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珍,蘇玉娜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福建 晉江 362200)
新冠疫情讓全社會重新認識了物流的作用,專業化、網絡化、規模化的物流服務能力為民生需求和經濟運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后疫情時代,“新基建”的提出也為自動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物流技術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智慧物流進入由“新”到“興”高效融合發展的新時代。由此產生的人才需求問題也日益突出,智慧物流時代對物流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懂物流業務,又懂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等相關知識,熟悉現代物流信息化運作規律,能夠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輔助決策,提高物流效率的高素質“復合型”物流人才。但是國內目前復合型智慧物流人才儲備梯隊尚不完善,作為獨立類型的職業高等學校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基地,需要建立真正完善的復合型物流人才培養機制,對接區域物流特色,調整物流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為智慧物流時代培育新生代力量。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基本特征在于,企業是否真正參與辦學、學校辦學是否真正服務企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共十九大對職業教育發展指明的方向,提出的要求。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為職業教育發展作出了部署,明確了任務。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發揮企業辦學優勢,強化需求導向,尋找行業企業改革發展的痛點、難點,尋求校企雙方利益的共同點、結合點,建設企業學院,構建企業學院校企一體化“12335”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 所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整合校企教育教學資源,校企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從培養輸送真正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解決企業生產管理中的實際問題、服務企業員工素質能力提升等方面入手,激發了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從而有效破解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一頭熱一頭冷的局面。
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校企一體化育人模式是從人才培養過程和育人目標兩個維度實施的。校企人才培養橫向一體化是指學校和企業作為培養主體,通過整合職教集團、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多方資源,如師資、技術、設備、場地、課程等,按專業鏈對接產業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共同培養機制,培養整體產業鏈各種崗位的人才。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上依托企業學院,聯手順豐集團、利豐供應鏈集團、泉州市郵政管理局等政企建成了“泉州快遞人才培訓基地”、“福建省現代服務業專業群實訓基地”、“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實現了校企人才培養的橫向一體化,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體現了“因事而化”,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還與當地10 多家物流企業等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使基地具備了實習實訓、社會培訓、成果展示等特色功能,做到了“因勢而新”,為產教融合的深化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搭建了平臺。校企作為育人主體,以國家提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育人目標,按照“理論與實踐結合、專業與崗位結合、能力與素質結合”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與合作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共同開展教學模式改革、共同改革教學評價方式、共同建好教學、管理隊伍及共同建設教學科研實訓基地,通過教育者開展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文娛競技、勞動教育、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活動、文化傳承等,落實立德樹人,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實現校企一體化培養學生愛國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文物精神等實現校企育人目標縱向一體化。

圖1 企業學院“12335”人才培養模式
解決人才與產業需求的問題,是深化產教融合的出發點,而課程是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順利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保證,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推動校企合作的核心,是深化產教融合的落腳點,是解決“立德樹人成效”根本標準的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標化,以下以《貨物運輸實物》的典型教學項目“公路貨物運輸降本增效三段七步法”案例闡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
依據“能力核心、系統培養、崗位成才”的人才培養的思路,以校企聯合培養為主線,整合校企雙方資源,融合學校和企業兩個教學實施系統,制訂企業學院“12335”人才培養模式,即:一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平臺(企業學院),二個人才培養實施系統(學院專業教學、企業技術培訓二個實施系統),三維人才培養環境(理實一體化教室、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企業車間),“三段式”人才培養過程(基本職業能力、專項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三個培養階段),“五化”課程教學體系(模塊化課程體系、項目化課程內容、多師化課程教學、信息化教學手段、多元化課程評價),構建實施校企“九共同”育人工作機制,即: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招工招生一體化、共同建設標準體系和課程、共同構建教學和管理隊伍、共同設計線上線下教育教學模式、共同建設教學科研實訓基地、共同促進校企文化交融、共同服務高質量就業以及共同實施教育教學評價(如圖2所示),實現企業學院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

圖2 校企一體化“九共同”育人工作機制
以職業能力為主線,校企共建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實訓標準。依據各專業教學標準,構建了“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課證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根據課程標準,制定基于崗位工作任務、融入“1+X”證書制度標準的教學內容,用典型產品制作引領工作任務,用工作任務引領專業知識的學習。校企雙導師聯合建設專業優質專業核心課程、精品在線資源課程、教學資源庫,開發校企一體化培養活頁式特色教材,實現了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融合。依據《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公路運輸行業標準》、《公路貨運企業標準》校企共同梳理公路貨運流程和用人標準,融入車貨匹配平臺、智能運輸等物流新業態,按照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知規律和公路貨運的前端集貨、干線運輸、終端配送業務流程將教學內容調整為三個階段,以企業真實項目為驅動,以車、貨、線、時、錢、人等六個主要影響要素為變量分七個步驟逐級實現項目升級和企業的降本增效(如圖3所示),使學生先通過體驗學習形成感性認識的基礎與初步的貨運技能,而后以企業真實項目為載體,使學生進行整車運輸和零擔運輸等具體業務的學習,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最后再去企業檢驗項目的完成效果,將教學內容在時間和空間上延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實現頓悟內化。

圖3 整體教學設計思路圖
校企一體化建設專業群生產性實訓基地,教師在基地或企業掛職,全程參與企業研發、生產、營銷、管理、咨詢等;學校聘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高技能人才等擔任兼職教師。實施高水平教師、技師、匠師鍛造工程,實行校企師資互兼互聘,創新實施大師、匠師、技師與教師系列職稱并行與轉換的“雙軌制”職稱評聘制度,建設由行業匠師、企業技師與學校教師相結合,能教學、能實踐、能育人的“三元雙師”師資隊伍,實施全員導師制,教學促行政、技能促知識,不斷提高教學、實踐、 科研、育人和服務社會水平與能力。
實施節點式、過程性教育教學評價,推行無紙化成績考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出題和評價,以技能鑒定、考證、競賽獲獎、答辯、報告、作品、先進事跡、創新創業等取代筆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注重建立健全行業企業、學校、社會參與的多元化學生綜合評價體系,以創新創業和就業能力為導向形成對學生的發展性評價。
(1)以企業需求和學生成才為導向重構教學內容,契合實際。以崗位職業能力為教學內容, 以企業生產環境、操作系統為載體進行系統化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與職業能力,教學內容與生產內容,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精準對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2)工作手冊式活頁教材,內容迭代更新、實用便攜。課程內容項目化,由行業專家、專業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和優秀學生組成了專業技術團隊,廣泛服務于企業和社會,開發出具有品牌效應的新產品。在此基礎上,還將技術服務項目“物化”為:專業課程與“工學結合”的校本教材,以此推進項目化教學和專業建設內涵發展。同時,又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的學生,實行量身定做、項目分解、分層教學、各盡其才的育人方法,為人才培養能夠適應多崗位、多渠道、多層面的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礎。
(3)教學軟件與企業實操軟件同步,使學生上課即上崗。運用與企業同步的運輸管理平臺授課,實現學生畢業即就業,上崗即上手從教學效果看,利用企業實操軟件授課,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
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是企業是否真正參與辦學、學校辦學是否真正服務企業。校企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命運共同體,需求導向、一體化育人是培養復合型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徑,結合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的創新與實踐主要提出以下建議:
(1)辦學體制機制和校企合作平臺創新。依托企業學院,充分整合校企教育教學資源,依據企業崗位需求和學生興趣,以課程為抓手,需求導向,校企一體化精準育人,切實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實現企業真正參與辦學,辦學真正服務企業。
(2)培養模式與育人機制創新。制定企業學院“12335”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領導、校企管理干部AB角和“九共同”工作機制,發揮企業辦學主觀能動性,校企一體化育人,精準服務行業企業用人需求。針對企業崗位素質、知識、能力要求和學員職業發展需要,制定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一企一案),組建課程包、服務包、師資包,課程對接崗位,職前銜接職后,學習融合工作。加大過程考核、實踐技能考核、行業技能證書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健全學校、行業、企業、學生等多方參與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形成 “知識+能力+素質”節點式過程性多元化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有效服務學員成長成才和就業創業。
(3)專業協同、資源共享。按照“厚基礎 寬口徑 強技能”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思路,引企入校、校企一體,整合各專業實訓、師資、課程等資源,統籌安排、任務驅動,構建多專業融合的實訓體系。聯動“政行校企”四方資源,以某一專業為主體、其他專業協同參與實訓資源及創新創業實踐體系的建設與應用,打破專業間藩籬,建立專業群內融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和線上線上教學資源,增加信息化教學條件,提高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
(4)人才共育、師資互聘。校企一體化建設專業群生產性實訓基地,教師在基地或企業掛職,全程參與企業研發、生產、營銷、管理、咨詢等;學校聘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高技能人才等擔任兼職教師。實施高水平教師、技師、匠師鍛造工程,實行校企師資互兼互聘,創新實施大師、匠師、技師與教師系列職稱并行與轉換的“雙軌制”職稱評聘制度,建設由行業匠師、企業技師與學校教師相結合,能教學、能實踐、能育人的“三元雙師”師資隊伍,實施全員導師制,教學促行政、技能促知識,不斷提高教學、實踐、科研、育人和服務社會水平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