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卉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播音專業的語言表達類課程大致可分為,播音創作基礎、即興口語表達和文藝作品演播課程,其中文藝作品演播課程的學習成果往往可以直接運用于實際工作中,但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所以對于文藝作品演播課程的教學研究非常有必要。在高校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中,不同的播音課程側重點不同,播音發生課程主要是教授學生如何發聲,如何運用氣息,如何把控聲音;播音創作課程是側重于對語言表達基礎的訓練;文藝作品演播是對高校播音主持專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最終考驗,因此對于其自身播音主持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播音與主持專業;語言表達
目前,全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遍地開花,招生人數逐年增加,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單一,這直接導致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隨著我國文化事業以及明星事業的發展,高校的播音與主持專業近年來成為了學生報考的熱門,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高素質的、真正能夠符合主持人職業要求的畢業生還是少數。這與學生自身素質的高低有著直接關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高校播音與主持專業的教學方法也對學生主持能力具有重要影響。其中文藝作品演播課程對于學生主持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一、文藝作品演播課程的教學目的
文藝作品演播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塑造語言的張力,以及在實踐中去鞏固并發展學生之前學習掌握的演播基本技能。與播音發聲注重對氣息運用、聲音把控的訓練和播音創作基礎注重對語言表達基礎的訓練不同,文藝作品演播更加注重的是如何準確的表達作品的內涵,其強調演播與作品的結合,訓練學生把握文藝作品感情基調的能力、調動自身情感的能力以及準確拿捏分寸的能力。
二、高校播音與主持專業語言表達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文藝作品演播課程中,我們發現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在進行表演時存在朗誦腔而不是播音腔,作品的感情表達方式存在問題,不能較好的將其通過自然流暢的方式表達出來。其次是學生在進行文藝作品演播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語言全程采用一個腔調下來,沒有抑揚頓挫,且其節奏死板,給人一種照本宣科或者是朗誦的感覺,沒有實現對文藝作品演播的效果。
1、傳統教學模式對課程開展的影響。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長期受到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這種教學是死板的,固定的,阻礙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思考。同時這種教育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往往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導致學生在日后的語言表達學習中過于生硬刻板,不能較好的把握好文藝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沒有辦法將這些情感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同時我國傳統的文化教育學生要內斂,要含蓄,使得學生在表現較為激動或者憤怒等需要爆發性的情感時,無法達到應有的藝術效果,影響了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2、學生對語言表達類課程的興趣較弱。學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較低以及長期積累的消極的學習情緒,在對文藝作品情感的把握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問題。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致教學進入惡性循環,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影響文藝作品演播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3、盲目注重基礎訓練,缺乏對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在文藝作品演播課程中,教師過于重視對播音基礎功的訓練,對于表演能力訓練的力度不夠,導致學生過于關注播音發音的專業性,對于文藝作品的表演過于生硬,影響其專業能力提升。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的傳授,實踐的內容無法滿足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需要。教師在課程中缺乏對文藝作品情感掌握的教學內容,只是針對某一作品向學生講授了其中的情感,卻沒有向他們展示如何能把握其中的情感。
三、高校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策略
1、明確文藝作品演播的教學重點。學生的播音基本功已經在其他兩門語言表達類課程中得到訓練,在這一類課程中,要求教師著重對學生的語言表演能力進行訓練。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學會塑造語言的張力,并將語言與肢體動作、情感一起融入到文藝作品演播過程中,重視語言表演技巧的訓練。
2、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增加課堂實踐內容。因為理論知識再多,也只是紙上談兵。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不定期的文藝作品演播實訓才能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使其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
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文藝作品演播教學中不僅要對文藝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向學生講授,同樣要向其傳授捕捉和體會文藝作品中情感的方法,使得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自主的對文藝作品進行演播,提高其語言的表達能力。
4、鼓勵學生自主討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自主討論的方式,使其對同一文藝作品發表不同的見解。一百個人眼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通過這種討論的形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這一文藝作品的理解,同時還有助于學生突破封閉死板的思維模式,使其最終得到演播更具張力,避免千篇一律的朗誦強調以及節奏死板,使得文藝作品演播更具感染力。
5、教學培養調整。作為一個播音主持專業的高校老師,我當時的心情非常復雜,一方面為我們在專業領域的教學,能夠讓我們的學生在專業素養上取得成績而高興;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太過于重視專業的教學而忽視了學生未來就業所需要的其他方面技能而感到不安。高校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不應當局限在專業知識的傳授。因此我認為,大二之前的教學,可以側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在大三以后,我們應當適度加強學生未來就業方面的技能培訓。大三學年上學期選修其他專業大類相同的學生組成興趣小組,每月排演一個體現播音主持與此專業結合的節目,演出表現也計入學分。此點是和上面一點有機結合的,大三學年上學期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其他專業的課程,并不等于荒廢了本專業的學習。高校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其專業素養高低的體現,但是目前高校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中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導致學生過于重視發音以及對聲音的控制,而忽視了語言表達的感染力的塑造。為此,教師加強對表演技巧的訓練以及增加文藝作品演播,授人以漁,將極大地促進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玉萍. 基于新媒體環境下播音主持的創新發展[J].今傳媒,2017(04).
[2] 張政法. 新生態下播音主持教育的適應與調整[J].現代傳播,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