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軍英
【摘要】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核心素養,發掘他們的人文天性,讓學生在提高學習成績、張揚自我個性的同時,養成講文明、愛思考、能創新的良好習慣呢?基于以上思考,筆者立足學校省級課題“童話教育促進小學生人文素養發展研究”, 通過童話教育,培養學生善于分析、樂于思考、勇于創新的數學品質和人文素養。
【關鍵詞】童話教育 數學品質 人文素養
一、借童話氛圍,明運算順序,培養學生有序推理的習慣
童話與兒童的天性、趣味和需要密切相關,讓兒童喜聞樂見。計算是小學數學學習中一項重要的基礎知識,貫穿于小學學習的全過程。而四則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規則多且抽象,學生理解生硬,運用時易混淆。因此,筆者在整個計算教學過程中,創設了一個貫穿始終的童話情境,幫助學生明確運算順序,提高有序推理能力,增強文明行為意識。
一年級學習加減法,筆者給學生介紹:“+”和“-”是符號王國的文明小公民,它們倆在一起時,每次都能整齊排隊,所以我們計算時,誰在前就先算誰。
二年級學習乘除法,筆者引導學生:現在認識的“×”和“÷”是符號王國的新成員,是小弟弟和小妹妹,它們在大哥哥“+”和大姐姐“-”的帶領下,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當小弟弟“×”和小妹妹“÷”在一起時,整齊排隊,從前往后,誰排在前面就先算誰。而當加減乘除混在一起時,筆者讓學生順著童話的意境揣測計算順序,小弟弟“×”或小妹妹“÷”優先,所以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三年級學習括號,筆者只給學生引薦:小括號是咱們符號王國的小客人。有了新成員的加入,你能給它們排排運算順序嗎?有客人來,要有待客之禮,客人小括號優先,然后是小弟弟或小妹妹乘除法,最后是大哥哥或大姐姐加減法。
結合數學知識,借助童話氛圍,自然有機、春風化雨地注入人文元素,既培養了學生有序推理的能力,也引導學生對依次排隊、相互謙讓、待客之禮等文明意識進行了規范、形成了習慣。
二、創童話情境,引思維熱情,增強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數學學習的本質,是數學思維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思維活躍的狀態中才能有效發展。所以,在數學課堂中,筆者常創設學生喜歡的童話情境,提出一些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例如,在學生學習了“商不變的性質”后,筆者創設童話情境:一天,孫悟空不在水簾洞,20只小猴子圍著豬爺爺要桃子吃,滑頭的豬八戒從冷藏室里拿出了90個桃子,問小猴子,“如果平均分給你們吃,每只猴子能分到幾個呢?”
“我知道,我知道,就是用90÷20算一下不就知道了!”一只小猴子叫喊道。
豬八戒便對小猴子們說:“根據商不變的性質,如果把被除數和除數都縮小10 倍,算起來還快一些呢!也就是9÷2=4……1,這樣你們每人吃4個,剩下的那個就歸俺老豬,你們都比我吃得多,夠意思吧!”
小猴子們歡呼雀躍,齊夸豬爺爺好,等孫悟空回到洞中,小猴子們帶著欽佩的語氣將剛才分桃子的事告訴了孫悟空。老孫一聽便火冒三丈,拎起豬八戒的大耳朵,掄拳就打。老豬連忙求饒:“猴哥饒命,猴哥手下留情啊!”你們知道豬八戒為什么要叫猴哥饒命,猴哥手下留情嗎?
同學們開始思索,不一會兒,小手紛紛舉了起來……
生1:初看,豬八戒說得很有道理,可我重新列式算了一下:90÷20=4(個)……10(個),余數是10,豬八戒吃了10個桃。
生2:我還有辦法證明豬八戒是騙小猴的,20只小猴,每人分到4只桃子,20×4=80(個),90-80=10(個),所以豬八戒不是吃了1個,是吃了10個。
師(追問):豬八戒運用商不變的性質,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生3:我發現了,根據商不變的性質,把被除數和除數都縮小10 倍,商4是正確的,結果確實沒變,但余下的1本來在十位上,所以應該表示1個十。
原來豬八戒口中的商不變的性質,如果被除數和除數同時縮小10倍,商不變,但他把余數也同時縮小了10倍,導致小猴們都上當受騙了,正確的余數應該是10。
在這一學習過程中,筆者創設的童話情境打破了一批學生的小猴式思維,給學生的深入思考留足了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獨立觀察、自主探究進行思維碰撞,形成對商不變性質的正確理解。同時也對豬八戒的行為進行了批評。這樣,不僅學生的數學品質得到了優化,也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三、編數學童話,辯思考方法,提升學生善于創新的習慣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習慣是教育永恒的主題。在日常數學學習的基礎上,筆者總是抓住典型的教學案例或學生的共同錯誤,適時地引導學生創編數學童話,在創編中提升學習能力,在創編中發展智慧。
例如,在一年級學生學習了數數后,筆者發現學生常常忘了“加1”或“減1”這個步驟,于是筆者帶領學生創編了數學童話《怎么少了一只動物》:
今天的天氣可真好,9只小動物帶著吃的玩的,高高興興地結伴到山上的綠地去玩。
走了一會兒,作為領隊的小狗汪汪隊長轉過身來清點只數,可是從前往后依次數了兩遍,只數到8只小動物。“莫非路上走失了哪只小動物?”小狗嚇出一陣冷汗,連忙追問道:“大家有沒有看到誰在半路給落下了?”
“我一直走在最后,沒看到誰停下來休息呀!會不會你數錯了,還是讓我來數一數吧。”小豬呼嚕覺得不可能,依次從后往前數:“1、2、3、4、5、6、7、8,咦,真的只有8只!”
排在中間的小山羊說:“大家排好隊,我也數一下,我前面有4只小動物,我后面也有4只小動物,4+4=8,咦,真的只有8只!”
小猴機靈聽到大家的嚷嚷聲,看了看排成一隊的小動物,笑著對著小豬說:“小豬呼嚕,你站出來再數數看!”
小豬又數了數,撓了撓腮,迷惑地說:“還是只有8只呀!到底少了誰呢?”“你自己有沒有數進去呢?”小猴機靈提醒道。
“對了,我怎么把我自己給忘了呢!再加上我的話不正好9只小動物嗎!”小豬和小狗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猴叮囑大家:“以后數數時,千萬不要把自己給數漏了!因為你也是其中的一員呀!”
學生在創編數學童話的過程中,對解題思路進行了再整理,對解題方法進行了再琢磨,對大家犯的同樣的錯誤印象深刻,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童話創編,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了更好的認識。
數學是理,童話是情。只有在生動有趣的童話情境中點燃學生的思想火花,以童話之“情”叩問數學之“理”。情理結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一種方法,習得一種習慣,獲取一種品質,提升一份素養,在數學與人文的光芒照耀下,快樂而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