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群
摘要: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三者之間要緊密聯系、相互協調、理念合拍、方法相容、經常溝通、形成合力。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設的“生活教育”,實踐和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極其深遠。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教育由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擔任,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緊密聯系,相互協調。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擔教育責任,這是我們創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好比土壤里的氮、磷、鉀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滲透。
一、教學環境的復雜性需要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緊密結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學生既要受社會大環境的感染,又要受校內小環境的熏陶,而且這種熏陶更直接,其影響和作用力更大。因此,優化育人環境,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我們在本課題研究的起始階段,就著手完善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我們利用校門口的電子屏幕文化、樓梯間的過道文化、廁所的廁所文化、晨間的朝會文化以及課間操的集會文化等形式,時時處處為學生的行為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規范化訓練,營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圍,充分體現了學校的文化底蘊,基本實現了“校園無閑處,處處教育人”的環境育人場所,彰顯了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特色。
二、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首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還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和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
從學校教育看,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依然存在,盡管素質教育已實行多年,但教育觀念的更新仍顯滯后,有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只抓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德育工作,只注重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而忽視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
從家庭教育看,部分家庭存在陳舊的家庭教育觀念,重智輕德,忽視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從社區教育看,一方面,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風氣尚未全面形成,還存在種種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和消極因素。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在體制機制、思想觀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隊伍建設、經費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還有許多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
此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各個領域之間缺少溝通,使“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存在不協調的情況。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沒有真正的聯系起來,教育思想得不到統一,相互間缺乏溝通,不能形成教育合力;有效的社會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社區教育也由于缺少學校的配合,不能及時而靈活的把學生組織起來,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使學生在成長失去了很多鍛煉的機會和實踐的機會,從而使教育出現了真空狀態。
三、開設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需要學校與家庭、社區教育緊密結合
針對留守兒童的身心特點,根據實際需要,幫助留守兒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積極探索和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提高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著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加強道德品格培育。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兒童思想品德形成規律和特點,充分利用各種德育資源,通過開展各種主題德育活動,培育留守兒童的感恩之心、進取之心、文明之心。
(2)抓好健康文化熏陶。注重適應和滿足留守兒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開展好快樂活潑、娛情益智的文化活動,通過收看電視、播放少兒影像、讀書競賽、排演節目、書法繪畫、興趣小組、網上學習等活動,對留守兒童寓教于樂、潛移默化,使留守兒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實、境界得到升華。
(3)開展體質體能鍛煉。注重關心和增強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開設防病健身衛生常識講座。根據不同年齡段和個體特點,科學制定體育鍛煉計劃,堅持開展體育鍛煉活動。組織各類體育運動小組,開展有益身心的興趣體育,使留守兒童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具備鍛煉健身的能力、一定的運動技能和強健的體魄。
(4)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引導和拓展留守兒童與社會接觸,開闊眼界、開闊視野、開闊心胸,增長見識、增長知識、增長才干。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開展夏令營、冬令營、調查走訪、勞動體驗、科技探秘、關愛老人、保護環境、公益活動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盡可能地走進自然、走進城市、走進企業、走近名人、走近故事,使留守兒童廣泛汲取社會生活的豐富營養,強基固本,茁壯成長。
(5)培養獨立合作能力。注重培養和增強留守兒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意識,提升他們善于溝通、和睦相處、團結協作的本領。通過開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難面前我能行"等活動,培養孩子動手操作能力、獨立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結合作能力。
(6)進行心理健康疏導。注重了解留守兒童產生的心理問題,針對存在問題,抓好人文關懷,促進心理健康。組建一支心理教育隊伍,與留守兒童面對面、心貼心地開展工作。對帶有傾向性、易發性、規律性的心理問題,實施重點教育疏導,把解決心理問題與抓好生活關懷結合起來,做到及時發現、正確疏導、悉心矯正、有效化解。
四、學校工作與家庭、社區教育工作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
(1)學校的社會宣傳、社會服務工作。學校主動地安排、組織社會宣傳和服務性工作,這是學校與社會教育做到配合協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學校要利用自身的優勢適當開展社會宣傳服務性活動,宣傳黨政部門的方針、法規及中心工作和進行科技傳播等,強化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學校同社會之間的關系,增強社會對學校工作的信任感,從而有利于學校與社會教育的協調配合。
(2)加強學校與社會宣傳部門的聯系,開展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學校與社區聯系途徑是廣泛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將學校的重大事情及將要開展的活動及時向社區反映,以爭取通過宣傳媒體向社會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學校、支持學校。二是學校要爭取社會宣傳的配合支持,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健康向上的活動,寓教于各種有益活動之中,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
(3)建立穩定的社會教育基地。學校要把那些對學生具有教育意義的單位作為教育學生的基地。如駐地解放軍、工廠、企業、敬老院、名勝紀念地,這些單位是教育學生的好教材、活教材,學校要加強同這些單位的聯系,充分發揮這些單位的教育作用,要依托這些單位建立起長久的、穩定的社會教育基地。
(4)聘請校外輔導員。本著就地、就近的原則,在一些重點聯系的單位中,并經這些單位的同意聘請校外教育輔導員。聘請校外輔導員的條件是:他們在所在單位具有較高的聲望、有專長、關心教育、熱愛青少年學生,具有一定的組織。
參考文獻
[1]魏夏南.學生家庭作業:家長的焦慮與紓解[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4):20-22+25.
[2]張麗青.淺析如何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J].才智,2020(08):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