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2020年的高考結束了,全國卷Ⅰ的文綜地理卷掀起熱議,甚至很多考生總結發言:今年做高考地理題,仿佛是一場噩夢。這套題整體難度很大,反轉的意味很濃,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的要求很高。這套題中最受關注的一道題就是36題,原題如下:
葡萄喜光、耐旱,圖為某坡度較大的地方采用順坡壟方式種植葡萄的景觀,該地位于52°N附近,氣候濕潤。
(1)當地采用順坡壟種植葡萄,據此分析該地的降水特點。(8分)
(2)指出該地種植葡萄宜選擇的坡向,并分析與梯田相比,順坡壟利用光照的優勢。(8分)
(3)說明溫帶半干旱地區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順坡壟的理由。(6分)
在這道題中,很多考生可能會疑惑什么是“順坡壟”,順坡壟和梯田種植又有何區別。
一、梯田的分布
在中國,梯田主要分布在南方山嶺地區,其中以廣西、云南居多,這是因為這些地區山地多、耕地面積少;為解決人地矛盾,解決糧食問題,梯田依山而建,它是農民長期的勞動成果,是智慧的結晶。其中以云南元陽梯田、湖南紫鵑界梯田和廣西龍勝龍脊梯田較為出名。
放眼中國,除了南方,我們會發現黃土高原也有大面積的梯田。黃土高原由于長期的濫墾、濫伐和濫牧,水土流失嚴重,平均每年有1cm 的土壤被侵蝕掉,流失的養分遠遠超過每年肥料的投入量,并使得增加的有機質在土壤中的積累和提高土地生產力難以實現。黃土高原地區的坡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83.38 %(不含河南省和青海省),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來源地,其嚴重的水土流失已成為限制黃土高原坡耕地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因此,保護黃土高原的坡耕地,使其免受或少受土壤侵蝕的危害,是關系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問題,坡耕地的治理是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內容。水平梯田可以改變地面坡度和徑流系數,縮短坡長,具有較強的保持水土作用,這是黃土高原坡耕地治理的根本措施。
在東亞、東南亞地區,如中國南部、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尼泊爾、日本等地區,梯田都是擁有重要地位的田制,主要用來種植水稻。規模龐大的梯田群不僅壯美,更養育了眾多人口,甚至形成一個共性鮮明的“環太平洋梯田文化圈”。在歐洲,著名的梯田往往與人口稠密地區或旅游勝地毗鄰,主要種植葡萄和橄欖樹等,是高品質葡萄酒的故鄉。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梯田遺址是古印加文明留下的寶貴遺產;其水利設施設計完美、造型奇特,梯田仿佛古希臘、古羅馬的露天劇場,曾用來種植玉米、馬鈴薯等。
介紹了這么多梯田的相關知識,我們不難總結出中國梯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南方山區,依山而建,主要是為了解決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問題,第二,在黃土高原地區,梯田作用主要是保水保土,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二、何為順坡壟種植方式?
壟,即是中間用土高堆起來,稍高于兩側的土地。順坡壟作,又叫順坡種植,是指壟的方向和坡向平行的種植方式。今年全國卷Ⅰ給出的例題圖,就是典型的順坡種植方式。
由于順坡種植的方式比較省力,且順坡壟有利于排水和通風透光,不少農民會采取順坡壟作的耕作方式。坡耕地是位于山丘地區的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產用地。但與此同時,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重要來源地。在我國東北地區常見的耕作方式中,順坡壟作對土壤侵蝕作用是最為劇烈的。順坡壟猶如條條水渠,每逢暴雨來臨,地表徑流匯集于壟溝內并順壟而下,容易加劇水土流失。
有學者對比了不同降雨強度下,無壟作種植的坡面與采用順坡壟作方式種植的坡面的徑流量與侵蝕度。經過對比可以發現,在同一降雨強度下,順坡壟作相較于無壟作的坡面侵蝕量增加了1—2倍。
這是因為在同一降雨強度下,順坡壟作使徑流沿壟坡迅速匯集,從而導致順坡壟作的徑流總量大于無壟作坡面。另一方面,在不同降雨強度下,順坡壟作的坡面徑流含沙量均大于無壟作坡面,加劇了對土壤的破壞。
總結一下,順坡壟作加劇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壟溝的匯流作用增大了坡面的水流速度。而由于順坡壟中徑流侵蝕能力的增大,坡面侵蝕方式由片蝕為主轉變為細溝侵蝕為主,坡面侵蝕能力加強。
三、高考題分析
回到36題,我們在了解大量關于梯田和順坡壟的知識背景下來對此題進行分析。分析題干,種植的是葡萄,不難聯想到我們前面介紹在歐洲,梯田主要用來種植葡萄和橄欖樹。我們再接著往下看,“該地位于52°N附近,氣候濕潤”,確認無疑是歐洲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區了,并且采用的是順坡壟而非水平梯田的方式,順坡壟不便于灌溉但利于排水,說明保水保土并非該地梯田主要作用,這也十分符合葡萄喜光耐旱的特點,同時也解決了溫帶海洋性氣候帶來的降水頻率高的問題。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小題的答案:順坡壟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該地區降水應具有以下特點:降水頻率高(經常降雨),強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較小),降水量季節分配較均勻。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小題,同樣是分析題干,“葡萄喜光”需向陽,而此地緯度為52°N,可推出葡萄選擇坡向為向陽坡,即南坡。“并分析與梯田相比,順坡壟利用光照的優勢”,順坡壟作的方式大大加劇了水土流失,那么為什么題目中的葡萄仍然要選擇這種種植方式,而不是選擇梯田呢?這與葡萄的特性有關。如同題干給出的,葡萄的生長需要大量的陽光,山地葡萄園多種植在向陽的斜坡,順坡勢設架,以利于灌、排水等。同時,順坡壟可最大限度利用光照,節省架材。并且,山坡的坡度越大,陽光與坡面的夾角越大,光熱資源也越豐富。如下圖所示:
由此推出,第二小題答案:葡萄喜光。種植葡萄宜選擇向陽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陽坡,如南坡)。該地緯度高,太陽低(正午太陽高度小)。與梯田相比,順坡壟接受陽光照射的角度較大,植株和壟接受光照的面積較大。
最后我們看到第三小題,“說明溫帶半干旱地區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順坡壟的理由”,溫帶半干旱地區降水概率小且集中,缺水需要灌溉,更需要保水保土,自然不適宜采用順坡壟。
說到這,也許你仍會有疑問,盡管順坡壟光照條件好,可是水土流失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呀?
這就不得不贊美一下水果中的無私奉獻者:葡萄。葡萄對生長環境并不挑肥揀瘦,只找那些肥沃的土地扎根;相反,越是貧瘠的土地越有利于葡萄根系向土壤深處生長,汲取養分。另外,在總降水量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降水類型對順坡壟作的坡面徑流量也存在著影響。均勻型降水對坡面侵蝕總量較小。而坡面侵蝕總量最大的是峰值型降雨。
因此,總結而言,順坡壟作的方式有利于排水與采光,適宜葡萄這種喜光耐旱植物的生長,其次,由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區降水較均勻,對坡面水土流失造成的影響更小。而在半干旱地區,降水較少且降水變率大,順坡壟作的方式不僅不利于截流,反而會加劇當地的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