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花
摘要:高校黨校培訓是一項培元固本的基礎性黨建工程。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黨員數量激增的新情況以及培育時代新人的新目標對高校黨員培訓提出了新要求。當前高校黨員培訓存在著培訓主體與客體疏離、培訓內容與形式固化、相關保障機制缺位等問題。為此,必須要加強高校黨員培訓有效性研究,促進提升高校黨員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大學生黨員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從而保持和增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關鍵詞:高校黨員培訓;有效性;價值邏輯;實踐指向
據《2018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入黨申請人數達1922.6萬名,黨員凈增數量103萬名,其中,2018年發展學生黨員70.4萬名。面對數量龐大的學生黨員,如何保持和提升黨員的先進性成為高校黨員培訓亟需解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員培訓承擔著“補鈣壯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務。黨校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1]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又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2]這為新時代高校黨員培訓指明了根本方向。高校作為吸收大學生黨員的基本陣地,必須加強高校黨員培訓有效性,把好黨員入口關,增強黨的先進性、純潔性。
一、高校黨員培訓有效性研究的價值邏輯
有效性意識是人類實踐活動中所內含的一項基本意識,它伴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生而產生。在人類意識的發展歷程中,隨著人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實踐活動,人首先產生了對制約實踐活動有效性的因素的認識,并逐步形成了對實踐活動有效性產生與實現的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3]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大學生思想日趨多元多樣多變[4]。增強高校黨員培訓有效性,以科學的理論和史實教育引領大學生,以嚴格的標準吸收高素質青年大學生,不僅是高校黨組織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點,而且有利于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幫助大學生提升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自覺做民族偉大復興偉業的參與者、奉獻者,保證黨的事業的后繼力量。此外,加強高校黨員培訓有效性研究,是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工作的必經之路,也是認識和把握黨的建設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
二、目前高校黨員培訓存在的問題
經過這幾十年的實踐探索,逐漸形成了規范化、綜合化和系統化的高校黨員培訓體系。為進一步了解高校黨員培訓的實效性,筆者通過線上發放問卷的形式,對S省D高校的相關學生群體進行了抽樣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905份,利用SPSS21.0對問卷進行處理、分析,發現我國高校黨員培訓在主體性認識、培訓內容與形式和管理機制等方面存在著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培訓主體與客體疏離
從受眾角度來看,黨員培訓對象既是改造的客體,也是學習的主體。高校黨員培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主體-客體”單向關系,而應當是“主體-主體”雙向互動關系。[5]據調查可知,39.07%的本科生“一般”或“不了解”本校黨員培訓模式,在碩士和博士生中,“不了解”或“一般了解”達30.73%和22.22%;在不同專業類別上,理工類和文科類 “一般了解”和“不了解”分別為36.7%、38.8%。可見,不同學歷層次和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都存在對黨員培訓認知不多、游離于培訓之外問題。從培訓者角度看,黨員培訓多以教師為主導,進行“漫灌式”的宣講,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要。調查中,關于“您認為本校黨課培訓中有哪些不足?”,47.73%認為“學生自主性不足”,32.82%認為“師生互動少”。可見,目前眾多高校積極進行黨課培訓創新,但培訓主體與客體疏離現象依然存在。
(二)培訓內容與形式固化
十八大以來,各高校黨校、基層黨組織在黨員培訓中普遍開展了“兩學一做”、學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等常態化的學習活動。[6]但是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的黨課培訓仍然形式較為單一,影響了黨課培訓效果。據調查發現,“喜歡傳統講座或課堂式培訓”僅占14.59%,50.94%“喜歡網上黨課”、34.48% “更喜歡實踐教學”,而目前培訓多以課堂形式為主。從問卷反映結果看,關于“對網上培訓的缺點”, 59.12%認為“講義內容繁多”,理論較強的講義內容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困難。同時,由于實踐教學不足,黨員培訓與學生黨員的生活、學習和科研相脫節,導致學生興趣不高。
(三)黨員培訓保障機制缺位
調查結果顯示,在“您認為本校黨課培訓機制如何”與“您認為黨員培訓有什么收獲”兩項指標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中,變量V1(對黨史有了深入的了解)、V2(學習了新理論和新思想)、V3(關注國內外形勢)分別表示衡量黨課實效的三項指標。通過分析得出,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r分別為0.701、0.385和0.388,可見兩項指標存在較強相關性,即培訓機制對實效性有重要影響。而當前培訓機制存在的問題首先是培訓過程管理不足。當前,大多高校實行黨員培訓的結業考核制,對培訓的過程管理有所缺失。其次,缺乏長效創新機制。高校黨員培訓體系化、系統性欠缺,根本原因就在于黨員培訓機制創新乏力。
三、增強高校黨員培訓有效性的實踐指向
新時代,提升高校黨員培訓有效性,吸收高素質青年大學生,提升大學生黨員的素養和能力,事關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必須深入認識和把握黨員培訓規律,加快構建“雙主體”的高校黨員培訓模式,促進培訓內容與形式創新,完善黨員培訓相關保障機制。
(一)構建“雙主體”高校黨員培訓模式
雙主體黨員培訓模式是指培訓者和培訓對象都具有主體性,通過強化教師的“雙主體”教育觀念和喚起學生自我主體意識來構建雙主體培訓模式,為增強高校黨員培訓有效性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強化教師的主體教育觀念。教師必須打破“主導者”、“灌輸”等傳統觀念束縛,在教育培訓過程中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構建平等合作、相互促進的新型黨員培訓師生關系,促進教師與學生“雙主體”同向發力,增強黨員培訓實效性。另一方面,喚起學生主體意識。大學生黨員的主體意識是黨員培訓取得成效的關鍵。黨員培訓中學生的主體性更多的表現為參與性、實踐性以及自我教育方面,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黨組織的活動,充分發揮他們在黨員培訓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從黨員活動中提升黨性修養。
(二)促進培訓內容與形式的革新
首先,增強培訓內容針對性,把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于培訓整個過程中。理想信念教育是黨員培訓教育的核心靶向所在。研究結果顯示,關于“黨員培訓的收獲”, 87.62%認為經過培訓“入黨信仰更加堅定”,黨員培訓總體上來說實現了對堅定理性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價值目標。其次,豐富黨員培訓形式。依托校內學生社團、學生會、研會和黨支部,抓好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黨員培訓也要促進“課堂+基地”融合,實現黨員教育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的雙向發展。再次,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相結合。教育培訓的內容與形式往往隨受培養教育的對象而改變。如今“95后”和“00”后大學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高校黨員培訓應根據其個性化特征創新培訓的內容和形式。
(三)完善相關保障機制
其一,促進黨員培訓的過程化管理。傳統的結業考核制度很難全面反映培訓效果,應綜合考慮培訓過程中考勤、理論學習、實踐參與等多項指標,必須強化培訓過程性管理。同時,加大黨員培訓的過程性投入,保證黨員培訓的經費、智力和技術支持,建立穩定而專業的黨員培訓師資庫。其二,建立完善創新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 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 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8]可以說,如何建立長效創新機制,利用網絡信息化平臺增強黨員培訓實效,是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的必須掌握的技能。高校要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手機APP以及“學習強國”APP,發揮好網絡平臺的培訓教育作用。
綜上所述,新時代,黨的建設面臨新任務和新要求。高校黨員培訓作為培元固本的基礎性工程,需要正視當前存在的主體性認識不足、內容與形式固化和保障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加快推進構建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雙主體黨員培訓模式,促進內容與形式創新相融合,強化過程性管理和投入,從而把好黨員隊伍入口關,吸收優秀青年大學生,保持和增強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16,(9).
[2]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61頁.
[3]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4]韋立立.新形勢下“90后”大學生黨員教育培訓常態化研究[J].大學教育,2018(06):184-186.
[5]石書臣,周躍新.主體間性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發展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1):7-10.
[6]李潔,唐鑫.高校黨員教育培訓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8(02):118-129.
[7]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