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娟
關鍵詞:事業單位? 內部控制? 機構改革? 實施策略
機構改革發揮出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改革可以優化原有的部門機構,使自身的工作效率得到顯著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使單位內部認真審視現有工作的不足,將更多好的方法與新的理念滲透到工作之中,實現事業單位的穩步發展。隨著機構改革工作的全面推進,一些隨改革變化而出現的新的問題與挑戰也隨之而來,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也應在此基礎上進行對應性地調整。對于事業單位而言,不僅要掌握好機構改革的節奏,還要在創新內控思維、改善管理方法等方面下功夫,真正將單位內部的內控工作落實到位,更好地服務于全社會。
(一)體現多元化原則,關注事業單位自我發展
我國事業單位的發展大多依賴于政府的拔款與扶持,然而由于市場環境日趨復雜,事業單位內部也應及時進行調整,通過投資與舉辦主體的多元化進行合理的調整,將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借助這些舉措,既可以一改事業單位資金籌措渠道單一、資金吸收緩慢的弊端,又可以解決事業單位責權混亂不清的局面,使單位內部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之中。事業單位應在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運用社會力量進行興辦,也可采取事業單位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推進其產業化發展。
(二)堅持社會化原則,引導事業單位進入市場
事業單位在走向社會、進入市場的過程中應做到政事分開,確保其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事業單位受到自身機構體制的影響,對政府的依賴程度較高,為了改善這一局面,就應突破部門所有制的桎梏,運用競爭機制,使事業單位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確保各項工作的全面落實。事業單位主管部門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應做到與時俱進,積極創新,增強間接管理與協助、服務職能,一改過去直接管理的方法,運用科學的政策理念開展引導、監督工作。與此同時,針對事業單位的機構和名稱也應進行相應地調整,凸顯其技術性與服務性特點。事業單位大多不會套用行政級別,往往會以其性質、規模、效益等指標確定等級規格。
(三)重視現代化原則,開展事業單位科學管理
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賦予了事業單位新的發展使命與改革重點,對于事業單位本身而言應著重關注以下三方面,運用科學化的管理理念開展具體工作。首先是重視布局方面的合作性。對于事業單位而言撤銷重復性設置、進行合理的布局才是體現事業單位工作水準、實現社會發展的明智措施。其次,體現內部管理的科學性。科學的管理制度可以作為指導依據促進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科學管理的優勢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競爭機制的有效實施,從而建立固定與流動崗相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人事制度。再者,機構內部人員的精煉化也是現代化原則的一種體現。事業單位內部結構的調整勢必會整合相應的部門、人員,這樣一來既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又可以推動內部工作人員朝著高效、高專業的方向發展,有效抑制了單位內部人員膨脹與人員比例難以把控等問題。
(四)遵守法制化原則,實現事業單位規范管理
法制化強化了事業單位的法人地位,規范了事業單位的具體工作,進一步明晰了事業單位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與法人地位。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制度較為全面地囊括了與單位登記管理有關的法規、政策,借助這一管理條例,可以確保單位的法律關系及其在社會活動中的權利與義務,使單位內部在社會化過程中真正做到嚴格規范自身行為,更好地推進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和機構編制管理的的規范化與法制化。
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既是時代的召喚,也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 要。近些年事業單位在我國經濟建設與社會服務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應忽視的,然而與逐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銜接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如政事職責不分、財務負擔過重、競爭機制欠缺、發展與需要相脫節等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得到妥善解決,不僅會弱化事業單位的活力與效益,也會帶給主管部門更多的管理壓力,不利于政府職能的轉變。隨著機構改革工作的日漸深入,事業單位的工作內容與服務方向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先的公益性服務工作為主轉向了多元化、多渠道工作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內容之外事業單位更需關注風險管理、資產管理、財務規劃等更加復雜的方面。正因此如此,在機構改革的過程中,事業單位更應轉變思維,充分挖掘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原有內控制度中陳舊的內容進行完善與創新,使之與我國社會發展的新形式相適應,提升事業單位資產的使用水平,推動單位內部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一)優化內控工作,實現內控與單位發展的和諧統一
機構改革改變了事業單位原有的工作職能,使之更加市場化、社會化,對于事業單位而言,也應針對這一改變,對已有的內部控制體系進行全方位地優化,使之與機構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相吻合,體現其社會價值。事業單位構建機制的初衷是為了使單位自身得到壯大與發展。機構改革的深入化使得事業單位不僅需要完成部分公益性事務,還需適應環境的變化參與到復雜、多樣的經濟活動之中,承擔其經濟職能。鑒于這一情況,單位內部規章制度建設工作的實施效果就顯得尤為關鍵,只有將內控制度與事業單位未來的工作發展統一起來,將管理思路、任務目標真正融入其中,才能將內控制度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內控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該項制度一旦得到落實,就可以在保障單位資產安全、實現既定發展目標等方面切實發揮作用,這與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是相一致的。
(二)運用內控創新理論,確保單位運行的高效化
機構改革的過程也是事業單位對內部控制工作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過程,而內部控制制度的科學性如何,是否符合單位的發展實情,都會對最終的內控效果產生影響,只有將單位內部的管理工作落實到到位,凸顯管理工作的規范化與全面化,才能實現資金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循環。事業單位受到單位性質與原有工作內容的影響,很容易出現理解方面的偏差,針對這一問題,工作人員應更加清晰地對自身工作進行定位,摒棄原先陳舊的工作理念,在開展工作的同時將內控制度進行全面分解,確保其順利落實。基于單位層面的內控工作,各部門間應通力合作,避免相互影響,確保單位內部的每個層級都能較好地完成工作目標,盡可能地減少工作中的相互推諉與扯皮。“集體決策制度”的全面實施,可以有效改變傳統管理手段的缺陷,推進了事業單位內部人事調動、財務管理、采購等方面工作的公平性與科學性。與此同時,會計核算集中化也可以解決財務人員有限,財務規范程度不高等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三)重視內部監督,推動內控效果的科學化
事業單位是落實各項建設工作有效實施的基礎保障,也是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的基礎性部門。事業單位現已滲透到人民生活與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之中,特別是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尤為突出。由于單位內部匯集了大量的技術骨干與專業化人才,只要事業單位本身能夠得到持續性發展,就可以實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工作的雙重目標,其內在價值與社會功效是其他單位不能替代的。機構改革使事業單位不得不改變原先的管理格局,提升事業單位的自我管理水平。為了更好地應對當前工作中的各種挑戰,事業單位除了要做好內控制度的完善工作,更要時刻明晰社會發展需求與形式發展方向,果斷處理好內控制度中的風險與漏洞,將單位實際情況、未來發展需求、工作核心要點等因素充分考慮進來,體現制度本身的科學化與系統化。預算與決算工作也同樣重要,可以較為客觀地反映出事業單位的發展狀況,實現單位內部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應加強內控工作的是監督檢查力度,確保各項工作制度的全面化實施。
綜上所述,改革與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走勢,也是當下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關注的焦點所在。事業單位改革無論從涉及的方面還是具體難度方面都對工作人員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其改革的最終效果也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事業單位應認真探索機構改革對內控制度建設的要求,全面剖析改革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將事業單位的服務功效與社會價值發揮出來,實現我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繁榮,使人民群眾能夠切實享受到更多的福利。
參考文獻
[1]裴文超.優化機構編制資源配置統籌推進事業單位改革[N].四川經濟日報,2019-11-12(006).
[2]唐大鵬,滕雙杰,常語萱,武威.新時代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信息化落地的分析和建議[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9(0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