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敬
摘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
關鍵詞:堅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一、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意義
(一)是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重要保障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幅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新中國誕生時,我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經過長期努力,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367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8%,居全球第11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1986年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10年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并連年穩居世界第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實際增長59.2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1956年實際增長28.5倍。
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使用外資第二大國、對外投資第二大國。
(二)能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一方面激勵國有企業不斷增強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激發不同所有制經濟的競爭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充分尊重各類經濟主體的物質利益,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更好地結合起來,發揮了“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各自優勢并形成合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展歷程,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解放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和促進共享發展的社會進步過程,期間逐漸形成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它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能夠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二、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基本經濟制度基礎的社會生產關系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產品分配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等構成的。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分別是這三方面關系的制度呈現。這三項基本經濟制度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從歷史的演進過程來看,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1847年,在起草《共產黨宣言》的時候,馬恩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是公有制原則,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系統、集中地闡述了他們的觀點:"消滅私有制","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然后"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而且,"共產黨人不屑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共產黨宣言》還指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后,必須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進行社會改造,進而達到消滅階級對立和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當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消滅以后,國家消亡。到那個時候,代替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即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始終強調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認真貫徹落實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決策部署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基礎性決定性地位,對其他領域制度建設及國家治理效能有重要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好、鞏固好,完善好、發展好,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經過多年的改革,我國公有制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同時,還需要在一些重要領域繼續深化改革。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使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發揮出更大優越性。
(二)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腰圍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營造更好地環境,建立親清的政商關系,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
(三)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堅持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齊短板,就必須要我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創新農業經營方式,豐富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四)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促進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一。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重視發揮第三次調節的作用。構建良好的分配秩序,形成正確的激勵導向,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