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衛振 朱奕華 張鑫善
摘要:在當下互聯網廣泛覆蓋的范圍中,社會上各個行業對于網絡的應用效率之高都遠遠超出想象。大學生作為時代發展的主流人士,身處網絡環境下,對網絡的應用和接觸都非常頻繁。要為國家發展培養綜合素養較高的人才,也應當注重結合新時代培養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使其可以以正確的態度看待網絡環境,辯解網絡中各種信息的真偽。本文分析了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現狀,對其培育的有效策略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培育路徑
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盛行,當代大學生們在生活與學習中,他們自身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選擇,都會因此受到網絡環境的影響。網絡的公開性與涵蓋內容的豐富性,使得大學生們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辨別能力和應用能力,才可以在現代網絡環境下立足。高校在培育人才過程中,更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充分考慮到新時代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們造成的影響,借助教學資源幫助大學生們塑造他們的網絡媒介素養,使其成為綜合能力更高的新型人才。
1當代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現狀分析
1.1缺乏網絡安全意識,對網絡的認識不夠明確
網絡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使得網絡已經成為社會環境的重要部分,當代大學生應當對網絡有一個明確而清晰的認識,才可以在網絡環境下更好地學習和生存,塑造自身的正確價值觀念。根據相關資料和信息調查表明,現階段,我國高校中的諸多大學生們,盡管身處網絡時代,卻并未具備網絡安全意識,很容易被網絡上的各種虛假信息,網絡詐騙等手段所欺騙,而給大學生的身心成長造成影響。這種認識如果不及時培養,很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損失,甚至會對人才塑造造成危害。
1.2大學生自身對網絡的辨別能力有待提升
眾所周知,網絡環境十分復雜,隨著互聯網科學技術的提升,時代的迅猛發展下,各個行業和每位公民在網絡上都有發言權。一旦發生某些新聞事件,網友們褒貶不一的評論會給大學生的觀念帶來干擾。而大學生自身對這些評論與觀點如果不具備辨別能力,就會使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受到影響,對他們未來學業的完成,自身言行舉止以及某些重大決策的抉擇,都會帶來難以預測的傷害。可見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們基本的辨別能力非常重要。
1.3道德法律意識比較淡薄
網絡并非法外之地,即便是在網絡環境當中,人人也都應該嚴格地遵循道德法律,克制自身的行為,才能成為一個文明的公民。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之才,他們更應當隨著網絡時代的盛行,具備較為豐厚的法律意識。然而,網絡作為脫離于現實之外的虛擬空間,在某種程度上,讓大學生們的道德法律意識變得淡薄,從而就會影響到大學生自身的行為選擇[1]。
2新時代下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培育策略研究
2.1借助網絡媒介構建和諧友好的環境
目前,大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已經無法離開網絡的應用,學校擔負著大學生們的教育培養重任,便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媒介和平臺,為大學生們創造良好的環境,從各個方面為學生傳遞正面的、積極向上的網絡信息。學校可以開設公眾平臺或者媒體賬號,在這些賬號上編輯能夠對學生們的思想價值觀念起到正面塑造的內容。比如傳統文化中的《論語》文章,幫助學生們塑造正確的觀念,豐富學生的知識,同時,還要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指引大學生們利用網絡進行學習。長此以往,便能夠實現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更起到了培養大學生們網絡媒介素養的教育作用。
2.2加強對網絡監督管理工作的重視
大學生是社會的棟梁之才,他們在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與生活,也需要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網絡時代的迅猛發展,給傳統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大學生們在網絡環境中接觸到的各種信息,與他們所發布的言行,都應當對其加強監督和管理。國家政府和教育機構,要控制網絡信息的傳播范圍,杜絕一些不良信息傳播到大學校園給學生們造成的思想價值影響。可以組織大學生們展開各種網絡競賽,讓他們即便是在網絡環境下,也要具備積極進取的學習心態,以此來塑造大學生們的網絡媒介素養,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2]。
2.3展開對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培訓指導
高校不僅要培養大學生們的專業能力,也要為其打造素質過硬的個人品質,才得以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互聯網時代下,我國高校可以展開對大學生們的網絡媒介素養教學指導課程,專業課程的開設也會提高大學生們的重視程度,培養大學生們的網絡信息辨別能力,使他們可以更為正確清楚地認識網絡環境,強化自身的網絡安全意識,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為更優秀的綜合人才。
結束語
綜上,網絡媒介素養是新時代環境下大學生們應當必備的優質特征,各大高校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也應當重視大學生們對網絡環境和各種信息的應對能力。從外界環境到課堂培訓,以及教師們的思想指導等方面,全面地為大學生們網絡媒介素養的培訓做好全面的準備。
參考文獻
[1]鄭久華,劉娜,宮慧,柏曉林.網絡時代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培育路徑探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9(35):145-146.
[2]傅志平,安婧,朱蕓.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及培育路徑[J].管理觀察,2018(34):123-124+126.
作者簡介:盧衛振(1997.10-),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河南省周口市,單位:河南理工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在讀本科生;朱奕華(1998.01-),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河南省鄭州市,單位:河南理工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在讀本科生;張鑫善(1997.09-),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河南省信陽市,單位:河南理工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