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學生安全事件的特點,并以安全事件應急處置原則、安全事件應急處置運行機制、安全事件的評估與反思為切入點,闡述了高職院校學生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生管理? 安全事件? 應對策略
一、高職院校學生安全事件的特點分析
(一)學生群體的特殊性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中的學生普遍為文化課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學習能力、生活自律性、耐挫折能力等相對較差。同時,由于學生正處于發展成熟階段,因此情緒管理能力、思想認知有待提升,也沒有形成遠大理想。總體來說,生源復雜性、特殊性較高,叛逆心理較重,使得高職院校安全事件發生隱患提升。
(二)事件成因的復雜性
近幾年來,新媒體不斷發揮,學生生活中與互聯網的接觸極為密切。對于高職院校中的學生來說,由于課余事件相對較多、社會經驗較低、心理成熟度有待提升,再加上網絡宣傳信息繁多,極容易受到負面思想的影響,導致安全事件的發生。而就安全事件本身來說,其成因較為復雜,且難以預測,提升了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
(三)安全事件的蔓延性
受到信息傳播速度提升的影響,由某一安全事件而導致的負面信息更容易影響其他同學,導致“漣漪效應”的發生,最終造成了安全事件的蔓延。若不及時制止與處理,則會使得安全事件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加大,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
(四)事件后果的惡劣性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其既需要完成對學生的教育,也承擔著管理學生的任務。一旦發生學生安全事件,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還會產生公共財產的損失,影響高職院校的正常教學秩序,情況嚴重時,還會危及師生的生命安全。可以說,學生安全事件的后果具有較高的惡劣性,必須及時制止與應對。
二、高職院校學生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對策探究
(一)安全事件應急處置原則
以人為本。高職院校在應對與處理安全事件時,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具體來說,就是在應對與處理過程中,將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大對應急管理的資源、資金投入,從基礎建設、應急儲備、應急事件處理、學生管理等多個方面展開工作,保障校園環境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必須要將安全管理設為高職院校建設的中心任務,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落實“處處體現安全、確保安全”。
預防為主。結合上文的分析能夠了解到,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安全事件來說,其結果具有惡劣性,這就決定了在展開安全事件應對中,必須以預防為主。通過事先處理,降低安全事件的發生概率,即便發生安全事件,也能夠第一時間展開應對。對安全事件進行深層分析能夠認識到,其發生大多有跡可循。例如,對于自殺事件來說,若是家長、教師與朋友積極關注學生,在出現異常舉動的情況下及時采取諸如心理輔導、心理干預等措施,就能夠實現對學生自殺行為的預防。
分級分類。高職院校應當結合安全事件發生概率、后果的嚴重性等對其進行分級,并落實不同的應對策略,確保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此時,應當結合我國國務院頒布的《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將安全事件劃分為一般、較大、重大和特別重大事故4個等級。結合不同的分類,應當在安全事件發生后啟動不同的員,實現安全事件的精準應對。
除了分級管理外,還需要進行分類應對。在這一過程中,應當根據安全事件的成因完成分類,并采取針對性的應對策略。例如,當發生傳統盜竊事件時,需要由高職院校的安全保衛部門負責管理,并提升學生加強防范;而對于信息安全事件來說,則需要展開網絡安全教育實現應對,安保部門的管理并不能起到應對作用。
協同合作。在進行安全事件的管理與應對中,需要高職院校所有部門展開協同合作,形成管理合力,全方位的完成事件處理,降低安全時間帶來的危害。例如,當發生校園暴力事件時,需要安保部門及時控制形式,由德育部門、教師等展開學生的思想教育與后續處理,信息安全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在新媒體中發布安全教育等信息,避免校園暴力事件的再次發生。
(二)安全事件應急處置運行機制
建立事前預防機制。首先,需要建立并落實安全事件預防計劃,確保在安全事件爆發后能夠及時、有序、有效的應對。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完成安全事件的診斷、提出預防措施、形成應急預案、制定并展開應急演練、形成預制與管理機制等。其中,在提出安全預防措施環節,需要結合安全事件的問題點完成針對性的控制。例如,對于交通事故,應當從加強安全教育、優化校內外交通線路等實現消除;對于火災事故,可以通過消除用電隱患、禁煙管理等完成消除。第二,要展開監測與預警。在監測的過程中,要在保障傳統安全事件有效監測的基礎上,重點針對新型安全事件完成監測,包括網絡約車安全事件、網絡信息安全事件等,形成監測指標與應對方案,保障師生的安全。同時,要結合事件發生規律形成預警級別,并落實不同的應對策略。
構建事中反應機制。當安全事件發生時,高職院校需要第一時間展開應對處理,并要重點展開以下幾項工作:第一,及時發布警報。必須要向相關職能部門報告事件情況,當發生重大或特別重大的安全事件時,要向政府職能部門或是國務院上報。第二,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且形成應急指揮領導小組,第一時間展開處理。第三,結合安全事件類型與級別展開處理,最大程度的降低事件影響。第四,做好應急溝通, 包括對師生的溝通以及對外部的溝通。
落實事后恢復機制。在事后處理階段,需要重點完成以下工作:第一,學生工作,包括安撫學生及學生家長、展開心理治療等等。第二,妥善處理受害者(受難者)相關事宜。第三,展開整改與重建,并總結盡管,避免相似事件再次發生。第四,依照法律規定處理事故責任人。
(三)安全事件的評估與反思
在完成學生安全事件的處理后,需要針對此次事件的發生、應對等,進行工作評估與反思。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切實了解安全事件應對處置工作中的不足、應對處置程序的失誤等等,同時能夠完成應對經驗技巧的總結,為后續的安全事件應對處置提供參考。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反思學生日常管理中的現存問題,并通過調整工作方式實現防患于未然,切實的將安全事件“扼殺在搖籃中”。筆者認為,在完成某一安全時間的應對處理后,高職院校需要組織相關管理部門展開反思大會及經驗總結會議,對事件的成因、處理過程、后果等展開分析。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完成學生管理工作、安全事件應對機制等的優化,更好的保障了校園環境的安全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