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富,王一民
(1.河南大學,河南開封,475001;2.北京交通大學海濱學院,河北滄州,061100)
對于授課教師來說,什么樣的課才算是一堂好的課,這很難有一個統一的科學標準。每次聽評課,由于評課教師不同,評課的標準也不盡相同,有關部門的檢查是一套標準,昨天參評的專家是一套標準,明天的專家又是一套標準,而且不同標準之間還經常相互沖突,因此,一堂好課是沒有統一的科學標準的。課堂觀察的用意,就是確保每個學生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每位授課教師都有更好的發展。因此,課堂觀察應先統一目的,不論是任何人檢查、評課,都要先認同“讓學生學及教師教共同成長”的原則,然后再從不同的視角、理論依據,將聽評課的過程規范化、精細化??茖W而規范的課堂觀察,不僅可以協助授課教師更好地改進課堂,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學習效果,而且有助于觀察人員更深入地學習授課教師的教學優點和教學經驗。
關于課堂觀察,有學者稱其為專業性的課堂研究方法,有學者則認為其是一種診斷教學的臨床技術。[1-2]雖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教育領域比較認可的觀點是,課堂觀察是指觀察人員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的感覺器官、專業知識、以往經驗及相關輔助工具(如觀察表格、視頻、音頻設備等),直接或間接地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和數據,并以此做出相應定性或定量研究的一種教與學的研究方法。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觀察法被最早應用于課堂教學。西方教育領域的學者受到當時自然科學觀察法、心理診療觀察法的啟發,試圖將觀察法引入課堂中,用于研究課堂,彌補教學的不足。20世紀中期,課堂觀察已經出現了較多的研究文獻。之后的幾十年,受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課堂觀察出現了較多的定量化、結構化、系統化的觀察方法,其典型代表為重視科學實證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貝爾思提出的“互動過程分析”理論和美國課堂研究專家弗蘭德斯提出的“互動分類系統”。前者開發了人際互動的12類行為編碼,并以此為課堂中小組討論的人際互動過程的研究框架,后者運用一套編碼系統(codingsystem),記錄課堂中的師生語言互動,從量化的角度分析、改進教學行為。這標志著現代意義的課堂觀察的開始。[3]1975年至1980年,研究人員開始考慮定性觀察與定量研究相結合。英國的一些教育科研人員就所采用的“學生記錄法”和“教師記錄法”兩種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的觀察方法進行了一次題為“觀察研究和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1995年,Acheson和Gall結合現代媒體技術的發展(如錄音、錄像技術的普及),總結出了針對有效教學特征的21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課堂觀察技巧。[4]由此,國外的課堂觀察走過了一條從單一到多樣,從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科學的探索之路,逐漸形成行之有效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5]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將課堂觀察從西方引入,雖然也有較多的研究和實踐,但并未對課堂觀察予以足夠的重視,只是將其視為課堂研究的輔助手段。以“課堂觀察”為關鍵詞查閱近二十年的文獻可知,我國對課堂觀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課堂觀察的價值和意義、教學行為的改進、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發展等方面,而與課堂觀察具體實施辦法相關的研究文獻只占少部分,且我國教師對課堂觀察法的使用大部分有自覺程度較低、課堂觀察方法不明確等問題。
一堂好課,要始終以學生的學為主體,重點關注學生在一堂課中的發展狀況。學生的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教學的本意,就是教與學不分家,學生學的工作做好了,教師教的工作便能高效完成。師生以一種合作的關系,合作完成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假若關注點在教師的教而忽略學生這一主體,教師說得天花亂墜,最后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學生在聽完一堂課后沒有發展甚至是負發展。這樣的一堂壞課,純屬浪費時間。
最近發展區,是指學生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通過教學所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心理學相關研究顯示,人的學習是在自身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一個優秀的教師,總會去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并在講授新知識之前預先帶領學生復習先前學過的有關知識,或引導學生回憶相關概念、經驗等,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讓新舊知識更好地結合在一起。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促進學生正向發展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
開放自主的課堂氛圍,能使教學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成長的氣息?!皾M堂灌”的教學,可以說授課教師一直將學生的時間和思維控制在自己手中,學生的自主性甚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積極性會隨之弱化,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一堂好課,應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時間,并根據實際情況將大班授課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個人自主學習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結合起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學收到更好的效果。獨立自主,合作開放,才是一堂好課。[6]
清晰明確的教學環節是一堂好課的重要標準之一。例如,在開始講授知識之前,授課教師應首先向學生明示教學目標和大概的教學流程,讓學生事先明確需要完成的目標和任務,充分激發學生的期待心理??偨Y反饋也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教師應組織學生提問、答疑,或對本堂課做簡略總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力求突出重點,提煉升華,達到幫助學生回憶知識、梳理知識脈絡的目的。
傳統的教學方法關注的重點是教師的教,雖然也提倡學生參與,但這種參與是小部分學生參與。而且,這小部分學生也未必全程都在參與,所以學生的發展無從談起。如果學生沒有相應的發展,那這樣的課就是不可取的。而優秀的課堂,關注點應該是學生學到了什么、學得好不好。優秀的課堂是建立在興趣之上的課堂,建立在高參與度上的課堂。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參與過程,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在眾多的教學資源中,學生是最寶貴的資源。由于生活環境、家庭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風格存在差異,再加上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也不盡相同,而這樣的差異性和不同的視角便是課堂中的資源。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知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能根據課堂中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7]學生思考問題時出現的想法偏差甚至錯誤的論斷,是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機。
目前,國內課堂觀察的實踐困境主要聚焦在觀念、態度、內容、結果四個方面。
多數教師仍認為課堂觀察等同于傳統聽評課,只是針對這堂課再結合自身積累的經驗淺淺而談,很少能從具體細節上提出有價值的看法和建議,甚至不清楚具體從哪些細節上評價,所以指向性不強。因礙于面子或怕得罪人,觀察者在多數情況下會選好的地方說,而對于不好的,他們說得相當隱晦甚至直接略過。觀察者不好意思提建議,導致主要問題一直得不到重視和解決。
大家普遍地將課堂觀察當作學校例行公事,或是學校給教師強制性安排的任務,教師不得不去完成,因而積極性明顯不高。有的教師甚至將“為了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的目的放在“完成任務”之后。在這樣的態度之下,教師很難深入理解課堂觀察的精神,再加上缺席課前會議,課堂觀察中出現諸如隨意性高、重個人直覺的情況,以致結束后的點評更是瑣碎、空洞,可依據性不強。
多數觀察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師的教上,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重點關注的是教師的“表演水平”如何。評課時,對“重難點突破得怎么樣、教學流程設計得如何、板書的結構如何、課件使用得如何、教師的教態如何”等點評最多,而唯一與學生有關聯的只有教學效果的評價[8],涉及改進措施等方面的評價就更少了。事實上,大家都知道要重視學生的學,但是針對學生學的觀察點的研究普遍較少,甚至不知要如何觀察。
教師普遍缺乏對課堂觀察數據結果進行歸納、分析、說明的能力,大都習慣以直覺來說課。由于教師對觀察結果的分析和處理不當,課堂觀察點的量化數據不能清晰、準確地反映出一堂課的優點和不足。而且,觀察結果的分析不到位,導致得出的原因也無法切中要害,不僅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還為課堂問題的解決增添了不少障礙。
一堂好課的課堂觀察,就是要從觀念、態度、內容、結果四個方面突破。課堂觀察是一種具有科學性的、專業化程度高的研究活動,必須按照基本流程進行,這樣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1.授課教師說課
授課教師重點交流教學內容、學生情況、教學流程、教學檢測、教學困惑五個方面的內容。(1)教學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第幾課時,省里、市里或當地教育局的學科指導意見是怎樣說的,如何定位三維教學目標。(2)學生情況:學生已學過哪些相關知識,不同學生的有關情況分別是怎樣的,并在座位表上標注出來。(3)教學流程:列出本堂課的所有教學環節,依次說明是什么環節、這個環節承載的教學任務是什么,并依次說明這些環節是如何開展的。(4)教學檢測: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幾個,重難點是什么,每一個目標達成的具體標準是什么。(5)教學困惑:找出平時教學中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三個問題。為何只聚焦三個問題?主要是為了適當降低難度,使目標更明確。教師把注意力聚焦在真正想要改進的問題上,才能夠真正有所改進,使課堂觀察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活動。
2.觀課教師與授課教師的交流
觀課教師針對授課教師說課的內容,提出疑問,協助授課教師明確自己的問題。
3.確定觀察點并設計觀察表
依據討論的內容,觀課教師列出負責觀察的點是什么,并設計具有針對性的觀察表。
觀察點的確定原則:根據學生人數較多、小組人數較多的特點,確定學習小組運作的有效性,是課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學生的學習結果又受到自身認知策略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經常忽略對學生認知策略的建構,就會導致結構化的缺失,從而衍生更大的錯誤。國內研究教師教法的比較多,研究學生學法的比較少,所以,觀察點的選定應以學生的學、教師的語言使用及課堂調控能力為主。
觀察員的觀察位置選擇的用意,使用哪幾個觀察表,在課堂中做好相應觀察點的記錄并規范填表。
首先,授課教師在課后進行陳述,從目標達成情況、主要教學行為、教學生成部分進行說明。其次,觀察匯報。觀察組依據觀察結果,說明自己的結論。最后,得出本次觀察的幾點結論。大家討論,對每一個觀察點的結論進行簡述,使其包含建議、調整方式等內容。

表1 “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課堂觀察量表分析

續表
每一個課堂都具有成就一堂好課的潛質,每一個學生都擁有成為學優者的潛能,成就他們便是一堂好課的意義。事實證明,課堂觀察就是成就一堂好課的重要途徑。依照規范、科學的課堂觀察方法,課程觀察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狀況得以具體、準確而完整地呈現出來,并且通過對學生的觀察、了解和分析來不斷改進教師的教,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為改善我國學生學習狀況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教師自身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