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銘 李松濤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是種典型的軟組織末端病變,臨床主要特征為腰椎橫突明顯壓痛,可引起患者活動受限,給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影響[1]。目前西醫對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常用塞來昔布治療來發揮鎮痛抗炎的作用。臨床治療以中醫為主,主要手段包括推拿、針刺、艾灸、拔罐、熱敷等[2]。針刺是傳統中醫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治療手段,能發揮益氣補腎,健腰強筋、活血化瘀的作用,符合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病機[3]。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病位在于橫突上的肌肉或周圍的脊神經,通過對橫突的側肌群、髂嵴上緣、肋弓下緣、腹部肌肉進行理筋手法按壓,促使肌肉張力降低,有效糾正“骨錯縫、筋跳槽”的病理狀態,以達到理筋順結、筋順骨正的目的,促使脊柱和周圍組織處于平衡狀態[4]。本研究對50例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脊柱調衡手法配合針刺治療,分析其臨床療效。結果總結如下。
選取重慶市江津區中心醫院骨科2018年10月~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齡34~68歲,平均(59.76±5.90)歲,病程5~29個月,平均(18.30±4.17)個月,病變部位分為左側23例,右側27例。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齡34~68歲,平均(59.76±5.90)歲,病程5~29個月,平均(18.30±4.17)個月,病變部位分為左側23例,右側27例。兩組的男女比、病程、平均病程、病變部位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符合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診斷標準[5],第三腰椎橫突慢性壓痛,觸診有條索狀硬結,慢性腰痛、晨起或彎腰時加重,伴有向下放射性疼痛,X線片顯示第三腰椎橫突不對稱或過長;(2)依從性良好,能配合完成整個研究;(3)單側發病;(4)患者自愿加入,簽訂知情同意書。
(1)機體心腦血管等主要器官組織嚴重病變;(2)脊柱骨折、結核、腫瘤、腰扭傷、腰椎管狹窄、骨質疏松癥等病變;(3)自身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代謝系統病變;(4)精神異常,無法準確溝通者;(5)皮膚破損、暈針等不適宜進行針刺治療者;(6)妊娠期、哺乳的婦女;(7)參與其他臨床研究。
對照組:口服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規格:0.2 g,生產批號:20180922、20190730),每日2次,每次0.1 g,連續治療20天。
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運用脊柱調衡手法配合針刺。(1)針刺:選取阿是穴、雙腎俞、雙委中、雙陽陵泉、雙環跳、雙腰眼、雙大腸俞、腰陽關等腧穴,運用一次性毫針針刺,運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分鐘,隔日1次,連續治療10次。(2)脊柱調衡手法治療:患者取俯臥位,醫師掌揉患者腰骶部5遍,然后采用拇指彈撥法按摩腰部肌肉以促使肌肉放松。取屈膝屈髖側臥位,醫師拿揉患者機體雙側的腹橫肌、內斜肌、髂腰部、胸脅部、髂嵴上緣的軟組織。運用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調整第三腰椎附近的關節,患者取坐位,右手后舉起至頸后部,左手置于右脅肋部,醫師立于患者右后方,運用左手拇指指端觸及腰椎棘突部位,同時按壓棘突右側方,醫師右臂穿過患者右腋下,手掌固定于患者左肩部,助手立于患者左前方,下肢夾住患者下肢以固定,右手固定患者骨盆,左手置于患者的左手上。患者腰部前屈,醫師右手用力緩慢下降,左手拇指感觸到棘突活動,并輕微用力頂按棘突偏歪處,患者隨醫師力道旋轉至最大限度,助手配合醫師用力方向以助力,促使棘突達到復位效果,術畢按揉兩側臀部、腰骶部肌肉,臥床休息,束腰圍保護。隔日1次,每次1小時。連續治療10次。
1.5.1 臨床療效標準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療效標準擬定[6],(1)臨床痊愈,腰背痛癥狀消失,第三腰椎橫突無壓痛感,腰部功能恢復,活動自如;(2)顯效,腰背痛癥狀明顯改善,第三腰椎橫突疼痛顯著減輕,腰部功能基本恢復正常;(3)有效,腰背痛癥狀有所改善,第三腰椎橫突疼痛有所減輕,腰部功能減輕,活動受限;(4)無效,上述的標準均未達到,甚至病情、癥狀加重。總有效率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的病例數占每組總例數的百分比。
1.5.2 腰椎功能比較 對患者的腰椎功能運用腰痛疾患療效評定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進行評估[7],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能力,總分0~29分, 分值越大則病情越嚴重。
1.5.3 檢測指標比較 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時的肘正中5~8 mL的外周靜脈血,運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IL-10的水平。
1.5.4 主觀疼痛程度比較 對患者腰背主觀疼痛程度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評估[8],取10 cm的刻度尺,左端為0、表示無痛,右端為10、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比。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94.00%)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的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能力、JOA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能力、JOA評分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降低的更加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能力、JOA評分比較分)
兩組治療前的IL-6、PGE2、IL-10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的IL-6、PGE2、IL-10均顯著降低(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IL-6、PGE2、IL-10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IL-6、PGE2、IL-10比較(50例,
兩組治療后的主觀疼痛程度(VAS評分)顯著降低,且研究組降低的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的主觀疼痛程度(VAS評分)比較分)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是常見的腰背痛病變,病變以急慢性肌筋膜為主,患者多伴有腰部損傷史或長期勞損史,臨床癥狀包括腰部中斷酸痛困重、乏力、活動受限、無法長時間站立或久坐、勞累、天氣變化等因素可導致疼痛加劇,部分患者疼痛可擴散至大腿內側、臀部[9]。第三腰椎處于腰椎中央位置最高點,是腰椎活動的重心,同時是腰部進行旋轉、前屈、側屈、后伸等動作的樞紐,需要承受巨大的應力。腰部反復用力、過度疲勞等可導致酸痛不適,集中應力效應可導致第三腰椎橫突骨質或軟組織損傷,引起局部水腫、出血、無菌性炎癥,導致局部癥狀纖維變性,形成組織粘連等[10]。塞來昔布雖能減輕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疼痛程度和炎癥反應,但需長期持續服用,停藥后易造成病情反復。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屬于“腰腿痛”“腰痛”的范疇,常由于外感邪毒,或外傷挫閃等因素,導致腰部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痹阻,腰脊失于濡養,導致此癥[11]。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根本病機為肝腎不足,瘀血阻絡,腎虛引起腰痛,肝血虧虛,導致筋脈失養,不通則痛,長期腰痛可進一步導致腎虛。針刺是中醫重要的治療手段,針刺腎俞能益氣補腎;針刺阿是穴能舒經通絡,針刺委中能舒經通絡,健腰強筋,活血祛瘀[12]。脊柱調衡手法是在中醫整體理念的指導下,不僅重視局部軟組織的修復和骨關節的調整,還重視脊柱生物力線的調整。脊柱調衡手法通過該手法放松第三腰椎橫突附近的肌肉、軟組織,通過調衡手法糾正脊柱關節紊亂癥狀,促使脊柱內外平衡和生物力線的恢復,從而促進肌肉、筋膜、肌腱、神經等恢復正常的生理平衡狀態[13]。脊柱調衡手法還能顯著改善脊柱部位的血液循環,加快炎癥介質及致痛因子的代謝,減輕局部疼痛。脊柱調衡手法針對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發病的關鍵因素,筋骨并重,聯合運用整脊和松解手法,前者可有效清除肌緊張反射病理環節,糾正小關節紊亂癥狀,后者可緩解肌肉張力不平衡癥狀,促使脊柱生物力線恢復[14]。本研究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更高,且JOA和VAS評分降低的更明顯,結果表明,脊柱調衡手法配合針刺可有效提高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臨床療效,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
IL-6是種強效的致炎因子,能促使COX-2表達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加劇局部炎癥反應,提高疼痛程度[15]。PGE2是主要的致炎介質,能改變血管內皮的通透性,促進炎癥介質浸潤,降低疼痛閥值,促使患者痛覺過敏[16]。IL-10能抑制IL-6、IL-8等炎癥因子的分泌,減輕腰椎軟組織的炎癥損傷,其水平與炎癥反應的程度成正相關[17]。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治療后的IL-6、PGE2、IL-10均低于對照組。結果表明,脊柱調衡手法配合針刺可進一步降低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的炎癥反應,有效減輕腰椎組織的炎癥損傷,發揮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脊柱調衡手法配合針刺能有效提高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療效,改善腰椎功能,降低疼痛程度,減輕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