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偉 羅會義 何林
摘 要: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職教二十條”精神,緊密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和農村職業教育改革,探索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培養模式,努力把學校建成新技術推廣基地、農民就業創業基地,開展“送教下鄉,服務‘三農”的培訓模式并成功實踐,發揮職業學校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與貢獻。
關鍵詞:新型農民培養;“D-J-S-F”模式;探索與實踐
中職學校要適應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要滿足農民群眾學文化、學技術、翻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以服務鄉村振興為中心,積極開展新型農民培養,努力把學校建成新技術推廣基地、農民就業創業基地,為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送教下鄉,服務‘三農”的含義
“送教下鄉,服務‘三農”是落實“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國家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也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的“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主要精神的具體措施;更是完成和落實教育部制定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中提出的“大力發展農村和農業職業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戰略目標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中國廣大農民素質,促進教育公平,改變農民命運的偉大工程,同時也是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送教下鄉,就是把職業中專學校涉農類專業的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業鄉鎮、送到農村農戶,學校主動打破傳統辦學模式,把辦學重心下沉到廣大農村,以一鄉、一鎮、一村為辦學單位,打破學制和年齡限制,把學校辦到農民的家門口,把實踐課放在田間地頭、飼養場,讓想上學的農民有學上,讓農民不離家門、不離土地、不誤農時、不用花錢,就能系統學習中職課程。力求通過系統的農業科技教育,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質,在家門口創業致富。
二、“送教下鄉,服務‘三農”產生背景
農藝專業作為中等農業職業學校的主干專業之一,為農村種植業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較高素質的勞動者,為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為適應新形勢下職業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國家大力推進中職示范專業建設。為體現職業學校為地方經濟服務,學校創新辦學機制,探索服務鄉村振興新途徑,積極尋找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結合點、支撐點和突破點,開展“送教下鄉,服務‘三農”,實現農民來校上學到學校送教下鄉的歷史性跨越。
三、“送教下鄉,服務‘三農”工作思路
(一)組建機構,務實為農
學校建立“送教下鄉,服務‘三農”工作系統(農民工培訓中心-送教下鄉項目組-專業指導委員會-鄉鎮教學點-鄉鎮教學班),并與學校教育教學及培訓工作系統溝通,雙向調控,資源(教師和教學設備設施)共享,互為補充。
1.為推進送教下鄉工作深入開展,學校專門成立送教下鄉辦公室;組建技能突出、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團隊;開發《果樹種植要點》《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等自編教材;配備專用車輛、筆記本電腦、便攜式投影儀、教學光盤等教學設備;設置與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教育體系有機結合的理論教學體系,建立與職業技能及能力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2.立足鄉鎮農業實際,注重發揮產業優勢,設置了一批產業基礎好、教學設施完善的鄉鎮作為集中授課點,結合地方產業開展培訓,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3.送教下鄉以農業為基礎,大力推動和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結合市、縣農民工培訓項目要求,結合鄉鎮的鄉村特色產業集群人才和技術需求,依托農業企業開展“送教進廠、送技術進企業”活動,為農業農村發展作出了切實的貢獻。
(二)嚴格課程標準,確保送教下鄉“管用”
學校對教學點的農業產業狀況、農村學員學習和致富需求進行調研。與鄉鎮農業部門一道確定教學內容,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和農戶需求開設課程,適當減少理論課,增加實踐課。采用“理實合一”實施教學,直接講授當前動植物的生產所需要從事的管理工作技術,播種的季節就講播種,修剪的季節就講修剪,讓學員知道當前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并結合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注重時效性。經過農作物一個生長周期的教學,農民學員不僅聽得懂、學得會,而且還用得上。培訓課程受到了各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四、創新“送教下鄉,服務‘三農”的“D-J-S-F”培訓模式
(一)“D-J-S-F”培訓模式
為確保送教下鄉的具體效果,保證為農服務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項目組經過認真探討,詳細比對研究,實行“D-J-S-F”送教下鄉模式,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取得了明顯實效。
第一D,即調研。調查研究鄉鎮產業狀況,了解農民需求,確保送教下鄉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結合地方產業開設實用課程,教學針對性強、實用性強。鄉鎮農村人口和勞動力文化素質低,不能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多數農民對農業新技術、新產品表現出消極的“觀察、觀望”心態。農民中真正能夠掌握農作物常規技術和特色種養技術,熟悉農業新技術的比例極低,農業生產水平普遍不高。年齡在40歲左右的當家農民,外出打工沒技術,在家種田只能跟著別人走,沒有參加農作物常規技術專業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多,技術能力差,極大影響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影響了社會主義鄉村振興。學校根據鄉鎮農場農業的實際,充分利用農閑時間對剩余勞動力進行各種培訓,提高農民的致富能力。第二J,即教學研究。針對培訓項目,組織學校種植和養殖類專業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師教育實踐水平。特別是教師在果樹園藝、蔬菜園藝、林果技術、畜禽養殖,及鄉村振興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和能力。第三S,即上課。應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結合鄉鎮具體產業,調研采集的視頻影像等資料,到鄉鎮教學點授課。注重理實一體,用農民身邊的例子教學,生動親切,效果好。第四F,即反饋和為農后續服務。充分發揮學校基地科技的示范功能,與地方農業產業公司一道,結合鄉鎮農業產業發展方向,積極引種、試驗、推廣農產品的優良品種。教師對示范點(戶)進行產業指導、做好科技示范,帶動了當地大棚蔬菜栽培、生豬飼養、雞鴨飼養等產業的飛速發展。
(二)“D-J-S-F”模式存在的幾個問題
職業教師的實作實訓水平。根據國家《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等要求,提高職教師資培養質量。教師的實訓能力、水平,決定著農民培訓的成效。學校可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形式,通過教師培訓、外聘行家等方式方法,提高教師隊伍執教水平和能力,滿足農民的教育需求。
加強學員綜合實訓環節。學校加大實訓設施建設的投入,擴充實訓裝備,充分滿足培訓需要。實訓教學規范化,項目培訓嚴格,考核標準嚴格。同時,在培訓基地、鄉鎮教學點就近尋找種養大戶、農業企業,共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實訓基地,使教學實訓更加貼近生產實際。
五、“送教下鄉,服務‘三農”改進辦法
第一,送教下鄉,辦好種養業農民培訓班。首先取得地方鄉鎮支持;其次培訓與鄉鎮產業聯合更易體現送教下鄉效果。在教學上,結合鄉鎮農業產業特色,以高效種植業、規模化養殖業、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等現代農業的要求設課開班,辦班效益才會凸顯。第二,抓師資培訓,促軟件建設,造就一批理論功底深、專業技能精、實踐技能強、教育理念新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不斷提高新型農民教育培訓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和組織實施能力。
開展新農村的新型農民教育,就是提高農民創造生活、把握命運的能力。讓農民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提高農民素質和能力,幫助農民提高生存、生活和塑造自我的能力。鄉村振興是職業學校的社會責任,需要黨政、學校、社會的協調配合,使農村職業學校良性發展,使新型農民教育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
[2]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7].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2009.2.
(作者單位:四川省射洪市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