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含義。高等院校作為培育高技能、高學識、高素養的人才輸送基地,需要在時代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地引導下,將培育學生工匠精神作為重要的教學方向,以期可以培養出肩負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棟梁之才。本文從課程思政理念下,尋找提升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具體方向,以期為高校教育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等教育;培育途徑;課程思政理念
高等院校作為服務社會、培育人才、傳播知識以及學術研究的場所,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活動,將思想政治理念引入各個學科中,培育出既具備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學生,又能夠在工匠精神引導下獲得全面發展的新興人才。課程思政作為新興的課程觀,需要教師在進行授課工作時,將思政理念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保證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時,既可以提升學習質量,又可以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與行為意識,進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地指導下,使學生成長為可以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棟梁之才。所以如何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對學生的工匠精神進行培育和提升,則成為需要教師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理念與工匠精神的主要關聯
(一)價值目標方向一致
很多高校將培育職業人才作為辦學目標,但并沒有意識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理念的重要性,學生的思維意識被陳舊教育理念束縛,無法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課程思政理念作為我國思想政治意識形態的重要體現,既對高等院校教育方向進行指引,又能夠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進行有效提升。而工匠精神可以使學生通過主觀能動性地發揮,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有效提升自身人文素養、職業態度、行為意識以及專業精神,使學生的專業技術與文化知識水平相匹配,進而成長為高技能、高知識的綜合性人才,并為推動社會更好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因此課程思政理念作為保證工匠精神落實的載體,二者之間具有方向性一致的價值目標,需要高等院校重視二者之間的聯系,以保證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二)理論方向一致
課程思政理論作為有效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所展現出的時代精神特征,既可以為教育工作指明具體的開展方向,同時也是工匠精神在實踐層面的體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要求經濟社會需要緊跟時代發展脈絡進行升級與轉型,并培育出具有正確思想道德理念與工匠精神的人才,加快實現中國夢的進程。因此課程思政理念和工匠精神的理論方向一致并相輔相成,具體表現為課程思政理念作為順利開展工匠精神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礎,可以為其提供正確的思想價值理論,而工匠精神則能夠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將課程思政理論落實到實處,使二者在文化價值、人文關懷的和諧共生中獲得更好發展。
二、課程思政理念下提升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具體途徑
(一)以工匠精神為教學重點
就當前社會發展趨勢而言,對于具備較高思想道德水平與專業技術的人才,成為各類行業爭相爭取的對象。很多大學生在錯誤的輿論引導下,認為學校設置的專業課程知識價值含量低,與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不符,所以很難調動起參與課堂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活動開展受阻的情況頻出。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進行人才培育時,能夠在課程思政理念的引導下,要求教師在進行授課工作時,將思想政治知識滲透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完成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與行為意識,并在時代精神地指引下,主動肩負起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同時,學校也需要樹立以工匠精神為重點的教學目標,將專注精神、嚴謹精神以及精準精神的價值理念滲透進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可以對知識進行不斷探究時,樹立慎重對待、深入挖掘、精益求精的學習理念,進而在不斷地努力下成長為社會需要的棟梁之才。
(二)以工匠精神為人才培育目標
如果高等院校受陳舊人才培育模式地禁錮,自身所設置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代發展要求就會相背離,導致在帶領學生進行實訓訓練時,過于重視對其就業理念與專業能力地提升,很少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價值理念以及行為意識進行培育。這樣不僅使培育出的人才與新時代發展要求難以協調,也嚴重阻礙學生未來的更好發展。所以為了落實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方面,高等院校需要在課程思政理念地引導下,針對學校不同專業課程的實際特點,將課程思政理念內容滲透其中,使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點與行為意識,并在正確思想政治觀念地指導下,成長為肩負起實現中國夢的棟梁人才。同時,學校教師還需要重點落實以工匠精神為人才培育目標,從思想道德水平與專業技能兩方面入手,使學生在進行學習和實踐活動時,能夠以工匠級的精神態度進行對知識的深入挖掘與學習,進而保證學習效率與成效的切實上升。
另一方面,時代的發展使各種新興科技手段為不同行業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高等院校想要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培育出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就可以以科技手段拓展人才培育途徑,從而保證教育工作的落實。因此學校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各大高校強強聯合的過程中建立工匠型數據庫,使學生進行各種專業學習資源觀看時,可以在名師帶領下既保證學習質量提升,又能夠在教師地引導下樹立工匠精神,并獲得全面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制造強國戰略的深入開展背景下,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成為高等院校的主要辦學宗旨。這就需要學校在當前課程思政理念地指導下,進行專業教學活動時,既需要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地掌握,又需要在不斷探索中,尋找提升學生工匠精神的具體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在革新人才培育手段的過程中,培養出能夠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型素質人才,從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的加速完成。
參考文獻:
[1]魯瑤,李華婷.以“工匠精神”為切入點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6):270-271.
[2]隋美麗,吳麗.新媒體時代高校后勤職工工匠精神培育與弘揚[J].高校后勤研究,2020(02):17-19.
[3]張靜霞,趙靜,朱新軍.地方性高校理工科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以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為例[J].廣東化工,2020,47(02):218-219.
作者簡介:李眉(1981.09-),女,廣東省梅州市,漢,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