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瀚
[摘 要] 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科學文化與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人文文化之間的融合,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大數據時代確實能夠促進人文文化朝著科學文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并不意味著人文文化完全科學化,而是在保持恰當張力的基礎上,實現科學與人文在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融合,即通過大數據讓科學與人文相向而行,從而實現新的融合。
[關鍵詞] 大數據;科學與人文;融合
自1959年斯諾(C. P. Snow)在劍橋大學發表《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等系列演講以來,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科學文化與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人文文化的融合,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對于這個焦點問題的解答,人們往往都希望社會科學能夠像自然科學一樣確定。當它們水平相當的時候,融合則水到渠成。而充分確定的標準就是社會科學的數據化和實證化。自孔德(Auguste Comte)以來的眾多學者都為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是均沒有取得令我們十分滿意的結果。從根本上說,就是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人文文化,難以真正實現數據化和實證化。毫無疑問,大數據時代確實為這個方面帶來了新契機。2018年,黃欣榮教授及其博士生沈秋蓮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發表的題為《大數據促進科學與人文融合》一文就認為,大數據為社會科學的客觀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進而促進科學與人文融合。畢竟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一切皆可數據化,因而大數據為社會科學的客觀化提供了重要技術基礎,可能會給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帶來新的曙光。其實問題遠沒有我們想象得簡單。大數據時代到來并不意味著社會科學能夠完全實現數據化和實證化,進而讓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處在同等水平,由此實現二者的融合。我們不能僅僅通過大數據促進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達到同等水平,而實現科學與人文的融合,自然科學也應該恰當地“軟”一點,使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向而行,在保持客觀與主觀的基礎上,促進科學與人文的更高層次融合。
一、大數據時代科學與人文要保持恰當的張力
在一切皆可數據化的大數據時代下,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人文文化與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科學文化,都能夠實現數據化和實證化,促進人文文化向科學文化靠攏,進而實現二者融合。但是,這是否意味著由因果必然所產生的決定論在大數據時代會重新“復興”,而自由意志則不斷地被消解?因為如果社會科學真的走向完全自然科學化的道路,實際上就有可能完全消解人文文化,陷于決定論的泥淖而喪失自由意志。例如,近代人們希望通過經典力學體系來實現一切學科的力學化,導致了決定論的泛濫和 “宿命論”甚囂塵上。
其實,兩種文化難以實現真正的融合,因為在客觀與主觀之間難以保持恰當的張力。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人文文化充滿著主觀性,難以達到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科學文化的客觀性。相反,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科學文化充滿著客觀性且強烈排斥著主觀性。由于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兩種文化并沒有在主觀與客觀之間保持著恰當的張力。相比科學而言,人文過于主觀,而客觀相對缺乏,科學則過于客觀而主觀相對缺乏。但是,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研究對象都是物質世界,以真理形態存在的世界知識圖景都應該具有客觀性。當然,認識的客觀性不能等同于物質世界的客觀性。由于科學技術條件的差異,科學文化比人文文化更接近物質世界。然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數據化,促使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在更加同等的水平上接近物質世界,實現二者在更高層次上的融合。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也只能盡可能地減少而不是消滅其中的主觀性。因此,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只能是在盡可能地減少社會科學的主觀性的基礎上,實現二者更高層次的融合,并且這個更高層次的融合并不是要完全消除兩種文化中所固有的主觀性。
二、大數據能夠促進科學與人文之間保持恰當的張力
我們必須承認,在任何時代,人們都無法實現認識的客觀性與世界的客觀性合二為一的狀態。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科學文化也不存在絕對的客觀性,當然,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人文文化也同樣不存在絕對的主觀性。因此,科學與人文的融合絕對不可能是通過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化來實現,同樣更不可能要求科學文化放棄數據化和實證化而向社會科學靠攏來實現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實際上,大數據促進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正是在主觀與客觀之間保持恰當張力的基礎上實現的。雖然,大數據技術能夠促進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人文文化,不斷實現數據化且越來越客觀,但是大數據時代也并不是一概排斥主觀性而陷于絕對客觀,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允許主觀性的存在,使我們能夠更大程度地發揮自由意志,以實現更大的自由。不然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就不再是人類,而是被動執行大數據的機器,一切都將由大數據決定。這樣的狀態就已經完全消除了主觀性,只剩下客觀性,顯然不符合我們人類所需要的生存自由。
更何況,大數據的強大預測功能僅僅提供了物質世界的各種發展趨勢,并不是唯一的答案,或者說為我們提供了更全面的選擇。因此,無論大數據給我們提供多么精準的預測,都是一個概率問題,仍然還有讓人自由發揮意志的空間。如果大數據僅僅給我們提供了諸多選項,那么到底如何選擇,這就更需要充分發揮自由意志。既然在大數據時代還需要我們為了做出選擇而充分發揮自由意志,那么正如史蒂夫·洛爾(Steve Lohr)在《大數據主義》一書中所強調,我們應該給直覺留有一席之地。由此可見,大數據本身也必須給自由意志留有一席之地。更何況在大數據時代也必須觀察滲透理論,難免科學負載價值,也不存在絕對的客觀。這意味著在大數據時代,自然科學也不是絕對的“硬”,當然社會科學也絕不是像過去一樣的“軟”,而是二者在主觀與客觀之間保持一個恰當的平衡。因此,通過大數據技術,我們更能夠找到這個平衡,進而實現科學與人文在更高層次上融合,而不是簡單地通過大數據技術來消除社會科學的主觀化來實現二者的融合。
三、大數據時代能實現科學與人文的新融合
大數據技術應該是在保持客觀與主觀之間恰當的張力中,促進科學與人文更高層次的融合。過去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雖然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科學文化能夠實現一定限度的客觀化,但是由于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人文文化過于主觀,所以二者所謂的融合基本都是強調通過人文的客觀化,即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化來實現。這一潛在前提是科學文化已經實現了客觀化。這樣的結果是過于強調因果必然性而導致決定論的盛行,忽視了人的自由意志。當然,我們也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放棄科學文化中的客觀性來實現科學與人文相融合。
因此,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無法達到與物質世界等同這一客觀存在。科學與人文的融合不能以消除人文的主觀性為代價,更不能以放棄科學的客觀性為前提,而是必須在主觀與客觀之間保持恰當的張力。現在,大數據就能夠實現這個張力。一方面,大數據能夠不斷實現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人文文化的客觀性,特別是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大數據技術變革;另一方面,大數據要求我們充分發揮自由意志,以實現更大的自由。總之,大數據正在不斷推動科學與人文相向而行,在保持主觀與客觀之間恰當的張力中,實現科學與人文更高層次的融合。
參考文獻
[1][英]查理斯·帕希·斯諾.對科學的傲慢與偏見[M].劉兵,陳恒六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黃欣榮,沈秋蓮.大數據促進科學與人文融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