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美 任禹西

一直以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簡稱:特醫食品)處于被“忽視”的狀態,即便它們能為疾病治療和恢復健康提供良好基礎,有些甚至堪稱患者的“續命糧食”,但其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相關產品只零星出現在醫院的超市、藥店不起眼的角落里,且價格普遍居高。
通過記者多方探訪發現,特醫食品不僅“族系”龐雜、“身份”多變,其購買途徑也是分散不定、模糊難尋,那么,特醫食品為何量少價高、不易尋?
特醫食品主要是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比如對食物蛋白過敏的嬰幼兒、吞咽困難的老人,或者是術后病人,這些產品可以提供疾病治療所需的營養支持,加快人體機能的恢復。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普外科醫生蘇同啟說:“這種食品對術后腸道功能恢復不完全的人來說,作用確實比較大,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又不會給消化系統帶來過分的負擔。能避免營養不良導致的免疫功能下降和組織修復功能減低,對于術后快速康復有很大幫助。”
從國外現有經驗可以看到,在專業人員指導下規范應用特醫食品進行營養支持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營養狀態、減少1/3并發癥風險、減少13%的住院天數,降低1/3死亡率,不少國家已經將這類產品列入醫保報銷的范圍。
雖然特醫食品的作用和影響深遠,但我國公眾對特醫食品的認知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亟待提升。
2016年7月1日,《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正式施行;一年后,原國家食藥監總局成立了特殊食品注冊管理司,特醫食品的注冊管理制正式拉開帷幕。
距離特醫食品注冊制的推行已有三年時間,問及當前特醫食品市場情況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張片紅表示:“目前,企業生產的產品與醫院的需求嚴重脫節,一些精準需求的產品滿足不了。”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26日,獲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批準注冊的特醫學產品有51個。這51個通過注冊審批的特醫食品,能滿足市場需求嗎?
記者從上海、浙江、東三省、北京等多地醫院了解到,除了通過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批準注冊的“正規軍”,更多的,是那些尚未經過審批注冊,卻仍發揮著“特醫食品”作用的產品。它們多以“普通食品”的身份出現,無法出現在醫生的處方中。
對于這種現象,張片紅解釋說:“現在‘特醫食品’一般是按照藥品或普通食品來銷售的。對于普通食品,浙江省這邊的醫院大多是按照伙食費來收費。由于特醫食品處在比較特殊的發展時期,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特醫食品’中既有藥品,也有食品,還有現在很多以‘固體飲料’類別存在的普通食品,這都是歷史發展的特殊階段。”
縱觀我國特醫食品近20年的發展歷史,其多形態的發展狀態與不同時期的政策息息相關。據了解,2002年,中華醫學會首次對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進行分類。2007年開始,由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按照化學藥品進行注冊管理,經批準后上市。
去年,以固體飲料類目生產的幾款供給患苯丙酮尿癥兒童產品因突發事件出現“斷供”,曾引發社會熱議。對于此類產品是否適用,張片紅認為:“能為身體提供營養需求,按照食品生產要求來生產,符合國家標準,有明確的成分表,在營養師的指導下,固體飲料應用于病人也是有益的,可以食用的。”
特醫食品銷售途徑受限何時寫得進處方,進得了醫院?
由于歷史原因,身份多變的特醫食品銷售渠道時時“受限”,這讓大多數消費者在購買時頗為困擾。多位醫生在接受采訪時提到,希望更多特醫食品和發揮營養支持作用的產品能夠“寫得進處方,進得了醫院”。
專注兒科營養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主任醫師梁芙蓉感嘆:“有時候醫生會根據診斷結果給患者提出建議,建議食用某種特定類型的奶粉。特別是針對一些發病率較低的疾病使用的特醫食品,因為用量少,生產商和經銷商無法大規模生產,消費者在購買時就會更加困難。”
據了解,在國外,特醫食品銷售渠道很廣,以新加坡為例,除了醫院門診、住院藥房以外,還常見于各醫院的網上藥房和線下實體藥店中。
“特醫食品的出現是一件好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制的實施,也為整個產業未來的發展確定了方向。”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當下通過審批注冊的特醫食品不算多,但一個新的政策推行下來,無論對政府、企業、相關機構還是大眾來說,都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
作為營養師的沈秀華感受明顯:“特醫食品相關政策的出現,對于全營養配方食品和非營養配方食品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為這些產品發展很緩慢,很多年了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特醫食品概念出來之后,我們能看到很多產品涌現出來。”
在北京一家大型醫院的超市里,一罐556克的進口乳清蛋白粉,價格698元,國產專門腫瘤病人供給營養的產品僅有360克而價格高達650元。在淘寶、京東等平臺搜索類似產品,產品價格幾乎沒有太多浮動,也沒有更多折扣。
特醫食品價格為何居高不下?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全球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消費總額達到600-700億美元,而我國2019年正式批準上市的特醫食品銷售額僅約為30億元人民幣。目前,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市場規模不到全球的1%。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說:“公司研發一款新的產品,一般需要3年持續大額投資,預計5年上市見到效益,8年才能為公司帶來可量化的利潤。建工廠,搞研發,疾病型的特醫產品,還需要臨床試驗,一個產品從研發、生產到真正上市可能要花上千萬。”
在科研、技術、資金等方面,外資企業明顯占據更多優勢。目前獲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準注冊的51個產品中,進口產品占30個。以雀巢健康科學為例,目前,其已經獲得8個特醫產品注冊證,還有幾個正在審批的產品。
當下,特醫食品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阻礙:特醫食品臨床營養相關法規制度亟待完善,公眾對特醫食品認知不足,國內產業鏈不完整,企業研發生產承壓,銷售渠道不暢,整體產業發展緩慢,特醫食品人才嚴重匱乏……
但愿意投入這個行業的企業都認為,特醫食品是一片新藍海。隨著影響行業發展的問題逐步浮出水面,接下來會有一個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