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霄羽 裴佳勇
摘要:文章采用網站調查法和文獻研究法,以國外專題檔案網站的建設經驗為基礎,通過調研國內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狀況,結合我國抗疫實踐及國內外案例,從建設主體、建設內容、建設方式和建設效果四個方面提出新冠疫情專題數字檔案館的具體建設策略——檔案部門主導,構建多主體協同共建機制;以官方資源為主體,兼具民間資源為補充;善用技術,對抗疫檔案資源進行可視化展示;優化用戶體驗,提供人性化特色檔案服務。
關鍵詞:專題檔案;專題檔案網站;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策略
分類號:G27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Special Digital Archives in COVID-19
Huang Xiaoyu, Pei Jiay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website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foreign special archives websites. By investigating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special digital archives in 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anti-epidemic practice in China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cases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special digital archives in COVID- 19 from four aspects: the archives department taking the lead and constructing a multi-agent cooperative co-construction mechanism; Taking official resources as the main body and supplemented by folk resources; Making good use of technology to visually display anti-epidemic archives resources; Optimizing the user experience and providing humanized archives service.
Keywords:Special Archives; Special Archives Websites; Special Digital Archives; Construction Strategy
抗疫過程形成的檔案具有重要價值,但因其來源廣泛、保存分散,極易對利用造成不便。建設專題檔案庫利于滿足系統化的利用需求,是開發抗疫檔案資源的重要方式,因而引起筆者的研究興趣。
筆者先做文獻研究以證明選題必要性。筆者確定時間范圍為2019—2020年,在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以“抗疫/防疫/疫情+檔案”做主題檢索,命中179篇論文;以“專題+抗疫/防疫/疫情+檔案”為檢索詞做篇名和主題檢索,僅命中6篇論文。可見,學界對抗疫檔案已有初步研究,但較少涉及專題建設。
細析內容,已有文獻多是提出構建抗疫專題檔案數據庫的構想。有些站位較宏觀,如徐擁軍等[1]簡述疫情專題檔案數據庫建設主體及要點;張斌等[2]提出由國家檔案局牽頭,衛健委、科技部、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等共同建設疫情專題檔案與文獻數據庫。有些討論則較為微觀,蔡盈芳[3]提出了“國家突發事件檔案專題數據庫”的建設總體方案、建設步驟和利用方案;常大偉等[4]提出建設重大疫情防控專題檔案數據庫的思路、原則和框架;周耀林等[5]基于群體智慧管理模型構建出抗疫檔案資源庫總體框架。但不足之處在于:第一,已有成果多為理論設想,尚未提出具體建設策略;第二,缺乏實踐案例。鑒于此,筆者擬吸取國外專題檔案網站的建設經驗,立足實際調研,在抗疫專題檔案數據庫有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適合我國國情檔情的抗疫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策略,這正是本文的創新點。
文章論題為“專題數字檔案館”,相近概念是專題檔案數據庫。對前者,學界只有許曉彤[6]做了概念界定:由國家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籌建,以特定主題為依據,應用計算機、通訊和多媒體技術,集成檔案存儲管理、檢索查詢、發布展示、提供利用功能,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共享的檔案信息集成管理體系。該定義既體現了數字檔案館內涵又突出了“專題”特征,能夠反映其本質特征,故筆者贊同此觀點。對后者,蔡盈芳[7]認為,這是對某一學科或專題有利用價值的檔案信息進行收集、分析、評價、處理、存儲,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檔案信息資源庫。傅少玲[8]認為這是圍繞某一主題,通過查找相關檔案信息并進行分析、過濾、摘取、加工編排而成的數據庫。可見,學者們目前均認為,其是針對特定主題對相關檔案進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儲以滿足用戶需求的資源庫。
對二者的區別,從概念中可發現,前者側重對專題檔案資源的存儲檢索,而后者內涵則更為豐富,除存儲、檢索外還包括展示、共享與利用服務等功能。學者也指出,專題數字檔案館規模大、體系性強,內容整合度高且資源展示形式更為豐富[9]。因此,筆者認為,針對疫情建設專題數字檔案館較合適。因為檔案部門不僅要對抗疫檔案進行收集保存,還要整合、開發檔案并滿足利用需求,使用專題檔案數據庫概念則內涵較窄。此外,國外數字檔案館一般指互聯網上的站點,即網站[10]。文章所列舉的國外專題檔案網站無論是建設內容還是建設特色,均符合專題數字檔案館的內涵。
筆者先對我國32個省級檔案館(不含港、澳)做網絡調研,了解了國內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狀況。調研發現,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天津、重慶、山東、河北、云南、江蘇等省級檔案館已建成專題檔案數據庫,不足之處在于專題檔案數量少、系統性不強、展示形式單一等。針對疫情,江蘇省檔案館聯合新華日報社等單位發起建設江蘇援鄂白衣勇士一人一檔數據平臺(下文簡稱江蘇援鄂數據平臺),為援鄂抗疫的江蘇醫務工作者建檔[11]。河北省檔案館建立“戰疫檔案記錄”專題版塊,將河北援鄂醫護人員口述檔案資料進行集中展示[12]。青島市檔案館也啟動建立疫情防控檔案專題數據庫[13]。可見,檔案部門已建立抗疫檔案專題數據庫作為數字檔案館的基礎,但主題局限于本地區援鄂醫護人員,資源收集面狹窄。
國外建設則起步較早,已建成一批在資源內容、展示形式、利用服務等方面均頗具亮點的專題數字檔案館,典型代表有9·11數字檔案館(September 11 Digital Archive)、卡特里娜颶風數字記憶銀行(Hurricane Digital Memory Bank)、法國大革命專題檔案庫(Explo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及北愛爾蘭在線沖突檔案館(Conflict Archive on the Internet)。9·11數字檔案館的建設目標是“為9·11事件建立永久文件”;颶風數字記憶銀行旨在收集、保存和展示卡特里娜和麗塔颶風的數字文件;法國大革命專題檔案庫保存了與法國大革命相關的600多件檔案;北愛爾蘭在線沖突檔案館的目標是提供關于北愛爾蘭沖突的廣泛信息和原始材料。
上述四個網站資源內容豐富,技術運用成熟,注重為用戶提供良好體驗,受到公眾及研究人員好評。筆者以其建設經驗為基礎,結合我國抗疫實踐及國內外案例,為抗疫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尋找經驗以供借鑒。根據國內外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的基本結構,筆者按照“誰來建——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用”的邏輯思路,從建設主體、建設內容、建設方式和建設效果四點出發思考建設策略。
2.1建設主體:檔案部門主導,構建多主體協同共建機制
建設主體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事關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的最終成效。學界尚未對建設主體進行研究,基于文獻研究并參考專題檔案庫建設案例,筆者歸納出有關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主體的4種模式。
(1)檔案部門獨立建設。即檔案部門不借助外部力量,通過整合館藏資源獨立進行建設。如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檔案館建立館藏民生檔案專題數據庫[14];再如浙江省溫州市檔案館建立“溫州模式”專題檔案數據庫[15]。
(2)檔案部門聯合其他部門共同建設。即檔案部門與圖書館、博物館等機構針對某一專題聯合建設。如江蘇省檔案局與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合作,為其建立專題檔案庫,記錄江蘇中國畫繼承發展的軌跡[16]。
(3)非檔案部門主導建設。即由高校、基金會等第三方機構主導建設,檔案部門并未參與,筆者選取的國外案例均屬此模式。如9·11數字檔案館和法國大革命專題檔案庫由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美國社會歷史項目和喬治·梅森大學羅伊·羅森茨威格歷史與新媒體中心共同建立;北愛爾蘭在線沖突檔案館由阿爾斯特大學和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聯合建立。
(4)檔案部門主導,其他部門與社會公眾共同建設,即檔案部門牽頭,聯合具有資源、技術或管理優勢的機構,并吸納社會公眾參與。該模式在實踐中尚未出現但學者們對此已有設想。周耀林等認為,在抗疫檔案資源庫的建設主體中,國家檔案局是牽頭者,衛健委、應急管理部、軍委后勤保障部應協助管理,社會公眾等應被賦予參與的權利和責任[17]。
上述模式中,前3種已有實踐,第4種是理論設想。抗疫過程中形成的檔案來源廣泛、數量巨大,除參與疫情防控職能部門形成的檔案外,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機構在疫情期間也收集了檔案,由檔案部門獨立建設可能會造成檔案信息缺失,故第1種模式存在局限。再者,此次疫情作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公眾在抗疫及居家隔離期間留下許多珍貴檔案資料。檔案部門雖已向社會發出征集通知,但未必包含所有公眾記憶,只有吸納公眾參與建設才能保障疫情社會記憶的完整性,故第2種模式也并非合理選擇。此外,檔案部門是國家法定承擔檔案保管職責的機構,具有檔案資源優勢,故第3種模式也不可取。
比較之下,第4種模式應是疫情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主體的合理選擇。優勢有三:其一,由檔案部門主導,可利用專業優勢保證檔案屬性,使建成名副其實的專題“檔案館”成為可能;其二,通過其他領域相關部門的協作參與,可擴大檔案收集范圍,既可使疫情專題的檔案資源更加全面系統,還可吸收其他部門的技術和管理優勢;其三,吸納公眾參與、面向公眾廣泛征集非官方檔案資源是對館藏抗疫檔案資源的有益補充,利于維護抗疫記憶的完整性。
2.2建設內容:以官方資源為主體,兼具民間資源為補充
建設內容即解決“建什么”的問題。從學界共識看,記憶可分為集體記憶與個體記憶。集體記憶是多數人對一個時代或一個共同事件的記憶,個體記憶是記憶的最根本來源,集體記憶與個體記憶是相互建構的共謀關系[18]。在抗疫過程中,民眾形成的檔案如疫情日記、抗疫主題藝術作品、捐贈物資憑證等屬于抗疫的個體記憶,是疫情社會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維護抗疫記憶的完整性,在建設內容上應雙管齊下,既要將參與抗疫部門形成的檔案接收進館,也要收集民間組織、志愿者、普通民眾形成的抗疫檔案。此外,應在收集紙質檔案的同時兼顧電子檔案,將紙質檔案數字化,并將其納入抗疫數字檔案資源中。
(1)對參與疫情防控機關單位所形成的檔案進行收集
相比SARS,新冠肺炎具有發病周期長、傳染性強等特點,造成抗疫工作紛繁復雜,涉及不同領域眾多單位等問題。各級單位形成的檔案是專題數字檔案館資源的主體,檔案部門應加強對疫情防控相關單位檔案工作的指導,并及時歸檔。結合學界研究和業界實踐,在收集歸檔中應注意兩點:第一,明確抗疫檔案形成主體,確定收集歸檔范圍。疫情防控涉及的主要機構有各地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或指揮部等領導機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宣傳、衛健、公安、民政等),醫療衛生機構、疾控機構、科研院所和企業,鄉鎮(街道)和村(社區)[19]。第二,明確重點收集范圍,加強對以下八類檔案的收集歸檔:黨委和政府決策管理類、醫療救治與醫療科研類、公共衛生管理類、應急綜合保障類、社區/鄉村防范類、新聞輿情宣傳類、國際交流合作類、涉及多機構多主題的綜合類檔案[20]。
(2)面向公眾展開檔案資源征集
此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的沖擊遠超17年前的SARS,億萬國人均是親歷者和見證者。筆者建議,在資源建設上鼓勵公眾參與,留存公眾的抗疫個體記憶,作為對官方檔案資源的補充。據調研,9·11數字檔案館在主頁開設“貢獻”欄目,鼓勵公眾上傳與9·11相關的文字、圖片、音視頻檔案;北愛爾蘭在線沖突檔案館將美國攝影記者威廉·魯基瑟1972年拍攝的英國士兵殺害平民照片集及喬納森·麥考密克博士拍攝的政治壁畫和涂鴉收藏進館;卡特里娜颶風數字記憶銀行開辟專門板塊“添加到記憶銀行”,公眾可將在颶風中形成的檔案上傳存檔,如電影制片人制作的短紀錄片、畫家繪制的颶風過后場景的畫作、民間探險家在颶風來臨時拍攝的照片等。可見,國外專題數字檔案館通過在網站設立專欄等方式,面向公眾征集檔案,擴充了專題檔案的數量,豐富了資源內容。
筆者建議,面向公眾征集民間抗疫檔案資源,一方面,可考慮在專題檔案網站開辟征集板塊、在報刊媒體和微信公眾號上設置檔案征集入口或發布征集通知,鼓勵民間組織和公民個人捐贈疫情檔案。包括捐贈物資憑證,抗疫主題的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或書法、繪畫等藝術作品,各新聞媒體、社交媒體及影視愛好者形成的紀實性資料和宣傳報道材料等[21]。據調研,檔案部門已開展行動。揚州檔案館通過《揚州日報》和“揚州檔案方志”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征集公告,有書畫家、志愿者、文藝愛好者和醫務人員家屬捐贈了書法作品、照片等[22]。江西省檔案館通過中國網、江西日報新聞客戶端等媒體發布征集公告,畫家劉樹林、書法家王理求、表演藝術家許還山等人先后捐贈抗疫主題作品[23]。另一方面,應主動征集具有較高保存價值的非官方檔案。武漢畫家易小陽創作“中國加油,武漢挺住”大幅丙烯布畫及反映抗疫一線的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事跡的速寫手稿被武漢市檔案館及時收集入館[24]。寧夏回族自治區檔案館主動與寧夏非遺傳承人聯系,將傳遞戰疫力量的非遺作品征集進館[25]。
綜上,面向公眾征集檔案資源既能豐富館藏,又可使民間檔案被妥善保存和利用。需注意的是,因疫情影響大、持續時間長,故面向公眾的檔案資源征集可能會是一場持久戰。
2.3建設方式:善用技術,可視化展示抗疫檔案資源
技術在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中起著“加速器”作用。如何有效展示紛繁復雜的專題檔案資源為公眾提供利用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建議,運用數據挖掘及數據可視化技術,對疫情專題檔案資源深度加工并進行視覺化呈現,這是基于國外先進經驗提出的。如卡特里娜颶風數字記憶銀行將檔案資源進行主題詞分類標引,如地點“路易斯安那州”、救援部門“陸軍國民警衛隊”等,提取主題詞集成為“標簽”(tag)云圖,讓用戶瀏覽標簽即可迅速定位所需檔案位置;還使用谷歌地圖技術,將7752件相關檔案按發生地點標示在地圖上,用戶可根據地理位置尋找該地區檔案。如法國大革命專題檔案庫將1789—1830年法國大革命41年間重大事件、重要日期及著名人物的檔案,按時間順序在時間軸上標示,便于用戶左右拖拽瀏覽檔案信息;北愛爾蘭在線沖突檔案館加工專題檔案數據,制成3D地圖、條形圖、餅圖進行展示,如1969—2001年沖突事件總體死亡率地圖、0—16歲兒童死亡分布圖等。可見,借助可視化工具和手段,豐富了專題檔案的展示形式,便于用戶瀏覽和檢索所需信息。
基于案例,筆者建議,對抗疫專題檔案進行可視化展示可從兩方面著手。檔案可視化主要涉及檔案檢索可視化和檔案展示可視化,前者包括瀏覽和提問搜索可視化,后者是指應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動態展示檔案深加工成果[26]。針對檢索可視化,可綜合運用谷歌地圖、3D地圖、標簽云圖、時間軸等技術加以實現,國外網站即實現檢索可視化的典型案例。對于展示可視化,可運用虛擬現實(VR)技術構建疫情專題檔案3D可視化服務平臺,實現檔案虛擬展覽。目前最常用的技術為3D技術和360度全景技術[27],我國檔案部門對此已有探索。青島檔案館借助3D等虛擬技術建設三維虛擬展廳并推出三維虛擬展覽“青島:1945日軍投降儀式的臺前幕后”,給觀眾以親臨檔案展廳的全新體驗[28];山東省檔案館建設網絡全景展廳,公眾可在線瀏覽山東知青檔案史料展等展覽[29]。
綜上,對抗疫專題檔案資源進行可視化呈現,一方面可給予用戶更直觀的體驗,使其利用檔案資源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可視化呈現手段相比傳統展示形式更加生動有趣,利于吸引用戶,提高網站訪問量和檔案資源利用率,還有助于呈現出零散檔案材料的關聯,更好地發揮專題檔案資源的價值。
2.4建設效果:優化用戶體驗,提供人性化特色檔案服務
服務是專題數字檔案館建設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建設成效的關鍵指標。通過研究國外案例,筆者發現關鍵在于注重提供交互式、人性化的特色檔案服務以提升用戶體驗。由此,我國建設疫情專題數字檔案館可從以下兩點入手:
(1)與時俱進,提供移動式專題檔案信息服務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8.9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3%[30]。可見,移動互聯網成為網民上網的主要途徑,社交媒體成為重要交流平臺。筆者認為,應貼合當下公眾的信息搜集與獲取習慣,提供便捷高效的移動式專題檔案信息服務。如北愛爾蘭在線沖突檔案館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北愛爾蘭記憶APP”,用戶可通過APP查看沖突事件中公共空間的牌匾和雕像并搜尋相關檔案。可見,國外通過開發手機APP,為公眾隨時隨地利用檔案提供了可能。
筆者建議,專題數字檔案館可通過抽樣調研,確定用戶對于移動客戶端的需求優先級,結合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實際情況,在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和微信小程序中選擇開發,以貼合web2.0環境下用戶的使用習慣。對此,我國已有相關實踐,如溫州市檔案局開發“檔案云閱讀”APP,下設微課堂、預約查檔等欄目,為公眾提供檔案服務[31]。我國檔案部門通過微信公眾號開展服務,截至2018年底,省市檔案局(館)微信公眾號已有84個,區縣級38個,高校檔案館25個[32]。
(2)換位思考,優化網站界面方便用戶利用資源
筆者建議應通過優化網站界面設計,方便用戶檢索及利用資源。具體做法可借鑒國外經驗。北愛爾蘭在線沖突檔案館通過制作網站地圖及網站目錄幫助用戶了解網站全貌及各欄目信息。在主頁設置“北愛爾蘭社會背景信息”專欄,提供北愛爾蘭藝術與文學、教育、地理等背景資料鏈接,幫助用戶了解沖突事件的歷史淵源;法國大革命專題檔案庫專門列出用戶常提問題(FAQ),以問答形式幫助用戶解決可能遇到的內容、版權及技術方面的問題,并提供背景資料。可見,國外在網站界面設計上立足用戶立場,充分貫徹了以用戶為本的服務理念。
因而一方面應著力優化檢索效果,制作網站地圖或按字母順序編制目錄索引,便于用戶了解網站架構以迅速定位所需檔案位置,并能根據首字母查找檔案。調研發現,吉林省檔案館、北京市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均在主頁設置網站地圖或網站導航,列出網站一級欄目及二級子欄目,為用戶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應針對用戶需求特點設立特色服務欄目。北愛爾蘭在線沖突檔案館和法國大革命專題檔案庫均在網站首頁設置背景材料一欄,這凸顯出背景信息對用戶利用專題檔案的重要性。我國可借鑒此類經驗,可列出新冠肺炎的科學知識、疾控機構職責及體系概況、疫情發展時間線、與SARS的比較等幫助用戶了解疫情發展過程的背景材料,并提供相關網站鏈接。
綜上,通過提供人性化特色檔案服務,將有助于提升專題數字檔案館對用戶的友好程度和交互性,增強用戶利用檔案的體驗,塑造專題數字檔案館的品牌影響力。
[1]徐擁軍,姚靜,等.加強防疫檔案管理服務防疫工作大局[J].中國檔案,2020(2):28-29.
[2]張斌,楊文.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檔案資料管理的建議[N].中國檔案報,2020-02-10(003).
[3][7]蔡盈芳.關于建立國家突發事件檔案專題數據庫的設想[N].中國檔案報,2020-02-20(003).
[4][20]常大偉,潘娜,等.關于建設重大疫情防控專題檔案數據庫的幾點建議[J].中國檔案,2020(4):60-61.
[5][17]周耀林,楊文睿,等.基于群體智慧的抗疫檔案資源庫建設研究[J].檔案學研究, 2020(2):4-11.
[6][9]許曉彤.國內外專題數字檔案館現狀分析與啟示[J].中國檔案,2016(12):68-70.
[8]傅少玲.淺談專題檔案數據庫著作權保護的完善[J].蘭臺世界,2014(11):89-90.
[10]張寧.基于國外最佳實踐對我國數字檔案館建設的幾點思考[J].檔案學通訊,2010(4):49-53.
[11]江蘇省檔案館.為英雄建檔讓英雄留名——江蘇援鄂白衣勇士一人一檔數據平臺正式上線[EB/OL].[2020-06-10]. http://www.dajs.gov.cn/art/ 2020/5/21/art_83_50293. html.
[12]河北省檔案館.戰疫檔案記錄[EB/OL].[2020-06-10]. http://www.hebdaj.gov.cn/ channel/ list/180.html.
[13]徐明君,孫志敏.青島建疫情防控檔案專題數據庫[N].中國檔案報,2020-05-18(001).
[14]連惠釵.龍巖市新羅區檔案局建成民生檔案專題數據庫[J].蘭臺世界,2012(22):59.
[15]溫州市檔案局(館).“溫州模式”專題檔案的探索和思考[J].浙江檔案,2008(8):20-21.
[16]省檔案局與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建立專題檔案[J].檔案與建設,2015(2):1.
[18]江素珍.媒介記憶框架與個體記憶敘事——鳳凰衛視知青主題紀錄片考察[J].當代青年研究.2019(2):98-103.
[19]夏振華,趙真.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檔案收集工作的思考[J].浙江檔案,2020(2):15- 17.
[21]浙江省檔案館.浙江省檔案館面向社會各界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檔案資料的征集公告[EB/OL].[2020-05-06]. http://www.zjda.gov.cn/art/2020/2/18/ art_ 1378491_41939131. html.
[22]揚州市檔案館.揚州市檔案館積極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檔案資料征集[EB/OL].[2020-05-06]. http://daj.yang zhou.gov.cn/yzdaju/gzdt/202003/dbe 20718ae614aada821a379277 f7cef.shtml.
[23]江西檔案信息網.新聞中心[EB/OL].[2020-06-20]. http://www.jxdag.gov.cn/id_ tpxw201511301022396328/page_1/lu mn.shtml
[24]武漢市檔案館.武漢市檔案館收集系列抗疫組畫入館[EB/OL].[2020-05-06].http://www.whda.org.cn/zxzx/show/2252. aspx.
[25]寧夏回族自治區檔案館.用非遺作品講好抗“疫”故事——寧夏非遺傳承人助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檔案資征集工作[EB/OL].[2020- 06- 13].http://www.nxda.gov.cn/ shtml/9994/ 467368/detail_1.shtml.
[26]周耀林,王璐瑤,趙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可視化的實現與保障[J].中國檔案,2016(6):66-67.
[27]劉婷,高研,程熙.虛擬現實技術在網上檔案展覽中的應用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2(5):47-49.
[28]張梅花.青島檔案歷史知識庫青島檔案信息網三維展廳啟用[J].山東檔案,2010(6):32.
[29]山東省檔案館.全景展廳[EB/OL].[2020-06-03].http:// 103.239.153.178:8182/ waijing/.
[30]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0-05-20].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P020200428596599037028.pdf.
[31]余清.我國檔案移動App應用現狀探析[J].辦公自動化,2019(17):52-54+21.
[32]趙雪芹,吳明晏.基于推文內容的檔案微信公眾號傳播策略研究——以我國省市級檔案公眾號為例[J].檔案管理,2019(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