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進
新課標要求我們要把數學文化有計劃、有目的、自然地引入到數學課堂中,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深刻地認識數學和真正地應用,讓數學真正地發揮它應用的作用。
數學文化滲透于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教師要充分重視在教學中進行數學文化教學,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突出數學的文化功能,使學生在接受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體驗數學文化之美。只有當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滲入教材、進入課堂、融人教學時,數學才會變得更加平易近人,數學教學才會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因此,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以數學家、數學故事為例,激發學生興趣
為了更好地滲透數學文化,我嘗試讓學生準備一些自己搜集的數學家的故事等素材,以數學家為例子,介紹一些數學家是如何面對挫折又是如何執著追求的故事,學生在好奇之余也感受到數學家那種熱愛數學、勇于探索、不畏困難的精神,對于他們正確看待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懼怕困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數學家的優秀品質永遠值得新一代的學生學習。在講授“可能性”一課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有學生發現拋硬幣正面朝上的概率大約是二分之一。但是,有些組卻不是概率剛好二分之一的情況。這不僅讓學生產生了懷疑概率是否錯了,還有學生有了不同的猜想和繼續嘗試的想法。這個時候,我鼓勵那些樂于思考的學生,并向學生們展示了數學家們的嘗試,列出了歷史上的數學家所做的投擲硬幣的實驗數據,學生驚嘆這些數學家做的實驗次數之多,不禁感嘆數學在前進和發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候,我會在課前給學生講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陳景潤的故事也是激勵人的故事,教育學生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堅持不懈,執著追求,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氣餒,不放棄。用數學家刻苦學習的精神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自強不息的品質。
二、通過課本教材中的閱讀素材加工后滲透數學文化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你知道嗎?”這一欄目,有涉及“數學歷史”“數學知識介紹”“生活中的數學”和“生活常識與信息”。從內容的編排來看每一篇“你知道嗎?”的出現都是和本章內容有密切聯系的。
在講授《圖形分類》這一課時,我充分利用“你知道嗎”中“建筑物中的圖形”這一素材,并把范圍拓展到生活中更多的利用三角形穩定性的方面,例如自行車的車架、起重機的吊臂等。利用圖片、視頻和解說等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三角形、半球形這一類圖形在建筑、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興趣盎然,而且學會了用發現的眼光觀察生活,群著生活中的數學。
再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元、角、分與小數》,在教材“你知道嗎”講到:宋、元之際,我國古代數學家們已經普遍會使用小數了,并通過在個位下注明單位的方式表示小數,這比歐洲采用小數早了三百多年。這是小學數學課堂第一次引入“小數”。學生對小數意義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針對這堂課的教學,在教師講完重難點等主要教學內容后,教師應如何把握“你知道嗎”中涉及的數學文化因素,而掌握好度,既不過多浪費課堂時間于此,又讓數學文化因素自然滲透,讓學生容易理解,起到很好的教學升華和延伸作用,需要教師進行加工和深化。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引入中涉及的數學文化因素
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充滿文化氛圍,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自然營造的愉悅情景,讓學生感覺愉悅,使得教學內容深深地觸及學生的心靈。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中的情境創設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和貼近學生生活方面很花心思,形象、直觀,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情境引入可以起到調動學生興趣以及潛移默化進入學習內容的作用。怎樣的教學情境的引入可以達到效果,也是教師要認真研究的地方。例如:我在教學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針對《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過程中就遇到一個問題。課本的情景引入是投球實驗,在設計教學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理解的因素,一些同學沒有投球經歷,如果按照教材照搬會造成一些同學不理解,而且有些同學對這個情境也不感興趣,這樣,教學的過程就會少了興趣、關注和活力。在設計的情境時,要考慮很多因素,要考慮怎樣才能讓情境引入達到教學效果。所以我首先在課堂播放十多秒的動畫海報和動畫音樂,然后讓同學們在課堂當堂調查的方法,調查同學們對感興趣的動畫片人數各是多少,并立刻在幻燈片上做出復式條形統計圖,這樣的情境引入可以很好地達到教學的效果。
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尾涉及的數學文化因素
小學數學的結尾,并不是一節課的結束。有些課堂的結尾是良好的一節課的總結歸納,暢談一節課的收獲和我的思考,有的結尾是進行知識的拓展,開拓學生的思維和眼界。一節課的結尾如果如同余音繞梁一般美好,學生一定很喜歡。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一個耐人尋味、新穎有趣的課堂總結,不僅能鞏固知識,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例如:學習《軸對稱圖形》一課,教學結尾部分的設計,考慮到小學數學內容與生活、社會、文化的結合性,可以采用富有感情的話來引導學生對整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生動的總結,并通過精心制作的畫面、動畫等形式讓學生欣賞大自然的杰作、人類智慧的碩果,給學生以美的、文化的享受。最后,個性化作業讓學生自己創造一幅用軸對稱圖形組成的美麗圖案,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探索的道路還很長遠,精心設計每一節課,滲透數學文化,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會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