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言
【摘要】本文立足于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在新國際環境和新時代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狀況,通過對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愛國詩人于右任的故居和個人書法博物館的實地調研,以探究五四愛國主義精神的實質,將五四愛國精神融入時代發展,在傳承中提高大學生理性愛國意識。
【關鍵詞】五四精神;新時代大學生;愛國精神
一、五四運動的意義
五四運動是一場民族主義運動,也是一場中國知識分子發起的新文化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并以此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五四運動中涌現出大批杰出的青年,如我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愛國詩人于右任。這些愛國代表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奔走呼號,奮不顧身,表現出了高尚的愛國情操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
二、當前我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及新時代高校學生愛國主義現狀
愛國主義的內涵是個人或集體對他們的祖國所持有的積極支持態度。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開明開放的思想,但是基于大學生群體的政治思想成熟度尚有待完善,在面對復雜形勢下是否能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斷、合理表達內心愛國情懷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一)當前我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
當今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在經濟層面上,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水平差距日益縮小,在文化層面上,我國的文化也已逐漸被意識形態與我國對立的西方國家所接受。然而,在我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正與逐步改善的政治體制發生契合變化的時刻,一些國家仍對我國存在著一些定式思維,甚至于一些敵對顛覆思想,這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國內外錯綜復雜的形勢糾葛在一起,給不少人的愛國主義情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二)新時代高校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滯后性
當代大學生是改革開放壓力的承受者、社會轉型的親歷者,也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受益者。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在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的大潮中,他們的政治敏銳性不斷增強、政治鑒別能力不斷提高。在肯定當代大學生愛國情懷的同時,也應注意到他們存在的一些問題:
1.依法愛國的法治觀點淡薄。但凡談到愛國,不少大學生習慣將思維簡單地鎖定在“支持國產、抵制日貨”上,把愛國等同于“抵制”,簡化為游行,甚至變為發泄個人情緒的違法舉動,毫無理性愛國的法制精神。
2.缺乏對國家歷史、中華民族傳統的了解。“知之深”才能“愛之切”。部分大學生熱衷于了解“情人節”“圣誕節”這樣的西方文化,對端午節等民族傳統的節日卻漠不關心,知之甚少。
3.缺乏對國內社會轉型期間所出現矛盾的理性分析。很多大學生一談到腐敗問題就唉聲嘆氣,對黨的執政能力缺乏信心。部分大學生也存在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等問題。
4.對大學期間開設的思想政治課程學習不到位。只注重表面學習,只求分數及格,對馬列理論的基本常識性問題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對這些內容的理解以及信仰。部分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價值取向扭曲等現象。
5.信息網絡降低了新時期大學生的政治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互聯網為信息傳播提供了開放性、匿名性的平臺,信息的發布和使用十分自由。大學生正處于思想活躍、意識形態逐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某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網絡宣揚個人主義等錯誤的政治觀點和思想觀念,影響了大學生愛國主義的培養。
三、五四愛國精神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指導意義
(一)弘揚五四精神,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意識
“愛國主義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歷史范疇,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五四精神中一以貫之的內核,是以熱愛國家的深厚情感和為國奉獻、為國盡責的價值指向為基礎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五四精神的核心,統攝著五四精神的其他組成部分。中國知識分子內心向來存有關乎家國與人民的雙重使命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已然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千百年來體內流淌不息的精神動能,而這種突出強調“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人格品質和理想追求也就成了中國知識分子具有最大公約數性質的價值取向與理想進路。
近百年來,五四運動及誕生于其中的五四精神已經成為中國青年不朽的符號象征。五四精神生生不息,其之所以能夠激勵無數進步青年投身于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為國家興盛、民族富強而艱苦奮斗,就在于其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愛國主義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凝聚力、號召力,在當前更有必要透過弘揚五四精神來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
(二)將五四精神融入時代發展,在傳承中提高大學生理性愛國意識
愛國精神是全民愛國情感的凝聚表達,構筑強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需要以政治宣傳為導向、以新經濟思維為契合點、以培育新愛國標準為路徑,實現愛國主義教育下個體愛國精神的聯合,進而鑄就強大的民族精神合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以科學的政治宣傳引導愛國行為、以新經濟思維化解愛國情感沖突。
于右任故居紀念館分別位于陜西西安的碑林區和三原縣。201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自然生態——于右任書法特展”不僅是一場書法家的盛宴,也是愛國者的情感交融地。在當代,黨中央需以科學的、強有力的政治宣傳引導新時代大學生理性愛國,宣傳網站和報紙雜志等媒體宣傳應協同發力構筑強韌愛國防線。通過政治宣傳讓高校學生樂于關注國家的發展大勢,喜于參與國家的各種建設事業,充分發揮國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愛國主義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培育個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實現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于右任先生在千字文中寫到“守真志滿 逐物意移”“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孝當盡力 忠則盡力”等理想信念教育觀念,啟迪我們不要隨波逐流喪失自我,要慎獨端正自己的言行,注重名與德的雙重建構,時常心存家國情懷。新時代大學生要將家國情懷放于心間,實現自我德、語、行的三重飛躍。
四、結語
五四運動中涌現出來的以于右任先生為代表的廣大愛國志士,他們身上所表現出的愛國精神值得廣大青年學生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在險峻的國內外形勢變化下不斷傳承并加以創新。新時代,廣大大學生應以五四精神為指導,將青春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事業中。
參考文獻:
[1]朱凱.于右任傳[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6.
[2]溫靜.論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2):39.
[3]L.G.盧卡奇.審美特性:第一卷[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1.
[4]世群.五四運動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全面覺醒”[N].湖南日報,2019:1.
[5]徐挺.于右任的愛國辦學實踐探析[J].文史博覽,2015:2.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作者單位:西安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