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靜
摘要:自主游戲是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的游戲。新小班幼兒尤為喜歡自主游戲,由于其特有的年齡特點,會顯得隨意性強,持續時間短,易受周圍同伴影響。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從小班幼兒入園第一天的游戲現場入手,記錄了新小班幼兒游戲的現狀,并分析了產生這些游戲行為的原因,解讀了幼兒游戲背后的內涵,并對教師后續的支持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新小班;游戲;思考;實踐
一、活動背景
(一)環境和材料:
記得在一次徐則民老師關于幼兒自主游戲的講座——《放手后,我們做什么?》上,聽到徐老師說新小班第一天入園的孩子就能玩游戲時,我大吃一驚。可能嗎?第一天入園的孩子不哇啦哇啦大哭我已經算人品爆棚了,還想讓他們自主開展游戲,簡直就是應了那句話——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但隨著園內一次次關于自主游戲的研討活動后,我發現入園第一天的孩子說不定真的能玩起來。
于是,學期伊始,我們幼兒園就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將小班教室簡單的劃分了一下區域,將幼兒平時生活中常見的玩具、材料等分別放入區域旁的櫥柜中,當然這些玩具和材料有的是象征性明顯的,如:娃娃家玩具、小醫生玩具、理發師玩具等;有的是一些低結構的,如:積木、牛奶罐、盒子、雪花片等;還有一些裝扮類的服裝等。
面對前所未有的簡陋環境,我一直在問自己:新小班孩子能玩起來嗎?他們會怎么玩呢?在這種忐忑的心情中,我們終于迎來了新小班入園的第一天!
(二)兒童興趣和前期經驗:
由于是新小班的孩子,對于她們到底對哪些游戲最感興趣?有哪些游戲經驗?我們除了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外,還特地設計了《上河灣幼兒園小班幼兒前期游戲經驗調查表》發放給每位幼兒家長,通過家長問卷的匯總不難發現,孩子們和我們預估的一樣:幾乎每個孩子在家都會玩一些樂高玩具,最感興趣的游戲有拼圖、汽車、橡皮泥等,三分之一參加過早教的幼兒更是有著豐富的游戲經驗,經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和家人共同游戲,如:小醫生、理發師、小警察等。
(三)游戲玩法和教師預期:
在安全的基礎上,新小班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教室內任意一個地方玩他自己想玩的游戲,而我要做的事只有:讓自己擁有一顆大心臟,欣賞孩子們的游戲。
二、活動內容與過程實錄:
(在此起彼伏的哭鬧聲中孩子們陸陸續續地來了,有的孩子很爽快的和父母說了再見,轉身就投入新鮮的環境中這個摸幾下那個玩一會;有的孩子原本在門口哭泣著,看到教室里有很多卡通造型、其他小朋友在游戲后,也放開了父母的手投入到游戲中;當然也有一些孩子邊哭邊吊在家人身上,怎么也不肯松手,好在家長還是很配合的,終于將一些哭鬧的孩子交到我們手上。教室里之前那些孩子已經玩起了搭積木、給娃娃洗澡、擺放食物等)
有一位穿白衣服的小男孩(豐豐)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見他走到桌子旁,從桌上很多玩具中挑選了仿真蘿卜(中間可以切開的那種),又四處尋找著什么,過了一會只見他拿著一把塑料刀來到櫥柜旁認真的切了起來。可能簡單的切切不能滿足他,于是他把胡蘿卜放在一個盤子里炒了起來,這時旁邊一個女孩拿了一個平底鍋放到他旁邊,他把胡蘿卜又放進了平底鍋里,端著它來到了另一個區域,我也隨之跟了上去看個究竟。原來他把平底鍋放在一個類似煤氣灶的櫥上炒了起來,不時還調節了一下煤氣的大小。突然,他左手捧著平底鍋顛了幾下,這時有個女孩拿了一個面包給他,他放進平底鍋試了一下,可能他覺得太大還給了女孩,又四處尋找著其他材料。終于在之前的櫥柜里他拿了一個橢圓雞蛋和一個仿真荷包蛋,重新回到煤氣灶旁。就在這時,令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現了,他把橢圓的雞蛋在鍋邊敲了一下,做了一個把雞蛋一分為二的動作,立即將那個仿真荷包蛋扔進了鍋里,就像真的煎了一個荷包蛋一樣,最后他還不忘關火,把這個香香的胡蘿卜荷包蛋盛在了碗里。看著孩子制作的這道美味佳肴,我覺得豐豐就像一位小廚神一樣,相信他自己也被自己精湛的廚藝驚到了吧!
分析與解讀:
我反復觀看了今天這段游戲的視頻,嘗試從新入園小班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去走近他們,讀懂他們。
首先,從幼兒“游戲行為”看,新小班幼兒熱衷于重復擺弄玩具或游戲材料,重復模仿成人的一些簡單動作,但他們并沒有我們成人所謂的角色意識,他們只是忽東忽西(包括被新材料吸引或被同伴吸引)的重復同一個動作,就像豐豐那樣,無論是在盤子里,還是在平底鍋里,他都是在炒菜,我感覺他是熱衷于炒菜這個動作帶來的滿足感。
其次,從幼兒“交往行為”角度看,小班初期的幼兒基本是平行游戲,游戲中同伴間的交往不多,并且很難在同一個區域持續地游戲。因此豐豐基本上都是一個人在獨立游戲,中途即使有別的幼兒給他一些材料,他也只是簡單的看一看,并沒有與他人進行過多互動。
從視頻中豐豐的行為不難看出,他今天玩的主要是角色游戲,(教室里也有一些幼兒在玩表演游戲、建構游戲),而角色游戲的開展很大程度上受幼兒生活經驗的制約,尤其是新入園的幼兒,他們的經驗更多來自家庭、身邊的人影響,因此,對于燒飯燒菜、喂娃娃、給寶寶洗澡、帶寶寶看病等游戲情節較為熟悉,也樂意進行模仿。視頻中豐豐顛勺的這個動作引起我的好奇,我查閱了家長問卷和他的入園報名表,想了解一下他的教養環境和之前的游戲經驗,果然發現孩子平時是祖輩帶的,可能老人在家燒飯時他經常在旁邊看,會模仿老人的一些動作,并且豐豐還參加過早教活動,在那里也會積累一些游戲經驗。反觀今天豐豐的各種游戲表現,不正是對前期生活經驗的再現嗎?誰說入園第一天的幼兒不能開展游戲?他們遠比我們想的要能干。
三、活動的特點及價值所在:
(一)活動的特點及其對幼兒學習發展的價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而《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也指出角色游戲是幼兒完全自發、自主、自由的活動,不受外在目標控制,是一種內在動機性的活動。孩子們可以自由、自主地表現已有經驗,是一種力所能及的活動。游戲,注重過程體驗,是一種不在意結果的活動。游戲是假象的、非正式的,是一種不受評價制約的活動。孩子們在游戲中體驗積極情感,是一種充滿安全感、勝任感、成就感的活動。
小班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其活動受外界刺激直接影響,隨意性強,因而對周圍成人活動的認識過程也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在進行角色游戲時,常常會表現出:游戲情節的開展較為單一,離不開形象的玩具材料,并且受同伴的影響較大;喜歡重復同一個動作;角色意識并不明確;游戲中缺乏合作性,多數進行的是單獨游戲或平行游戲。而角色游戲就是他們以模仿和想象,通過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幼兒喜歡角色游戲,因為在角色游戲中他們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滿足。
(二)反思教師的支持行為:
我在游戲中充分尊重幼兒游戲意愿,給幼兒充分的自由,讓自己保持一顆大心臟,放手、欣賞、支持幼兒游戲。
整個游戲過程,我沒有進行一丁點干預,絕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在一旁默默拍攝、耐心觀察,從鏡頭中看到了這些“精彩”的片段。在進行幼兒游戲行為解讀時,我經常會使用拍攝視頻的方法對細節進行捕捉,從幼兒的語言和行為的細節去解讀孩子。因為視頻拍攝的內容往往比教師用肉眼進行即時觀察所看到的內容要多,可以讓我更客觀、更細致地去解讀孩子。
(三)可能生成的教育契機以及進一步的支持:
1、關注個體:對于豐豐這名幼兒,我應該鼓勵他將更多的生活經驗遷移到游戲中,也可以適時的問問他在玩什么?誰可以做這些事?慢慢地引導他有初步的角色意識,豐富游戲情節。作為教師,我們要大膽的放手,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在孩子游戲的過程中適當的支持,讓他們更好地開展自主游戲。
2、調整材料:由于我們這次是全開放的游戲環境,只投放了簡單的隔斷、一些主題類的象征材料和一些低結構的材料,孩子們就在看似“簡陋”的環境里游戲了,但是他們可以很隨意的拿取材料,在自己想玩的地方進行不同的游戲,甚至把一些材料進行“搬家”。這次的實踐讓我深刻感受到,小班幼兒游戲環境與材料并非我們之前想的那樣,需要那么逼真與豐富,其實小班幼兒游戲時材料的投放只要是孩子熟悉的、有趣的、能激發幼兒想象的,便于他們進行替代的,就是適合他們的“真”材料,當然材料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應隨著幼兒游戲情節的深入發展隨時調整。
3、捕捉亮點:對于新小班游戲后的分享,我也有了新的認識。作為教師,我們可能不需要急于和孩子分享游戲中教師自認為的亮點,而是讓孩子們在一起看看自己游戲的“大電影”,讓孩子們在觀察中發現他們熟悉的情節、說他們想說的內容,從而鼓勵孩子們將自己的發現與同伴分享。尤其是新入園初期的小班幼兒來說,與老師、同伴一起整理玩具,遠比讓他們先坐下說說游戲里開心的事要重要的多,因為游戲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最開心的。
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大心臟的老師,放手游戲,欣賞幼兒每個精彩瞬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