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摘要:落實教學的質和效從矛盾到和諧統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現在的教育目標,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還要對學生素養進行培養,教學任務重于以往——在保證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實現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共贏,是本文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
引言:
《道德與法治》是培養學生德育素養和法制素養的重要學科之一,也是小學階段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我們根據課本的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只有可行的教學方法,從而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并培養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重視教學設計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課前準備工作叫備課,現在我們強調是課前教學設計。看似只是兩個字的變化,其實是推翻了原來的教學架構,對教學進行重新組裝。原先,備課只需要考慮課堂教學流程,以及怎樣把思想理念傳授給學生。經過幾次備課和實踐之后,我們就可以套用經驗和固有方法。而現在不同,因為除了要向學生傳授理念,還要同時進行素養建設。需要在課前考慮的東西就比較多,比如,某節課的內容用什么方法可以讓學生理解和接受,而且這種方法還要同時達到培養學生某個(或多個)素養的目標。也就是說,這種教學形式或方法一定是要多效的;再比如,培養學生素養就不能用傳授知識的方法,就需要把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給他們更多體驗、探究的空間。那么,課堂學習過程就有一些不可預知性,我們不可能完全預測到學生在開放的學習情態下會出現什么狀況。所以,我們需要多進行一些可能的假設,甚至隨時準備在課堂上隨機應變。這就是我們強調要設計教學,而不是準備教學的原因。
二、遵循規律,科學施教
聯系生活,認識社會,這是重要的教學原則。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觀念很多都是來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與感悟。為此,《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他們生活中去觀察,用心去感受,利用自己的行動去探究。例如,在學習《花兒草兒真美麗》一課是,首先可以引領學生去識別植物的種類。學校、公園、小區中,都能看到植物。可以帶著孩子出去看看,讓他們說一說植物的名稱。這樣開展教學,我們就發現學生的能量是很大的,學生的你一言,我一語的,把大部分見到的植物名稱說了出來。回來之后,我們把拍好照片的植物有進行處理:分類,先按照花草、樹木分,還可以按照著開花與不開花分類。然后就是進行照片展覽。進行照片咱倆,就可以培養學生的美感。把拍攝畫面好的照片按類展覽,培養學生美感;給植物寫說明。這樣就是拓展學生能力的環節,學生需要查資料,還要進行語言表達等。學生對植物觀察以及后續的活動,其實就是一項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德國各個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發展。其次,就是要讓學生對植物的特性進行認識。植物的在地區中的生活了幾十億年。在這種情況下,說明了他們的進化的本領的強大。比如說爬山虎,為了生存,可以爬到很高的位置上,這樣才能得到充足的陽光。植物的本領,可以請學生首先他們相關的本領的材料,然后小組內進行交流。《花兒草兒真美麗》一課要突出“愛護動植物,節約資源,為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去學會關心,學會愛,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為成為好公民奠定了基礎。
三、注重指向實踐
教學的有效性會隨著教學目標的變化而變化。傳統的教學目標下,我們能把思想理念正確傳導給學生,讓他們記住并能在考試時正確答題就算是有效的;而現在,除了要讓學生掌握理論之外,還要他們具有相應的發展性素養才算是有效的教學。這其中,就有一個特別需要注重的素養——實踐力。
新的教育觀特別強調了學生能夠將知識用于生活實踐的能力,即學以致用。這是一種現代人才觀下所必要的素養。而我們要培養學生能夠將思想品德理念落實到行為上、將學到的分析問題方法服務于生活,就不是灌輸式教學能夠達到的了。要有效地落實對學生這個素養的培養,可以關注兩個策略。
第一個策略是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入教學,使學生調動自身的經驗和情感去捕捉我們所要傳導的精神理念,從而內化并回饋于生活。比如教“我很誠實”這一節時,我沒有講課本中的案例,而是舉了一個學生的真實事件,“小明(本班學生)上次踢球的時候,不小心把教室窗玻璃打破了。他沒有溜之大吉,而是主動去向老師匯報情況”。同學們都知道這件事,馬上就產生了真切的效仿意愿。
第二個策略是實踐活動。通過組織學生社會實踐來促使他們正確思想理念的自我生成,并以實踐來強化實踐意識。比如教“家是溫暖的地方”這一課,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捶腿、給他們唱個歌、陪他們聊會兒天——這種實踐活動,既是教學,又是實踐,其有效性顯然比在課堂上講理論要來得實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所謂的教學有效性,是指高質量與高效率的和諧統一。在當下素養教育的目標下,要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教師需要在課前教學設計上多花些心思,需要轉換師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注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實踐。這些,是保證教學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參考文獻:
[1]安子琴.德法融合助力成長——《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