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混合式學習屬于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混合式學習的優勢比較廣泛,可以向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內容,進而可以更好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應用混合學習,還可以幫助教師與學生掌握更多的新型技術手段,因此這種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本文就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對混合式學習的應用進行探究,僅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
一、混合式學習理論
混合式學習理論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統一的概念,不同的研究人員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認為混合式學習便是將網絡學習、自定步調的學習以及面對面學習等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這種理解方式比較簡單,可以看做是區別與單一學習方式的多種學習方式的組合。而Maegatet Driscoll 則對混合式學習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將其理解為四種不同的概念,具體而言,首先混合式學習是指將不同的網絡化技術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的措施;其次,混合式學習是指將不同的教學方法或者不同的教學技術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的措施;第三,混合式學習是指將某種教學技術與面對面的教師指導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的措施;最后,混合式學習是指將教學技術與實際工作任務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的措施,這種方式能夠促進工作和學習的協調性。與此同時,這種理論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
二、混合式學習理論視野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措施
(一)加強教師的引導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作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積極為學生的意義建構提供引導和幫助,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圍繞學生來開展。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教師的完全放手,在進行混合式學習時,教師依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和支持。例如,學生在利用電子討論版或者虛擬網絡教師進行再現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給予學生點撥與指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詩歌中蘊含的豐富知識,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二)應用活動教學方式開展教學
高中詩歌教學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因此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對于高中詩歌教學而言,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而且還要幫助學生了解中外詩歌的藝術特征,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發覺詩歌中體現的意蘊,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詩歌品鑒能力,教師需要加強教學活動的設計,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協作學習,通過小組討論來闡述詩歌的意義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應用網絡來查閱向資料,也能通過討論的形式實現思維與想法的碰撞,最終將詩歌的意義形成小組觀點,并向教師與其他同學闡述。這樣一來,學生之間便可以相互分享對詩歌的理解與看法,進一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認識,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加強對多媒體的應用
對網絡技術的應用是混合式學習的最大特點。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教學中對多媒體的應用十分廣泛。而在高中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應用多媒體進行課件展示之外,還可以引入互聯網,進一步豐富教學的形式與內容??梢酝ㄟ^網絡流媒體來向學生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進而對教學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這對于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孔雀東南飛》的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便是便可以向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創設與詩歌相符的情境。這既能激發學生的樂學情緒,也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孔雀東南飛》這一詩歌的理解。
(四)重視教學質量的評價
混合式學習更加強調教學的媒介與方式,現代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較高,因此對計算機和網絡的應用十分廣泛,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并且學生也可以采用更加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學習。再加之詩歌屬于感性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感受與理解。這些因素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教師教學的難度,并且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混合式學習的方式相對比較開放,教師很難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結果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把控。因此,在高中詩歌教學中采用混合式學習,需要教師加強學生在詩歌的詞匯掌握情況以及背誦情況的考核。這樣既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使學生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而結合這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效果,保證學生既能體會到詩歌之美,也能掌握詩歌中所涉及到的語言知識和思想內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教學質量的評價。
結束語
在教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混合式學習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應用混合式學習,既能降低學習成本,也能豐富學習方式,將其應用在高中詩歌教學之中,有助于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姝.陳雅婷.凌小瓊. 比較法在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文本細讀中的運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 劉禹陽,耿濤,王藝潼. 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養成的困境及路徑[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