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啟博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扶貧的重視,眾多高校開展了義務支教的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義無反顧參與到支教活動當中。大學生支教促進了我國貧困農村地區教育的發展,但在支教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了解調查大學生義務支教狀況、完善支教體系、建立支教長期機制已經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大學生支教;歷年趨勢;數據分析
一、引言
(一)問題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教育水平顯著提高。為了幫扶地方教育,國家先后出臺政策鼓勵大學生支教。近幾年,大學生支教隊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導致一時間支教的質量參差不齊。為了發現大學生支教中存在的問題,完善大學生支教體系,建立支教的長效機制,我們進行了此次調查。
(二)歷年趨勢分析:
通過網上搜集查閱二手資料,我們了解到大部分高校歷年支教人數的變化趨勢,以洛陽師范學院為例展開分析。
圖表分析:綜合圖1.1和各所高校歷年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支教人數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從高速增長到穩中向好的態勢,也從側面出反映出在發展支教人數的同時,支教的質量也在不斷得到提高。
二、調查方案設計
(一)問題描述
調查對象:以我校全體大學生為主。
調查單位:以洛陽師范學院為主。
調查方式:以網上調查為主,電話調查及其他調查方式為輔的形式開展調查。
調查方法:市場典型調查
研究內容與步驟:
(1)計劃安排,分工合作。
(2)查閱資料,做好問卷調查。
(3)發放問卷,采訪同學。
(4)親身支教,宣傳我校。
(5)整理數據,分析匯總。
(二)調查方案
我們采取抽樣調查法,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大學生有針對性的發放問卷。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參與支教的同學畢竟是少數,所以我們在設計調查問卷時采用了跳題機制,針對沒有參與支教和參與過支教的大學生運用跳題機制詢問不同的問題,有效避免了沒有支教過的同學回答支教當中的問題,從而保證了數據的真實可信。
(1)方案設計類型
調查方案是調查工作的規劃藍圖,涉及到市場調查活動的各個方面。此次調查我們以了解大學生支教狀況為目的,以網上調查為主要調查方法,以洛陽師范學院全體大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本著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設計原則開展。
(2)數據收集
通過網上查閱資料,搜集二手數據,我們了解到了洛陽師范學院向陽花愛心會等高校歷年的支教人數情況。
(3)問卷設計及樣本測試
在此次調查的樣本測試中,樣本量確定為30份,這個數量的確定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我們調查能力有限,調查范圍及總數較小,因此樣本量30是基于總人數的選擇,同時也有利于編碼表的編碼工作。樣本量確定為30的另一個考慮是調研經費的制約。
(4)抽樣技術
為了了解全體大學生的支教狀況,我們結合實際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級的參與調查人數做了初步抽樣與規劃。
三、調查實施
由于受疫情影響,我們采取以網上調查為主,電話調查及其他調查方式為輔的形式開展調查,在問卷星后臺對數據進行精確控制,確保數據的真實可信。
調查前準備:
經樣本測試后,修改整理好最終的調查問卷。以二維碼海報、鏈接以及QQ小程序等多種形式發放問卷。
調查中監管:
在問卷數據的收集過程中,通過問卷星平臺,對亂答等異常的數據進行及時清理,保證數據的質量。
調查后審核:
調查問卷截止后導出調查結果數據,通過分析判定是否存在異常數據,并對最后的開放題進行建議的整理。
主要發現:
大學生支教機制不健全。
地方對大學生的安全和生活保障不到位。
大學生支教管理體系和支教前的專業培訓急需完善。
大部分同學都有過支教的想法,但在沒有想法的同學心目中地位偏低。
支教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多,且支教呈現規范化、組織化的趨勢。
支教大學生們給孩子們帶去了新的知識,寬闊的視野以及對學習更大的積極性。
支教質量和體系較前些年有了很大進步,但仍需提高和完善。
四、數據分析
(一)數據分析方法
我們將得到的數據以描述統計分析為主、結合其他多元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二)數據分析方案
首先,我們將原始數據從問卷星整理到Excel表格。根據變量的不同,我們將13道問題,167條數據,劃分成定性數據和定量數據。將性別,是否參與過支教,有無支教想法等問題產生的數據劃分為定性數據,采用描述統計方法,求出眾數,中位數等加以分析。將給支教同學打分等題目產生的數據劃分為定量數據,運用描述統計方法,求出中位數平均值等進行分析,并結合一些推論統計方法,求出相關系數,并結合因子分析和結合分析對數據進行更加精確的分析。
其次,根據數據類型的不同, 運用SPSS選擇不同的分析模型。
最后,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將發現的問題進行數據可視化處理,呈現此次義務支教調查的數據。
五、調查結果
(一)基本結果:
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67份,其中男生70人,女生97人,男女比例約為7比10,基本符合我校男少女多的現狀。大一年級94人,占比56.29%,大二年級40人,占比23.95%,大三和大四共33人,總占比19.76%。
共有35人曾參與過義務支教,占比20.96%,在沒有參與支教的132人中,共有91人有過參與支教的想法,其中36人更愿意去自己家鄉的貧困地區支教,同時也有34人選擇支教地點哪里都可以,只要是需要的地方。同時有41人沒有支教的想法,針對這些沒有參與過支教,同時也沒有支教想法的同學,我們精心設計出一道給支教同學打分的題目。其中反感為0分,欣賞為100分。
由調查數據可得:回答該題的41名同學中,最低分15分,中位數43分,平均值僅為48.56,屬于中等偏下,即支教的同學在他們心目中感覺較為一般。描述統計表如下:
圖表分析:這一題 0分為反感,好感隨分數遞增而增加,滿分100分為欣賞。從描述統計表可以看出,不想支教的41名同學看待支教生的態度有些反感,中位數43,眾數21,平均值48.561分數均偏低,對待支教生態度不太樂觀。
針對學生接受支教時的反應,在參與支教的35人中,57.14%的學生認為孩子們熱情高漲,氣氛很好,31.43%的學生認為孩子們在課堂上一般表現。針對大學生的支教活動,給孩子們帶去了怎樣的變化,根據參與支教的35名同學的回答,寬闊的視野以及對學習更大的積極性尤為突出,分別占比68.57%和60%。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35名同學的回答,我們發現高達62.86%的同學,認為支教地區生活條件不太好,同時也應注意,也有48.57%的同學認為支教過程中與當地人交流存在困難。面向支教的同學以及沒有參與過支教但有支教想法的126人中,分別有96人和87人認為有一段支教的經歷,會收獲成長的意義和一段難忘的經歷,分別占比76.19%和69.05%。
在支教時間方面,50.3%的同學認為三個星期左右較為合適。在支教需要完善的方面,統一的支教管理體系和支教前的專業培訓格外引人注意,支教管理體系問題位列第一,占比78.44%,專業培訓問題次之,占比61.08%,同時也有同學補充了支教隊員的生活問題以及如何與當地老師協商交流。
最后的建議方面,大部分人表達了對大學生支教事業的鼓勵,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支教大學生的食宿問題,參與支教的渠道比較少等等。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創新型的建議,比如可以為孩子們增加實驗項目,帶領學生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來。
(二)分組結果:
(1)不同年級:參與支教總人數35人,其中大一學生占8人,大二學生占16人,大三學生占五人,大四學生占六人。
(2)不同性別:總參與支教的35名同學中,女生占21人,男生占14人。
(三)關聯性分析結果:
針對不同性別,不同年級,是否參與過支教的不同情況,我們設計了跳題機制進行相關調查,由調查數據可知,從不同年級出發,大一年級參與支教的人數較少。從不同性別角度出發,女生參與支教的人數要比男生多。在沒有支教過的同學中,大部分同學都有過支教的想法。見下表:
支教人數對不同性別的交叉列聯分析
六、局限性及必要的說明
由于受疫情影響,本次調查以網絡調查為主,電話調查以及其他調查形式為輔,因此不可避免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由于調查時間倉促,預算緊缺,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調查質量。由調查結果可知,在調查對象中大一和大二學生占較大部分,因此并不能代表全體大學生,但我們利用有限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精心剖析了大學生義務支教狀況的現狀,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議和解決方案,真切希望能夠為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支教體系,盡到綿薄之力!
七、結論和建議
(一)綜合分析調查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支教大學生的數量在逐年增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從高速增長到穩中向好的態勢。
(2)大學生支教機制不健全,由于支教工作是各大高校的學生社團組織,所以不可避免在支教生選拔上缺乏監督和篩選,某些高校宣傳力度不到位,參與支教的渠道較少,部分大學生素質較低,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能勝任支教工作。
(3)地方對大學生的安全和生活保障不到位,某些貧困地區無法給支教的大學生解決住宿問題,甚至存在一些安全問題。
(4)大學生支教前的專業培訓不充分,由于某些學生社團培訓工作的不到位,導致參與支教的大學生缺乏對當地的了解,從而某些大學生不能勝任支教的教學工作。
(5)在支教時間方面,短期支教三個星期左右較為合適。
(6)沒有參與過支教同時又不想去支教的同學或許對支教存在一定的誤解,支教生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也較低。
(7)支教質量和體系較前些年有了很大進步,但是仍需要提高和完善,比如各大高校的支教隊伍缺乏溝通交流導致無法形成支教的完整體系等。
(二)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各個高校的支教隊伍加大宣傳力度,增加參與支教的渠道,為更多想要參與支教的同學提供機會。
(2)將支教生的選拔規范化,嚴格化,避免一些動機不純,能力不足而且無法勝任支教工作的大學生參與到支教當中。
(3)加強支教前的培訓工作,讓同學們能夠更充分的認識到支教地區的狀況,鍛煉支教生的教學能力,默契程度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面對支教地區存在的種種困難,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帶去更好的教育。
(4)建立支教的長效機制,加強完善支教體系,各個高校的支教隊伍應該加強溝通和交流,保證支教地區不重不漏。支教不是一時的工作,它或許會影響到授教孩子們的一生。
參考文獻:
[1]黃彥彬 大學生支教數據調查 ——統計數據分析.
[2]陳曉紅 大學生黨員支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07).
[3]孫山 淺析大學生支教狀況.(百科論壇).2011(07).
[4]陸仁靜 甘婷婷 李逸然 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性支教服務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外企業家.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