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要: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是將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可以掌握主題內容,最終達到課程教學的目的。基于教學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本文對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課程進行了簡單的分析,為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是將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可以掌握主題內容,最終達到課程教學的目的。主題閱讀教學中,通常有兩大主題:一個課堂閱讀,一個課外閱讀。利用課堂閱讀帶動課外閱讀,減少學生的閱讀量,它更加注重學生實際閱讀體驗以及閱讀內容的時間歷程,這是一門多模式、全開放的教學策略。
1 找重點,提升閱讀速度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生活方式相對較淺,對閱讀的理解和體驗需要教師的科學引導、激勵和培訓。學生所在學校在開展主題內容閱讀、課程教學和課外作業中,反復強調認真地選擇課文內容,積極進行主題閱讀。 例如:在教學課程“觸動女兒的心”中,學生還可以使用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選擇常用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讓學生掌握閱讀內容,并不斷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1]。在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2 重方法,提升閱讀能力
主題閱讀內容課程的教學思路,教學生一種主題閱讀方法,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改善閱讀學習方法,是提高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位優秀的老師不僅應將主題閱讀用作多種教學方法中的一種,而且還應允許學生以輕松和快樂的狀態閱讀課文。通過清晰的閱讀,認真的討論和評價,理解課文內容。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去發揮想象力,主題閱讀的真實意圖是閱讀課文、閱讀圖片,并理解課文是教學內容的關鍵。以寫景文章為例:相關“春天”的單元主題中,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借助閱讀圖片,體驗圖片場景感覺,加深課文的理解,感知小學語文詩歌的特點,使學生掌握了多種閱讀方法;又如—古人勸諫的藝術,教師通過弟子規、晏子勸諫等,通過閱讀、背誦、討論和表演等方法,加深學生印象。許多教科書積極地引導學生采取獨立探索的策略,以便學生可以從字句子中學習感悟古人的勸諫藝術[2]。還可以根據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內容中編排相應的課文,相互補充,讓學生閱讀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例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
3 多元解讀,培養閱讀個性
“多元解讀”,即在主題閱讀教學過程中,允許教師積極鼓勵學生主題閱讀和學習原文多重解讀,通過學生多元解讀教學,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是培養學生閱讀個性的組成部分,擁有良好的教學原則和教學理念。同一位作者在不同的氛圍下創作的現代文學作品,會導致不同的生活觀和不同的實踐知識。因為主題設置與閱讀教學應更加注重學生提出核心問題,深入分析問題,徹底解決核心問題能力的培養,以激發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突破性思維模式,特別是多元解讀,培養閱讀個性上,我們需要不斷努力,使學生真正地閱讀和學習,深入探討課文,深入思考,如實溝通,開放師生渠道,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談論學習內容,正確理解。例如:教學《一位母親與家長會》時,我們的設計細節也可以先做主題閱讀設計入手。首先,展示課文閱讀圖片,讓學生們靜靜地讀故事,想想媽媽參加了多少次家長會,媽媽參加家長會時的聲音,媽媽的心明顯很難過。告訴孩子們真相,母親為什么要這樣做,讓學生談論媽媽,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心聲,自由發表意見。在多元解讀過程中,學生的獨特感受得到尊重,主題閱讀內容的獨特個性得到發展。
4 以問促讀,提高閱讀品質
在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向學生傳授科學方法的思維方式是提高課堂教學內容效率的重點之一。在主題內閱讀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的思維方式作出積極指導,對問題的詳細設計應指導學生在各個層次上做好。例如:《孩子,我為什么打你?》的教學中,教師設計問題,以問促讀。文中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什么?母親的打是愛還是恨呢?為什么母親要打孩子呢?母親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呢?評說一下文中母親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呢?對于這樣一組深層次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提問來促進閱讀,然后讓學生在不同的角色中比較和閱讀王老師的話和母親的話。這樣,我們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主題閱讀的問題,并進行深入思考。通過以問促讀,提高閱讀品質,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思維和學習方面得到提高。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實施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重點應放在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多元解讀,培養學生的閱讀個性,進行以問促讀,提高學生的閱讀品質等方面。使學生喜歡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練習,并為學生主題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小亮.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探究與思考[J].名師在線,2020(10):21-22.
[2] 李曉耘.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主題整合的閱讀教學實踐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