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玲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移動支付也發展迅速,顧客使用二維碼向商家制定賬戶支付價款,購買商品和服務,成為當下經濟交易中常見的現象。這種新型支付方式的產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的同時,也給新型網絡財產犯罪的實施創造了條件。近幾年來,偷換二維碼案件的發生越來越多,這種侵財行為如何認定成為理論和司法實務討論的焦點。
關鍵詞:二維碼;換碼行為;因果關系;盜竊罪
一、二維碼的分析
(一)二維碼簡介
二維碼從外形上看是一種在平面上的黑白相間的圖案,事實上為存在一定規律的某種特定幾何圖案,作用是記錄數據信息。二維碼因為保護個人隱私、制作成本低、記錄數據容量大等好處在當代被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在這里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其在消費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線上、線下消費購物功能,也就是二維碼支付。
(二)二維碼支付的性質
二維碼付款的實質是指銀行一類的金融機構間和非銀行一類金融機構(如支付寶)間使用二維碼進行收支雙方間資金流轉的業務活動。收款二維碼記錄的是收款人的相應收款賬戶的主要數據信息,付款人通過掃描二維碼來識別收款人收款賬戶信息,因此來實現向支付寶等支付工具發起支付指令,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根據支付指令和收款人的賬戶信息將付款人在其平臺上的部分資金轉到收款人的收款賬戶內。
二、換碼行為的分析
(一)換碼行為具有秘密性
行為人通過偷換二維碼的方式,竊取商家對顧客的應收賬款,符合傳統意義上盜竊罪的以秘密和平方式轉移財物的本質特征。二維碼作為一種圖案本身沒有財產價值,偷換二維碼取財的本質是行為人的行為使得原本應該在第三方支付平臺在債權人和債務人賬號之間進行的變動或更改的資金電子信息發生了變動,導致錢款非法進入了行為人的賬號之中。換碼行為,對于行為人而言,其主觀上認為換碼行為一定是秘密的,不被商家和顧客知道;對于商家而言,其對行為人的換碼行為也一定不知情,不然也不會允許顧客掃碼付款;對于顧客代表的社會公眾來說也不會知道付款碼被惡意更換,不然從社會一般人的角度,其會對商家進行提醒。總體上,換碼行為具有秘密性,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素。
(二)換碼行為是實行行為
有人提出在偷換二維碼案中著手點的認定,著手是實行行為的開始,應當對法益造成緊迫、直接、現實的危險或侵害,行為人偷換二維碼時,并未對財產法益造成緊迫、現實的危險,只有在顧客誤以為二維碼是商家所有而掃碼支付時,才對法益造成緊迫、現實的危險,因此,認為偷換二維碼的行為并不是犯罪的實行行為,換碼行為只是為獲取財物創造條件,應認定為犯罪的預備行為。這種觀點的不合理在,首先,二維碼是商家自己提供的,商家有能力和動力去審查二維碼真假;顧客沒有能力和必要去審查;其次,在物理上二維碼作為一種幾何圖案很難通過肉眼辨別不同;最后,根據市場交易規則,顧客在獲得商品或者服務后,掃碼支付是一種必然。在這種必然條件下,此時,行為人偷換二維碼的行為已經對法益造成直接、緊迫、現實的危險,因此,換碼行為是盜竊罪的實行行為。
三、被害人的認定的分析
顧客掃碼支付錢款后獲得對價的商品,顧客沒有損失,顧客不是受害人;商家作為二維碼的提供和管理者,自己管理的疏忽導致二維碼被換,顧客因為對商家管理責任的信任掃碼支付沒有過錯,沒有退貨或者賠償責任;顧客盡管被行為人冒用商家二維碼所欺騙,并實施了支付行為,但顧客是善意的可以獲得商品,顧客和商家之間的債權因顧客交付貨款,商家交付貨物而消滅。顧客支付之后一般會經商家確認,如果商家對支付行為沒有異議,同時也完成了交付商品或提供服務的義務,那么商家和顧客之間的民事交易行為已經履行完畢。商家不能要求顧客返還商品或者再次支付對價,而商家對行為人則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在司法實踐中也是行為人向商家返還貨款,并且為了維護交易秩序的平衡,也只能是行為人向商家返還貨款。因此顧客不是被害人,商家是真正意義上的被害人。
偷換二維碼的案件在定性上一直不能達成統一共識,不僅僅是對法律的認識有不同看法,更因為二維碼案件涉及刑民交叉,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更好的平衡各方利益關系。眾所周知,民事法律關系強調公平原則,公平的財產損害分配規則能夠合理的解決民事利益沖突,意欲達成促進社會公平、保護善意第三人、鼓勵交易的目的。刑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關于財產損失的認定和分配更應該與民法相一致,本案中顧客掃碼支付時不知其面對的債權人早已被行為人偷換的事實,顧客無故意或者重大的過失,根據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原則,這種不利的后果只能由商家承擔,因此商家是真正的被害人。
四、犯罪對象的分析
我們分析各方民事法律關系,顧客和商家跟第三方支付平臺之間是債權債務關系,商家和顧客之間通過買賣、服務合同關系,自認而然兩者有支付金錢和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債權、債務關系;第三方平臺,作為中介,在商家和顧客之間提供資金流轉服務,因此,在顧客、商家甚至行為人之間形成了第三方支付合同;在商家交付完商品或提供完服務后,顧客基于其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合同,通過掃碼指示第三方平臺向商家的賬戶內轉入資金;在資金轉入時,商家委托第三方支付平臺代為收取顧客支付的金錢,當商家需要取出時,支付給第三方平臺相應報酬(如微信提現手續費),我們可以理解為有償的委托合同。
聚焦本案,顧客在商家的指示下付款,但是因為行為人偷換二維碼,商家沒有收到顧客支付的貨款,顧客已經支付貨款,并且得到商家的確認,所以商家不能在要求顧客重新付款,商家喪失了債權請求權。換碼行為為外在表現形式,實質上轉移了商家對顧客享有的債權,行為人將依據買賣合同建立的債權關系轉移,商家失去債權而行為人獲得了利益。在這組比較清晰的對應關系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行為人侵奪了商家對于顧客的債權。
二維碼賬戶錢款轉移是第三方平臺債權轉移,實質是一種財產性利益的交換。我國刑法規定的侵犯財產類犯罪的對象在犯罪構成中是財務,債權在財務的范疇中,依據刑法規定的公私財物包括財產性利益,債權具有財產性利益的性質,因此也就具有財物的性質,所以債權可以成為財產犯罪的犯罪對象,行為人偷換二維碼的行為使得商家喪失了對第三方平臺的債權,因此,本案的犯罪對象是債權。
五、因果關系的分析
刑法中所說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其中的“引起”者是原因(危害行為),“被引起者”是結果(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的有無,只能根據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進行判斷。
一部分人認為偷換二維碼并不能導致商家的財產損失,導致被害人財產損失的直接行為是顧客的處分財產的行為,僅僅單純依靠偷換二維碼,行為人根本不能取得財產。我們知道因果關系中的“因”是“危害行為”,而在上文中我們也分析到了危害行為是偷換二維碼的行為,行為在偷換二維碼時已經對被害人的法益造成緊迫、現實的危險;并且根據交易規則,商家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后,顧客掃碼支付是一種必然,因此,偷換二維碼的行為必然會造成商家的財產損失,故偷換二維碼的行為與被害人財產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
六、不符合詐騙罪處分意識的要求
詐騙罪的核心要素是被害人是否基于認識錯誤去處分財物,我們通過綜合分析,本案中不論是商家還是顧客都沒有基于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物,這與詐騙罪的處分意識要求不符。首先,從顧客的角度來看,顧客掃碼支付的根本原因是根據我們的社會交易規則,并不是基于行為人的欺騙,根據一般交易規則,顧客在接受商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之后,必然要支付與商品或者服務相應的對價,因此,顧客既未被騙,更為基于被騙處分財產。其次,在客觀上,雖然商家錯誤的指令顧客掃碼支付,但主觀上,商家對自己提供的二維碼被換并不知情,更沒有發生與行為人互動,就不存在產生錯誤的認識處分財物給行為人,主觀上不符合詐騙罪處分意識的要求。綜上所述,不論是顧客的角度還是商家的角度,兩人均未被騙,更沒有因陷入錯誤的認識處分財產,不符合詐騙罪處分意識的核心構成要素。
結語
以上我們通過邏輯分析重塑了二維碼案的犯罪過程,可以得出結論:行為人通過換碼這一犯罪手段,在商家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商家占有的債權轉移為自己占有,完全符合盜竊罪的構成,這也與司法實務中大多數法院的判決結果一致。
參考文獻
[1]馬永強.盜竊罪中財產性利益占有的規范化解釋進路[J].政治與法律,2020(03):52-63.
[2]蔡穎.偷換二維碼行為的刑法定性[J].法學,2020(01):124-137.
[3]鄭怡.偷換二維碼獲取財物的行為宜定性為盜竊罪[J].法制與社會,2020(02):43-44.
[4]魏小健.關于偷換商家二維碼取財犯罪之定性[J].河北農機,2020(01):111-112.
[5]宋國振. 新型支付下“偷換二維碼”侵財犯罪的定性分析[D].延邊大學,2019.
[6]薛倩.“偷換二維碼”案件的刑法認定[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20):31-32.
[7]王剛,王洪坤.偷換商家收款二維碼案的刑法定性分析[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9,18(05):47-50.
[8]于思維. 偷換二維碼侵財犯罪的行為性質認定研究[D].海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