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娟
摘 要: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以培養設計領域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己任,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實踐操作技能人才。隨著“中國制造”的崛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能實操方面,應結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人才培養等方面,將工匠精神的“專、精、尖”內核融入現代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
關鍵詞:工匠精神;藝術設計;教學改革
注:本文系2020年學院科研項目“基于工匠精神視域下的《實用動畫短片設計》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以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為例”(WYWM-YB2026)研究成果。
工匠精神是中國工匠們職業素養的集中表現,它主要體現在工人們對于工作崗位的敬畏和尊重、對于專業的認真和專注以及孜孜不倦的技能追求等方面。將工匠精神中“專、精、尖”的職業態度融入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中,結合社會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改變以往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模式化、單一化。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平臺,從培養學生“技能、匠心、創意”三個方面的綜合能力著手,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與地方經濟發展和區域文化特色相結合,搭建打破區域壁壘的教學信息平臺,通過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走上制造強國的發展道路。
一、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方面,雖然高職院校學生招考分數整體呈上升態勢,但在知識體系和學習能力方面都較為薄弱,反映了高職學生學科專業素養普遍不高的問題。并且,學生性格特征差異較大,一方面有較強的自我個性展示要求,需要相對寬松的環境和氛圍,另一方面又有強烈實現自我價值的要求,迫切需要獲得社會認同感,而這兩者之間常常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另外,高職院校學生普遍來自教育資源較為薄弱的地區或者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家庭,外部環境對于學生獲取信息渠道的影響較大,導致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發展相對滯后。二是教學方面,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以培養技能型學生為主,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專業技能與就業的實踐技能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差,如何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彌補專業不足,完成角色轉變,制定個人職業規劃,是高職院校需要思考的問題。而專業設置與市場脫軌、課程內容實操性不強、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等在教學過程中仍十分常見,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學生專業素養的形成與培養。
二、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
教學實踐思考
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教學中,從技能學習、職業素養、創新能力三個方面著手,以“專、精、尖”的態度構建培養模式、研究課程設置、打磨教學內容、分析學生問題、設計實踐項目、創設教學氛圍,堅持以就業和市場為導向,搭建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媒介的教學平臺、實訓平臺、校企合作平臺,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
(一)學生層面
雖然高職院校學生存在諸多問題,但也要看到學生的思維較活躍,對于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具有較強的發散性思維。對于理論知識的構建和偏移,學生可以從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生活體驗中尋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習目的簡單直接。學生在動手能力方面有較大的優勢,且在反復模擬練習直至熟練掌握技能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創新,學習更具實踐性。
針對以上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特色,從培養學生“技能、匠心、創意”三個方面的綜合能力著手,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實踐技能的學習、職業素養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構建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在實踐技能的培養方面,應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和市場定位,使理論學科知識以方案化、項目化、競賽化的方式形成相互銜接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主動構建知識框架和體系。在職業素養的培養方面,一是在學科設置過程中將學生的學科知識與職業能力的發展和規劃聯系起來,有意識地融入行業資訊、個人素養、職業要求等相關內容。二是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設計提升業務素質的環節,訓練學生的團隊精神、擔當精神、鉆研精神等,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并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在充分尊重學生性格特點和個人喜好的基礎上,從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出發,結合扎實的專業能力適時給予引導,讓學生體驗到創新帶來的精神愉悅和市場價值,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
(二)學校層面
學校在學生與社會之間起到教育服務的作用,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內容的設計、實施、評價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融入“專、精、尖”的工匠精神,打造地區辦學特色,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的功能。高職院校根據地方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需求,制定符合市場定位的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并及時做出調整和更新,努力打造特色專業,使藝術類職業教育的道路越走越遠。在課程體系的構建方面,藝術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相互影響,如何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將藝術理論和操作技能熟練掌握,直接關系到學生創意的表達。在日常學習中,存在學生學習沒有想法、手繪技能和電腦操作不夠熟練、對于生活和實時新聞敏感度不高等現象,這些都是課程設置中學習內容打磨不夠造成的結果,應針對高職類學生的特點,將藝術設計專業中的理論知識項目化,實訓操作競賽化,以真實的社會項目和競賽調動、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良好的學習體驗和價值體現,從而使其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在校企合作方面,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現代學徒制納入職業教育理念。一方面學校需要從教學內容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教學應始終以符合時代發展和行業需求為導向。另一方面,企業應發揮其在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優勢,積極參與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提供市場資訊和資源平臺,共建“藝術設計實訓基地”。將學校、政府、企業緊密聯合起來,形成教學、實訓、就業不間斷的學習鏈,并且從企業發展的長遠角度出發,這也是品牌形象的打造與服務、方案調研與實踐、項目研發與完善的良好契機。
(三)社會層面
政府制定用工關系條例和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實施辦法等,明確政府與企業、學校的關系,在政策和經費上給予企業和學校扶持和幫助,并給予企業政策和經費上的傾斜和幫助,鼓勵企業,特別是企業中的優秀人才,積極參與學生的培養。與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技能傳授方式相比,現代教育中的工匠精神更注重價值理念的傳授。應利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打破場地限制,搭建數字教育實訓和就業平臺,將政府、學校、教師、學生、企業等聚集在平臺中,充分化解彼此之間因為區域發展、角色定位、教育理念不同造成的矛盾和問題,使高職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更為靈活多樣。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在校期間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也不僅僅是走上崗位后職業素養的提升,時代發展的腳步日益加快,在此過程中跨學科知識聯系更為緊密、知識更新更為迅速,因此人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要更強。工匠精神秉持“專、精、尖”的專業態度和職業精神,為學生終身學習指明方向,也為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只有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才不會被行業淘汰,只有具有不斷學習的價值觀念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三、結語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新時代的工匠精神要助力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促進高職院校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藝術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邢志鵬.踐行“工匠精神”打造高職院校藝術型人才培養新模式:以軟裝設計為例[J].戲劇之家,2020(18):171-172.
[2]王芳.淺談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融什么”與“如何融”[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2):138-139.
[3]吳良芹,阮殿旭.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方式研究[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9(2):57-60.
作者單位: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