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濤
摘 要: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核心在課堂,課堂的核心在學生,歸根結底,教育的本質就是使每個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長,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人性”的人。我們的教育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興趣、精神、認知,讓每個孩子在班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學校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社會找到自己的位置,那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學改革;個性;全面發展
在素質教育大力實施的背景下,全國各地開始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探討與研究。在其中不乏有不少成功的經驗,但更多的情況是在摸索中前進。綜觀各地層出不窮的“新課改成果”,可以發現多是教學方法的改變而非教學理念的轉變。問題是,教學方法是外顯的,表面的,教學理念是內在的,本質的,唯有以科學的教學理念指導,否則所有的模式,方法都只是“東施效顰”,不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任何作用,更不會產生高效的課堂。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被推崇、追捧多年的素質教育,在現實中已然成了“皇帝的新衣”。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多年,學生的負擔依舊沉重。
其實將國內外的教育做一下對比,我們便可發現這么一個事實:中國的基礎教育世界第一,但至今為止諾貝爾獎獲得者卻少之又少,為什么?中國以前的教育,都把學生框進了一個圈里,以教材為綱,完成教材內容就是完成了教育任務。學生教材學得好,成績好就是“優秀學生”。但這種優秀是真的優秀嗎?很難說,我想,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教材上的內容,更多地應該是提供給學生一種思維的方法,而不僅僅是完全現成的知識,知識固然重要,但方法更重要。正所謂“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我們的學生整天生活中“填鴨式”的學習中,個性的發展又如何談起呢?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個人的學習是一個心理過程;學習是一種自發的、有目的、有選擇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習方法的學習和掌握,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和經驗;強調做中學;最好的學習是學會如何進行學習;學習的內容應該是學習者認為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或經驗;學生具有學習潛能并具備“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曾有幸聆聽了北京師范大學王海燕教授基于“教育學”視域的班級管理和教育,“教育學”本義:教,即引導;育即呵護;學,獨學。合起來就是在呵護和引導下的獨立學習。王教授從“人性”的角度對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做了充分的解讀。基礎教育承載著未來,現在80%的大學入學率,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大學畢業就意味著失業,原因為何,不知“學為何物”,“功利”思想作怪。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核心在課堂,課堂的核心在學生,歸根結底,教育的本質就是使每個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長,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人性”的人。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一個高中生與母親的對話,令人深思。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都有不同的重要任務。兒子說:“媽媽,我要上高中了,你對我的學習有什么建議嗎?”母親說“沒有。”兒子:“你難道不希望我成績好嗎?”母親說“不是不希望,而是不是最重要的。”兒子茫然。母親:“上小學的時候我不關注你的成績,關注你的習慣;上初中時我不關注你的成績,關注你的能力;上高中時我還是不關注你的成績,而是關注你的學習品質;到了大學我就關心你的成績了。”靜下心來想想,我們的教育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位母親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其實,我們的教育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興趣、精神、認知,讓每個孩子在班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學校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社會找到自己的位置,那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
教師的教學目標是通過一系列方法使學生學會知識、培養能力。課堂教學中,通常每堂課都會有一定教學目標指引,教師通過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和教學設計施教于學生,產生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不像工廠造零件,加入合格的原材料,通過一定的模型就能生產產品,合格率幾乎達到100%。教學的對象是具有生命和思考的學生,學生的智力結構、學習層次不同,導致學生在聽課時對教師傳達的信息理解也不同,成績必然會產生差異。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中指出,學生個體的差別,客觀決定了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在文化學習中取得同樣優異的成績。他在看待學生發展的問題上,提出不應當把學習成績看作是評價的唯一標準,要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單憑學生成績的評價來看待學生,會使有些成績低的學生喪失學習信心,不利于他們健全人格的培養。教師的任務是:讓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做到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教育就是要發現、利用、發展這一多樣性,而不是用簡單、劃一、僵化的標準,將豐富多樣的原料軋制、打磨成一模一樣的成品。
換個角度來看,按照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要求,中小學對兒童、少年實施全面的基礎教育,使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級各類人才奠定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小學應該實施的是一種普惠教育,而非精英教育。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