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慧
摘要: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正值我國建國70周年之際,立足新時代高校輔導員要更加強化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力度,引導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理想信念奮發有為,學習本領勇于實踐。基于此,本文從三個方面對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工作進行對策研究,旨在提高高校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關鍵詞:愛國主義;大學生;輔導員
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不斷傳承的精神食糧,是各族人民手拉手奮進的不竭動力,也是輔導員思政工作中的核心內容。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1]為貫徹習總書記對高校大學生的寄托和要求,現針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梳理和研究,并立足新時代對輔導員工作提出建議和對策。
一、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所在挑戰
目前,中國已全面邁入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整個社會的運轉飛速發展,傳統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斷更新。所以,高校輔導員在愛國主義教育中也將遇到新的挑戰。
(一)多元的文化將削弱大學生的愛國意識
如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他們的價值觀念也更加開放和包容。我國的傳統文化出現“價值真空”的現象,在西方普世價值思想的沖擊下,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懷日漸弱化。[2]不難發現,一些西方國家經常以“自由”和“民主”自居,從而有針對性的迷惑我國大學生對民族、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淡化我們的愛國主義意識。多元文化的發展,確實能夠為大學生認識世界、感受多元文明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和有益借鑒。在此情形下, 大學生愛國主義意識出現傳統文化邊緣化、國史黨史弱化,以及對自身民族文化和歷史的否定與虛無等現象, 表現出大學生對于中華民族文化和家國的情懷在逐步消解,愛國主義熱情不強烈。
(二)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和黨性知識的學習缺乏了解
目前我國高校對于傳統文化和黨性知識的教育內容及教育方式大都使用基于課本的傳統教學模式,內容和方式都不夠新穎和創新,各高校輔導員也沒有掌握科學有效的教育模式,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時也流于表面,無法掌握內核情感。所以,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黨史等愛國主義的內容無法提起興趣,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不深入、不透徹。在黨性知識這一方面,學生的攝入主要集中在馬克思課堂上,輔導員隊伍在教育中也未將黨性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大部分是對學生黨員進行教育,其他同學了解渠道不多,對于愛國主義的學習,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普及,僅靠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帶動,會阻礙大學生對于這些基本理論知識的了解,從而影響了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鞏固。
(三)社交網絡時代沖擊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養成
社交網絡時代,信息的大容量、多樣性、高速度、超時空等特征促成了海量信息的快速傳播,從網絡中獲取知識的方式已經使得大學生的學習變得更靈活和便利,學生更容易接受被分割后的知識,因此在節奏較快、方式相對枯燥的學習氣氛下,大學生對于碎片化的學習方式更青睞。但毫無疑問,碎片化的學習方式也存有一定問題,對于愛國主義教育來說:首先,網絡上關于愛國主義的學習內容良莠不齊,形式豐富,但是缺乏監管,難以確保真實性和準確性,從而使得學生不能保持清醒,缺乏思考,出現不理智的愛國行為。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學習習慣導致很難建構“體系化”的知識體系,弱化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性。[3]目前,社交網絡平臺的準入門檻較低,人人都可在網絡上發布信息,相關部門難以實時監管,導致大學生需要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有些不當信息沖擊著他們的思想,使大學生被錯誤的言論所牽引,從而愛國主義思想的養成必然有所抨擊。
二、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產生問題的原因
(一)愛國主義教育缺乏時代性,內容單一
隨著社會發展變化,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跟不上網絡時代的變化腳步,教育模式會普遍性存在教育內容滯后、學生投入不強等現象。傳統講授型對新時代的新特點把握不夠,對學習者特征掌控不夠,才會導致教育內容不具有吸引力。大學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內容不能及時的反映當代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教材跟不上形勢變化。而且很多時候,輔導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指導老師,對存在于大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榜樣人物沒有被充分挖掘,生活和工作閱歷的不足造成了教育的抽象、脫離實際。綜其原因正是因為教育內容比較單一,缺乏時代性,大學生覺得無趣不夠有吸引力,因此愛國主義教育不能深入人心。
(二)愛國主義教育模式缺乏創新性
目前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以講授型教育模式為主,使得大學生主體意識越加突出和教育過程忽視主體性地位的矛盾越加突顯。忽視受教育者的學習體驗,是傳統愛國主義教育的弊病,也就是說學生沒有完成從情感上的“認同”到信念上的“接受”。在這種愛國主義教育方式下,忽視了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忽視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情感交往,忽視了教育過程提倡的“以人為本”。目前,在輔導員的工作中,愛國主義教育已不是專任老師的一堂之言,輔導員應利用自身工作引導大學生思想、培養和熏陶大學生的愛國主義行為,讓大家能夠從內心產生共鳴,這才是一種有溫度的教育模式。[4]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單一的課堂教授要有所改變,教育過程和教育形式要通過不斷創新和探索,實現課堂+新媒體二者的融合,這是成為提高輔導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成果的關鍵問題之一。
(三)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效性不強,缺乏實踐性
現如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出現與社會實踐脫節的現狀,大學生對于黨最新的理論體系和成果學習還不夠深入,輔導員在組織教育時,并未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教育,使得他們在愛國學習中缺乏行動力。所以通過參加愛國主義性質的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真正去了解中國,了解世界,用自己的經歷去感受社會進步和強大,這樣他們才會有深刻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因此,高校輔導員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多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中去,讓大家在知行合一中感受祖國的快速發展,用實際行動去踐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在為祖國感到驕傲的同時,也能夠思考如何通過努力讓自己更優秀,讓大學生將愛國主義精神轉變為愛國主義行動。
三、新時代輔導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策略
(一)提高自身政治意識,發揮輔導員的帶頭作用
打鐵還需自身硬,輔導員在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中應該給予重任,所以在輔導員隊伍的培訓中,各高校要著力打造輔導員專項的思想政治培訓,多方面同步提高輔導員的綜合素質。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輔導員必須以身作則,充分發揮帶頭引領作用,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同時,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主動學習去提高自身素質和理論素養,要具備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在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幫助他們提高愛國主義意識,增強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提高大學生自身的愛國主義覺悟,使得他們真正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合格的建設者。正因為“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則,利用與學生相處的各種機會來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讓教育走下課堂走進日常。
(二)堅持教育的層次性,樹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從本質上來講,愛國主義是一個關系范疇,體現的是人們對于自己祖國的一種高度認同的肯定性關系。[5]愛國主義的體現首先一點就是表示認同,具體的體現為熱愛自己身邊的人、事、物,所以倡導愛家、愛班、愛校教育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始,從愛自己最親密的人開始,逐步做到愛同學、愛班級、愛校、愛黨到愛國。愛國主義的基本體現,并不只以愛國為標準,應當從熱愛家人開始,到熱愛自己的人,然后到集體和國家。輔導員在開展愛校教育時,熱愛老師、同學的教育也應該多多深入,倡導大學生去懷有感恩之心。所以,將愛人、愛校與愛國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愛國主義教育才不會出現假、大、空的現象。
(三)充實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把握新時代新特點
新時代大學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面對日益復雜的內外局勢以及多樣化價值觀念,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在被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時的矛盾越發突出。所以,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創新教育方式,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自我思考。輔導員可加入時代新元素增加教育的時效性,同時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國防教育、憂患意識教育、國家新安全觀等教育要同步融入,讓大學生學會實事求是的理性態度。也要學會辨別外來文化,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同時堅定“四個自信”,與祖國的發展同步伐、共命運。
(四)利用教育新載體,打造愛國主義教育新陣地
新時代,輔導員工作要利用新媒體的豐富功能,建立愛國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同時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不斷拓寬愛國教育的渠道,通過不同平臺對愛國主義專題進行推廣,如我校易班平臺的應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會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貼近大學生生活和學習,將黨建帶入易班,在易班上組織學習和討論。還可利用“學習強國”等軟件的開發,讓新時代大學生更全面更系統更及時地了解新時代新理理論。通過廣泛的傳播途徑,構建成愛國主義教育的新陣地,促進校園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愛國氛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新載體新資源,促進教育方式與時俱進,在新時期要準確的利用好網絡來提升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現代的技術創新,努力運用在教育之中, 從而開闊當代教育的新領域。[6]
(五)踐行愛國主義教育,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新時代大學生要關注時代、立足社會,更要將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深化,也只有將愛國精神落在實踐中,才能拼搏奮斗,做實踐者和奮斗者。通過團委學生會的實踐活動來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培養愛班、愛校感情、提高團隊協作精神,如從校園勤工助學崗位到社區服務,到從事義務勞動,承擔各種社會問題問卷調查等工作,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三下鄉”暑期調研活動,讓學生對基層有更多的了解,意識到不同類型的普通人在平凡工作中為社會和國家獻出的力量,通過親身實踐去認識社會,看到社會上仍然存在的問題,培養家國情懷。所以輔導員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投身愛國實踐,鼓勵倡導大學生將愛國主義精神認識落地為實際行動,以此將實踐外化為愛國主義教育行為,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的真正意義。[7]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輔導員的工作就是要落實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項艱巨而光榮的責任重擔。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8]通過我們高校輔導員的不懈努力,不斷強化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力度,積極引導更多大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理想信念,立志刻苦學習,將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轉化為建設祖國的實踐擔當!
參考文獻
[1]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提出的這些“數字”別有深意[N].新華網(習近平報道專輯),2018.
[2]陳鵬磊: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視域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策略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81--82?.
[3]胡雪瑩:”互聯網+”視閾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天津工業大學.2018.
[4]浦衛忠,李素菊,張金濤,袁曦: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5]劉淑珍.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江南大學.2009
[6]馬暉,仇海霞,劉穎: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研究.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
[7]陳鵬磊: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視域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策略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81--82?.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