院組建電教中心,統一規劃、管理、審核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并配備專職人員負責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審核、采編,以及視頻課程的錄制、剪輯等工作。
網絡學習輔助課堂學習。學校引進309門網絡課程輔助課堂教學,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寬專業理論能力,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免費重修課程的機會。
強化實踐教學信息化工作。重視實踐教學信息化工作,并將其應用在實驗教學、畢業設計管理、學科競賽管理、創新創業訓練等工作中。引進實踐信息化管理軟件,促進實踐教學的規范性和標準化,實現遠程教學和實習實訓指導的教學方法。
該成果提高了教學質量效益和教學管理效率,提升了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認識和掌握,教師有效利用互聯網最新學科前沿知識,更加精準的講授知識體系,并不斷的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知識內涵。
數字圖書館、中國知網數據庫等數字媒體信息資源建設,豐富了教學信息資源儲備,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知識空間。
9個實訓/實踐實驗室超前的科技信息含量,為學生的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舞臺,為學生的應用能力形成插上了翅膀。全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一方面上機考試使考試組織起來更加簡單化,監考工作透明化,考風考紀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另一方面考試管理系統實現了考試成績無人干預,自動評定,既把教師從繁重的判卷工作中解放出來,又保持了學生成績的公平公正;再者教師通過考試管理系統對學生每次考試成績進行分析,找出知識薄弱環節,以利于更好的進行教學研究和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