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輝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教授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語文的核心素養中包含了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發展包括審美能力等多方面的內容。而這些能力都是通過語文中讀寫能力的提升來實現的。
關鍵詞:教學實踐;培養興趣;社會意識
語文核心素養是指在學習中獲得的知識與能力、思想與情感,側重于學生認知及思維方面的轉變。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習最終要達到的理想效果,現階段小學更加注重語文核心素養的考查,小學語文中高年級作文更加體現學生核心素養掌握程度,核心素養領悟能力強的學生的作文表達能力更強對,語言組織能力更高。為了探究作文生活化教學的方式,我們首先要知道在核心素養的前提下我們國家目前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現狀。
一、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豐富生活經驗
在開展小學語文寫作的教學時,讓學生擁有較強的寫作能力不單單是讓學生擁有較好的寫作基礎,而且還要讓學生具有語文基礎知識,擁有豐富的相關生活經驗。但是在當前的寫作教學中,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局限了其寫作思路,所以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開展多種實踐活動,使得學生通過實踐豐富生活經驗,從而打下良好的寫作基礎。例如在《美麗的武夷山》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組織學生展開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感受大山中的鳥叫、認識大樹年輪的變化、體會輕風拂面的感覺等,增強其對大自然的感受,為學生積累良好的寫作素材,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如此才能真正地增強學生的寫作技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而要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是關鍵,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引領學生真正地進入寫作的殿堂,展開更加高效的學習,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紅樹林》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有關紅樹林的視頻或者圖片,把課本中較為抽象的語言描寫轉換為生動形象的畫面,使學生通過視覺有效感知紅樹林的景象,從而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以寫促寫,多樣修改,優化質量
好鋼需要千錘百煉,同理,好的文章也需要多次修改。在寫作教學中,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文章的寫作,這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程度的緊迫感,很有可能造成作文中一些細節方面的思慮不周。所以,作文修改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修改,切實優化學生的寫作質量。例如:在“體現人們之間相互關愛的事情”的寫作之后,我改變了以往的評改方式。我沒有直接將學生的作文收上來,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修改。具體來說,四人為一組,學生在閱讀同學的作文時,看到自己認為需要修改的地方,可以在一旁做出標記,并給出修改建議。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看到更多的作文,有效拓寬視野,還能發現一些常見的問題,提醒自己避免,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在修改中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學生綜合同組同學的建議進行修改之后,作文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所以,作文修改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多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促進學生作文質量的優化。
四、教會學生觀察生活,培養作文寫作的興趣
小學語文作文課堂上老師要加強對于學生們學習的生活化引導,在培養學生們寫作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們認識到寫作的樂趣,讓學生們告別不必要的寫作模板。而是從事從實際生活中帶領學生們去觀察實際的生活,校內鼓勵學生們觀察各科教學的內容,校外鼓勵他們去觀察生活中所看到的情景,讓學生們觀察自己感興趣的點,并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點,定期寫一篇生活文章。通過寫作讓學生們對于所思所想所感進行分享,滿足他們對于生活傾訴的欲望,讓學生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五、提升學生的社會意識
核心素養認為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小學生作為祖國的花朵,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提升他們對社會的了解,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做有理想,有擔當,有責任,有使命的新時代小學生,其自身發展和國家未來才有保障。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出發,寫一寫平時自己做過的不利于地球環境保護的行為,然后通過思考和反思,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如有的學生平時隨手扔垃圾,班級衛生不重視,班級植樹活動也不參加,學生學完這篇課文之后對此有了不同的認識,在寫作中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檢討和批判,決心做一名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好學生,同任何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教學,對學生的社會認知和參與意識都有很好的培育價值。
六、啟迪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當今的小學語文教育中,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就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培育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實際上,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培育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賦予教師的第一任務便是推進教學任務,教師因此也習慣于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度,但是實際上這樣的觀點存在其不合理性。我認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引導學生對自主解決問題、探究答案進行嘗試。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為學生留下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并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觀念和方式解決這些問題,通過不斷解決問題建立自己的能力體系,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有更加扎實的知識掌握情況。在以后的學習和成長中遇到一些問題時,由于擁有優秀的研究能力,學生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要學習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能力,而這時,探究能力的作用就更能體現得淋漓盡致。
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包含著各個方面的能力,這也就需要通過多學科的教學來不斷提高,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作為其中的重要教學內容,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寫作能力,所以要從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等各個方面來采取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唐珊.試論小學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教育現代化,2016,17.
[2]胡曉燕.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實踐[J].語文知識,2016,20.
[3]沈榮.核心教學:小學語文課堂改革應然的實踐取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