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明
摘 要:在實踐中鍛煉英語,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成績,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素養。但是在我國目前的教育中,依然把學生的分數放在重要地位,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英語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單詞聽寫上,而是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師生間的溝通交流。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互動;探究
英語是高中階段一門必不可少的學科,不僅能夠對學生產生重要的意義,而且能夠讓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西方文化。高中,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既需要學生對以往所學的文化知識進行總結和深化,也需要教師進一步向學生展示英語語言學習的魅力。新課改的推行下,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開始走進高中英語課堂,豐富了教師教學中的互動內容,為學生學習英語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 互動教學的優勢
傳統課堂中通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對知識往往都是被動的接受,很難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同時,在課上課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會給學生布置大量的題目,試圖用題海戰術的方式讓學生掌握知識點。其實這樣的學習方式是非常不正確的,海量的作業任務會讓學生倍感壓力,喪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另外,在傳統英語課堂中,教師不會給學生講解全面的音標知識,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口語發音的偏差。這樣的現象在當前的英語學習中屢見不鮮,但是很多教師明知問題存在卻從來不采取措施,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在學習時忽略細節,蒙混過關。互動教學模式的出現,改變了以往沉悶的教學氛圍,讓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把握學生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2 高中英語課堂互動教學現狀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高中英語課堂互動教學現狀問題
課堂互動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但是目前的高中英語課堂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包括學生的互動性較差,導致英語課堂仍然枯燥乏味,缺乏活躍的學習氛圍。首先,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依舊沒有體現,大多數內容都是由英語教師進行講解,并且很少與學生互動,也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其次,在課程互動中,教師大多是在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難點,往往是就題論題,沒有有效延伸教材內容。同時,師生互動的方式相對單一,往往都是教師提問、學生作答的傳統形式,缺乏新穎性。最后,很多學生的學習觀念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他們通常認為除了教師點名需要回答外,大多數情況沒必要主動舉手發言,長此以往,他們在遇到問題時就會淺嘗輒止、得過且過,缺乏一定的鉆研精神,對一些問題的理解也就停留在膚淺的表面。
2.2 制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原因
導致我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缺乏互動性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教師方面來看,高中英語教師也是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的,因此也會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久而久之就讓英語教學變成了一種“啞巴語言”。另一方面,一些教師依然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只是單純地講授一些單詞、語法等內容,忽視了學生最基本的學習需求。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是有較強的實際應用意義的,但是當前的教學中往往只是紙上談兵,削弱了英語學科的實質意義。
3 互動性課堂教學策略
3.1 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發言
巧妙的問題設計,通常能夠打開學生的思路,進行精彩的發言。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英語知識回答問題。長期的課堂語言訓練,能夠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2 組織合作學習,培養自主能力
新課改中特別強調了合作學習。合作學習,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有效互動中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當然,在合作學習中要注意以下兩點:1.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確保課堂互動有效地開展。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教師嚴格把控學生討論的時間,當然在討論中教師可以多在班級巡視,甚至可以多和學生交流,這樣就能避免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討論與課堂內容無關的話題,也能保證教學任務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完成。
3.3 創設對話情境,鍛煉語言能力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而語言學習中最注重的是講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因此在英語學習中,應當不斷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對話的交流的能力。眾所周知,語言的運用也有特定的情境,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學會變通,創設多種多樣的情境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這樣一來,就增強了英語語言的實用性,讓學生在生活當中遇到類似的情境時也能夠進行流暢的互動交流。
4 總結
總而言之,互動教學模式是一種經得起考驗的有效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互動教學模式的優勢,在課堂中創設更多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相對輕松愉悅的的課堂氛圍中習得知識、提升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波.高中英語教學中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運用策略分析[J].中學生英語.2020(03).
[2] 張敏.高中英語教學課堂構建互動教學模式的策略[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