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圣 黃春生
摘要:本文以德化職業技術學校近年來的工藝美術、陶瓷行業大師工作室、技能名師工作室為研究主體,對工作室運行模式及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工作成效等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大師工作室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取得的有效經驗及成效,為專業教師的培養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大師工作室;教師專業成長
截至2019年,德化縣現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和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11人,其中7名畢業于德化職業技術學校,并相繼參與到學校的大師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為德化培養了一大批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學校的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成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師工作室的示范引領作用。
一、大師工作室運行狀況
(一)深厚的歷史淵源
德化的陶瓷產業千年不斷、薪火相傳,積淀了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在明朝何朝宗手上,達到歷史的巔峰,德化陶瓷在創辦職校以前,技藝的傳承采用的多是陶瓷手工作坊的“師帶徒”以及父子相傳的形式,這就是大師工作室最早的雛形。作為傳統手工藝的德化陶瓷制作,經過千年的傳承,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陶瓷大師和巨匠。德化職業技術學校自創辦以來,一直緊密圍繞德化陶瓷產區的主體地位,致力于培養陶瓷從業人才,自1981年開始摸索建設校內外大師工作室,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
(二)得天獨厚的人才優勢
德化縣因為有了深厚的陶瓷文化積淀,加上近年來以政府為主導,對陶瓷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不斷加強,通過技藝傳承、學校培養、自主研發等途徑,涌現了一大批陶瓷雕塑、陶瓷裝飾、陶瓷造型方面的能工巧匠,也吸引了省內外一些藝術名家到德化縣進行藝術創作與交流。學校39年的辦學歷程,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力度,校內也成長起來一批專業過硬的能師、名師、大師,他們都是名符其實的實力派高手。
二、大師工作室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
(一)專業性師資隊伍的建設
1.立足本校資源,培養專業骨干教師
學校從現有師資隊伍中選拔優秀專業教師,通過對外交流與具體項目培訓的方式,旨在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與指導能力。學校分批選派專業教師到大師工作室試點效果優越的地區進行考察學習,拓寬了視野、開拓了創新能力。
2.積極聯系企業,深入工廠一線培訓
學校通過本區域已有的企業資源,積極建立聯系,分批派遣教師到對應校外大師工作室進行一線考察與實踐,以增進對實用技術的了解。學校提出“扎根前沿”的師資隊伍建設理念,采取定期派遣青年教師到前沿大師工作室頂崗參加創作與設計,把實踐操作能力作為考核青年教師的指標、鼓勵教師取得技能證書、參與企業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在全校教師中開展技能大比武等措施,在全校教師中形成崇尚技藝的良好氛圍,力求培養理論儲備與動手能力兼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3.聘請大師名師,進校設立工作室
組織制定《學校工藝美術專業“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案》,對“師徒制”的指導思想、師徒資格、實施內容、實施步驟、實施保障等提出具體要求,在全縣(含校內)遴選聘請知名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或陶瓷藝術大師擔任學校專業指導教師,成為工藝美術專業學生的師傅。多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
4.簽定培養協議,建立“傳幫帶”培養機制
作為師帶徒傳授技能與教學互動的中心,大師工作室領銜人作為師傅在學校和企業協助下,按照“任務驅動、項目引導”的教學要求,簽訂“傳幫帶”培養協議,由學校與大師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完成培養任務。首先學校提供建設費用和場地、設備以及必要的基礎設施,選拔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教師協助師傅共同管理;工藝美術大師或工作室技術骨干擔當師傅,由師傅擔任工作室負責人。根據工藝美術類專業所對應崗位的工作職責和所需技能知識及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以崗位能力為主線、崗位職業要求為標準、課程模塊為內容,基于工藝美術類專業特點建立若干個工作室。在這個平臺上,工作室負責人可以以各自的標準組建團隊,把青年專業教師收入麾下,在工作室平臺上努力提高專業技能。
5.嚴格學期考核,建立監督與溝通機制
學校與企業組織人員對師帶徒過程進行定期監督考核,對過程記錄及時收集并反饋記錄信息,指出培養過程中的不足及薄弱方面,要求師徒雙方指定改進措施以提高培養效果。同時定期組織召開座談會,了解師徒培養狀況,以便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確保現代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良性發展。為鼓勵具備資格的師傅積極帶徒,我校建立師帶徒獎懲機制。合同期滿后,進行“出徒”鑒定,按照理論與實際操作的得分評選優秀、良好、合格的師傅,并給予一次性獎勵。為保證“師帶徒”培養模式的實效和師傅的積極性,被評為優秀師傅者,在給予一定的津貼外,還可以獲得績效加分,優先考慮晉升和優秀人才評選。對未能按期“出徒”的,給予一定的績效處罰甚至淘汰其帶徒資格。定期對師徒活動的進展情況按照一份《師帶徒協議書》、一份帶徒計劃、一本教學筆記、每學期一次檢查、一次總結和一次考核的要求進行督促檢查,并在學校相關網站上進行公布。為了確保所有的徒弟都可以看到彼此的成長過程,更為了增進師徒間的技術交流,學校與企業在網站上創建師徒交流平臺或交流群等多元化的溝通機制。徒弟可以將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習心得、教學照片等內容面向學校進行展示。并可以在論壇上互相交流指導,互通有無,共同提高。師傅可以從這里看到師徒間的的競賽并積極獎勵,以提高他們“比、學、趕、超”的積極心態。每月出一期“師帶徒”月報,報道師徒教學活動、學習心得、現場新聞等。
三、大師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成效
(一)有效彌合了職業、技術與教育三者的矛盾
常言“名師出高徒”,事實上名師本身的精致技藝對于青年教師的指引不僅僅只是技巧上的被模仿,同時也是潛在地將自身對一件事物的理解與處理展示給青年教師。學校對于青年教師職業上的指導往往處于為教學而引導的境況,對于青年教師的具體專業水平情況并不了解。大師對于青年教師的培訓則往往是專門針對一個崗位進行指導,將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規劃得更長、更寬、更遠。而名師可以借助自身相對高遠的職業路徑判斷與對青年教師細致的觀察而給以有益的指導。在教育規律方面,學校教師往往都把握不住一個技藝操作背后的深層原理,名師則能以合適的方式對青年教師進行自身思維的具體化展示,青年教師能夠更直觀地進行把握。在與名師的長期相處中,青年教師對于技藝的完整操作流程能夠完全的觀摩與模仿,從而避免墮入枯燥的重復式操作導致的事倍功半。
(二)名師工作室進入校園有效帶動了學校的教學氛圍
名師本身精湛的技藝給了教師一個直觀的體驗,一方面能起到示范作用,對教師的技能進行提升,另一方面也能激發教師個人的職業規劃與期許。名師工作室同時也起到了教研中心的作用,通過一個優秀的藝人,產生一個良好氛圍的互助互學教學圈子。青年教師們得以在這個圈子進行精致的,多層面的研習探討,不自覺地也改善了學校教學風氣。在大師工作室這樣的平臺開展研討活動,有利于青年教師對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具體而深入的探討,激發教師群體對知識與技能的熱忱,還能把這股氣息帶進課堂,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別樣風范。
學校多年來,致力于摸索大師工作室建設,建立健全基于大師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學校在編教師現有省級工藝美術大師5人,市級工藝美術大師17人,引進行業大師共建大師工作室15間。師資隊伍素質的強力提升,為學校的辦學質量提供了用力的保障,為校內外培養了大批省、市、縣各級技能名師和能工巧匠,為德化陶瓷創造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基金項目:泉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9H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