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要:世界是一個大集體,包羅萬象,文化各異,有的相互依存相互聯系,有的卻是獨立存在的一個個體,就世界民族音樂來講:包括有東南亞音樂、西亞音樂、北美音樂以及非洲音樂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同,造就了世界各地獨具特色的世界民族音樂。機緣巧合的是在本學期我有幸去武漢參加非遺工作坊,其中就包括了甘美蘭音樂和印尼華人皮影戲。這次工作坊使我更加近距離了解甘美蘭音樂和印尼華人皮影戲,感受頗深。以下通過本文對甘美蘭音樂和印度尼西亞華人皮影戲淺析帶大家走進印尼。
一、甘美蘭音樂
(一)甘美蘭音樂概述
在筆者印象中的印度尼西亞,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地處亞洲東南部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群島國家,簡稱印尼。印尼是由一萬多個大小島嶼組成的國家,其中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 加里曼丹島、蘇拉威西島及伊里安島西部等地面積比較大。自古以來,印尼就素有“千島之國”之稱的美譽。在印尼音樂中歷史最悠久最有特點并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就是甘美蘭。一談到印尼音樂,人們就往往會想到《寶貝》、《星星索》、《梭羅河》、《莎里楠蒂》等歌曲。這些印尼歌曲的確是以優美的旋律、徐緩的節奏和獨特的風味,將人們帶進了夢幻般美麗的南洋風光中。 但是印尼音樂中歷史最悠久,最有特點,并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卻是甘美蘭。甘美蘭是印度尼西亞傳統的民間音樂,體現了印尼傳統音樂文化,是甘美蘭樂器群的總稱。甘美蘭集中體現了印度尼西亞傳統的音樂文化,對世界音樂具有深遠影響影響。
甘美蘭(gamel),在印尼語中被譯為“敲擊”。包括巴厘島、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等大島都各自流傳著不同風格的甘美蘭音樂。按地方特色共分為:西爪哇、中爪哇、東爪哇、巴厘四大類。其中,中爪哇是印尼甘美蘭音樂文化的核心地。中部和東部地區的風格比較接近,西部的一些地帶卻獨居特色,更加的強調音樂的旋律性。甘美蘭突出的特點是以打擊樂器為主體進行合奏,管弦樂器僅處于輔助地位。
甘美蘭之所以稱之為甘美蘭,在印尼首先是指打擊樂器為主的合奏音樂,第二甘美蘭在印尼也指其他的合奏音樂,還有的是以兩者形式演奏音樂的樂隊在印尼均被稱之為甘美蘭。甘美蘭音樂為集體性音樂,即在規定原則下集體即興演奏和相互依靠的團結協作精神為這類音樂的典型性特征。因此,我們可以從中可以這樣一個認識甘美蘭音樂,即——甘美蘭音樂在印尼主要是指由多人參與演奏的以打擊樂器為主的合奏音樂。
(二)甘美蘭音樂中的樂器
在印尼,顧名思義,用于演奏甘美蘭音樂所用樂器組合起來的樂隊就稱他們叫做甘美蘭樂隊。印度尼西亞不同地方,甘美蘭樂隊的樂隊編制也是不同的,樂隊有大有小,差異很大。樂隊的編制可能會因為有重大節日或國家有重大事件時,隨機變化,具有非常高的靈活性。普通的傳統甘美蘭音樂演出大致包括敲擊類樂器和管弦樂類樂器類型。
敲擊類樂器中一般包括鑼樂器、鼓樂器和各種 排琴樂器三大類別。它們共同構成了甘美蘭音樂打擊樂器的主要形式。其中鼓,在甘美蘭音樂表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甘美蘭音樂的核心。因為甘美蘭音樂具有以打擊樂器為主、以節奏變化為基本發展手法的特點。
鼓,正是確保上述特征得以實現的保證,是各件樂器溝通的橋梁。缺少了鼓的統籌指揮,整個龐大的甘美蘭樂隊就很難在速度、力度、情緒、風格、長度等各方面取得統一。鼓不僅是甘美蘭集體即興演奏的統一者,也是整個樂隊的指揮者,是甘美蘭塑造音樂靈魂的塑造者。包括 樂曲的開始、循環的遍數、樂段的切換、風格的掌握等方方面面,都依靠鼓手依據現場需要,以鼓聲為信號,傳達給其它樂器。
除此之外,鑼樂器包括吊鑼和釜鑼。吊鑼包括大、中、小三種型號。釜鑼包括大小兩種型號。鑼樂器在樂隊音樂演奏中主要對主旋律音樂起襯托裝飾作用。排琴樂器主要包括銅排琴和木琴兩種,在樂隊中對音樂的音色起到修飾作用。管弦樂類樂器在甘美蘭音樂中一般有切連朋、列巴布和笛子等樂器。管弦樂類樂器在甘美蘭音樂合奏中的重要作用是主要旋律形成音樂曲調上的對比關系。
(三)我所了解的甘美蘭音樂的記譜
通過課程的學習,使我了解到甘美蘭音樂的傳承方式在19世紀之前是口傳心授。人們想要學習甘美蘭,首先必須聽大量的音樂、看大量的演出。然后,在熟記樂曲旋律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甘美蘭樂器的演奏技法。甘美蘭音樂也是如此,在19世紀樂譜產生之前,它也借助語言和文字,簡要的記錄了樂曲的結構、音階、調式,以滿足記憶和交流的需要。這個習慣至今被完好的保留在甘美蘭現代樂譜的標題中。
以諧音律為基礎的甘美蘭音樂分為兩種具有相對音高關系的音階形式,叫做斯連德若和佩羅格,在爪哇人眼里"音階具有一種性別象征斯連德若呈男性,具有莊嚴、高貴、富于喜慶氣氛;而佩羅格呈女性,帶有柔和,唯美的音樂色彩。對甘美蘭音階的認識根本在于它的音程結構,即采用了哪些基本音程作為該音階構成的音高要素。
在甘美蘭樂譜中,僅標記核心旋律?,F代甘美蘭樂譜的記譜方法是由法國數字記譜法發展而來。他們用阿拉伯數字 1、2、3、5、6 五個數字來記寫斯連德羅五聲音階和 1、2、3、4、5、6、7 來記寫佩羅格七聲音階,這是一種類似指位譜的記譜方法,這種數字譜不同于我國使用的“簡譜”,譜中的每一個數字不表示特定的音高,而是表示演奏者在樂器上所需要擊打位置。樂譜中阿拉伯數字的具體位置需要結合樂曲的音階來確定,相同的數字在不同的音階中所代表的位置并不相同。在音符上方加點表示高八度,在音符下方加點表示低八度,樂譜中不使用小節線,通過上加線來表示音符時值的長短。
二、印尼華人皮影戲
(一)印尼華人皮影戲概述
印尼爪哇華人皮影戲在印尼稱為Wayang Cina-Jawa,簡稱Wacinwa。Wayang指皮影戲, Cina指的是中國,Jawa是指爪哇島的意思。
爪哇華人皮影戲是由日惹華人江段新于1925年開創,他以華人戲劇故事與人物為皮影戲原型,結合爪哇皮影戲的制作方式以及甘美蘭音樂,創造出一個結合華人與印尼文化特性的充滿爪哇特色的偶戲藝術,在印尼頗受重視。印尼政府在江段新過世44年后的2011年,對他在爪哇華人皮影戲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與卓著,追贈“文化英雄獎章”。江段新一生總共制作了兩套爪哇華人皮影戲戲偶,分別為 《薛仁貴征東》與《薛仁貴征西》兩部作品,兩部都是江段新參考布袋戲后創作的戲偶。
爪哇華人皮影戲與華人布袋戲都屬于印尼華人重要文化產物,但兩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華人布袋戲是在來自中國閩南布袋戲的基礎之上,添加了印尼傳統藝術元素;而爪哇華人皮影戲卻是在印尼傳統皮影戲的基礎上,吸收來自于華人布袋戲中的故事與戲偶形態等元素重新創作的。如同爪哇華人皮影戲一樣般,爪哇華人皮影戲也具有娛樂、教育,社會、經濟功能,各種節慶節日,甚至是一般華人婚禮、生日紀念、新居落成、房屋凈化等儀式中都有可能會演出。
(二)筆者對于甘美蘭音樂的親身體驗
1、印尼華人皮影戲講座
爪哇華人皮影戲曾經因1967年蘇哈托政府“新政策”排華政策的影響之下沒落了近數十年之久,在2000年瓦希德總統廢除排華相關法規之后,華人文化開始受到重視,爪哇華人皮影戲也備受關注,學者們也開始嘗試重新演奏與研究Wacinwa。印尼華人皮影戲所用音樂也正是甘美蘭音樂。
在武漢非遺講座當筆者了解到中印尼學者A--lin對印尼華人皮影戲的歷史發展分為了:開創、發展、鼎盛時期(1930-1966)、消失時期(1967-2003)、轉型時期(2004-2013)、復興時期(2014-現今)。對Wacinwa的演出和研究現狀做了豐富、詳實的介紹,并結合圖片和視頻的方式,介紹了當今印尼華人皮影戲的代表劇目《薛仁貴征東》和《薛仁貴征西》。對伴奏音樂的甘美蘭和印尼音樂的音階調式做以介紹,同時也展現了Wacinwa的表演場景,對制作工藝和流程等內容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2、關于印尼華人皮影戲的復興
在講到印尼華人皮影戲的音樂甘美蘭時,印尼學者A--lin提到在2014年時,他有一場關于爪哇印尼華人皮影戲的復興,于是在印尼當地博物館,學者找到印尼會做皮影的操偶師做關于這樣一個復興運動。但是沒有人敢做這樣的一個復興運動,因為沒有人去操作Wacinwa,沒有人會演Wacinwa而且沒有人知道Wacinwa的故事是什么。只有A--lin知道表演故事,因為他小時候看過《薛仁貴征東》和《薛仁貴征西》兩部由印尼華人去畫的漫畫書,A--lin了解里面的故事。
在Wacinwa開始復興之后,A--lin學者在當代印尼華人皮影戲等戲偶上面做的一些改變與傳統的印尼華人皮影戲是不一樣。首先是戲偶的變化,傳統印尼華人皮影戲的戲偶肩膀是很短的,改良過后的戲偶,肩膀變寬,這樣便于操偶時操作復雜的動作。此外,在印尼華人皮影戲里面,在甘美蘭的候場音樂當中,甘美蘭有兩個音階,在文章前半部分有提到分別是五聲音階斯連德若和七聲音階佩羅格,比較中國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他們是不一樣的,在音高上,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別。在華人皮影戲的演出中,使用甘美蘭樂曲的目的也只是在營造出與劇情契合的氛圍,故事內容與人物對話都是由操偶師以口語方式來陳述。
除此之外一些傳統的中國樂器被加入表演中,如二胡等,和爪哇傳統的甘美蘭一起演奏,這種新的嘗試方式,表現出音樂的混融性(Musical Hybridity)特征”。為了更準確的分析出各個樂器演奏的音程與音高特性,印尼學者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分析方法,并介紹了一種音樂可視化分析的記譜系統GLOBAL NOTATION。通過這種新系統的計量,可以準確的分析出演奏出的具體音分數值,這對于分析Wacinwa音樂中的混融性特點等提供了科學且有力的實證。
3、關于印尼華人皮影戲故事情節
當代印尼華人皮影戲主要代表性劇目是《薛仁貴征東》和《薛仁貴征西》,這是來自中國的歷史故事。故事是以唐太宗為了收復遼東,統一天下偉大的歷史背景,征討蓋蘇文弒逆,援救新羅,曾三次出兵征討高句麗。薛仁貴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虜高句麗王高藏,高句麗滅亡?!堆Χ∩秸魑鳌饭适轮v述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征東有功,被封為平遼王。因與皇叔李道宗結怨,被陷下獄。幸于危急之際,西涼哈迷國犯境,徐茂公立推薦仁貴掛帥征戰,逃過此劫。 仁貴征西,誤中圈套,被困鎖陽城,為蘇寶同飛刀所傷。當他傷重昏迷、魂游地府之際,得知兒子薛丁山尚在人間,并知自己與兒子有一段難解死結。太宗見出征不利,征召能人掛帥。丁山請纓,一無敵之勢奪得帥印,與母親及妹妹出發西征。
三、甘美蘭音樂的發展
在1889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中,爪哇甘美蘭樂隊的演出吸引到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和薩蒂的注意,德彪西后來將甘美蘭音樂中五聲音階、支聲復調的織體以及鑼的音色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其中最明顯受到影響的是他的鋼琴作品《版畫集》里的樂章”涼亭”。薩蒂在其鋼琴曲里有的樂段亦有甘美蘭的效果。
到了二十世紀,更多的作曲家受到甘美蘭音樂影響,包括約翰·凱吉、梅西安、菲利普·格拉斯等。在流行音樂方面,有民謠結他手John Fahey、搖滾樂隊Sonic Youth等也受到甘美蘭影響。一些西方音樂家甚至專門為甘美蘭樂隊創作樂曲。美國的胡德將甘美蘭音樂帶到美國大學音樂系的課堂,讓學生們親自體驗演奏另一種印尼文化的音樂,從感性上理解、把握這種風格?,F如今,在美國各大學中有120套甘美蘭音樂隊。其他國家甘美蘭樂隊也有發展,如加拿大、英國、荷蘭、瑞典、德國、法國、以色列、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馬來西亞、也都有甘美蘭樂隊。
日本在1988年的動畫電影《阿基拉》里亦以甘美蘭音樂來描寫科幻的主題。樂曲由作曲家及工程師大橋力創作,由蕓能山城組演奏。這部電影的上映讓甘美蘭音樂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當中。
甘美蘭也在在華語樂壇被運用,其中飛兒樂團曾在2005年發行的《無限》中第一波主打《千年之戀》的前奏部分使用了甘美蘭音樂。
總結
通過對世界民族音樂的學習,使筆者了解到印度尼西亞音樂文化除了甘美蘭音樂還有很多,筆者僅僅用了甘美蘭音樂這一個微觀個案去寫印尼音樂。這門課程的學習,使筆者這一個世界民族音樂的局外人近距離通過多媒體視頻看局內人的表演,通過老師的課上對印尼歷史背景、社會背景的介紹,使筆者更加了解印尼音樂。印尼文化無論是甘美蘭音樂還是印尼華人皮影戲都以自身的生命力和文化記憶豐富在世界文化的大家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