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5年推行殯葬改革以來,全縣廣大干群轉變觀念,破除封建迷信,節儉文明辦喪,遏制喪葬陋習,推進移風易俗,文明鄉風煥然一新,對精神文明建設起了推動作用,但經調研發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風俗;路徑
一、當前我縣喪葬陋習現狀
1、大操大辦排場現象偶有發生。隨著近幾年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一些經濟條件好、好熱鬧講排場的農民,不顧村規民約限制,堅持大肆操辦,盲目攀比,提高酒宴標準,提供高檔煙酒,鋪張浪費。這種大操大辦現象與“勤儉節約、厚養薄葬”的傳統美德背道而馳,不僅增加了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也造成了不良的社會風氣。
2、以宗教活動治喪形式大量存在。受封建傳統習俗束縛,我縣普遍存在家庭成員去世后邀請道士施法超度亡魂、邀請民間喪葬樂隊參與喪葬服務等治喪現象。法事過程中,比做法的時間長短,做法類別,道法的少,就有人笑話忤逆不孝。道士通常有2到8名不等,有的具備從業資格,有的披了宗教外衣從事商業活動,法事時間大多超過12小時,其間大量焚燒香紙,燃放煙花鞭炮,環境污染嚴重,有的在送喪火葬途中,集結大量私家車輛,留有大量交通隱患。
3、亂埋亂葬、規模占地現象有擴張之勢。自殯改以來,我縣各鄉鎮都倉促選址建設鄉鎮級公益性公墓。由于百姓普遍認為已經逝去的先人與后代有一種神秘的聯系,認為祖墳的風水能夠影響到后代的運勢前程,這些公墓的選址未契合當地百姓對這一熱點的關切;另一方面最早進入公墓安葬的又多為農村弱勢群體或特殊狀況逝去之人,百姓又不愿意其親人與之為鄰,從而導致公墓入葬率普遍不高,從而大多選擇或協商在本村山場或自留地安葬,墳頭有占用耕地規模逐漸增大之勢。
二、開展喪葬陋習整治推進移風易俗的對策建議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和《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引導和鼓勵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采取約束性強的措施,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老無所養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黨的領導,抓實農村基層黨建。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加強黨的領導很關鍵,重點在于基層黨組織要發揮作用。事實證明,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滋生蔓延,與當地黨政機關和黨員干部作風不正有很大關系。把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必須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建,使每個基層黨組織和每名共產黨員都有強烈的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都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先鋒模范作用。首先是突出黨員干部示范引領。這就要求基層黨員干部特別是“關鍵少數”,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帶動家人、親友及周邊群眾,向陳規陋習堅決說不,培育新風正氣。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嚴格執行《關于在全縣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實施意見》和《全縣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移風易俗弘揚新風暫行規定》,帶頭宣傳移風易俗有關政策措施,落實黨員干部婚喪喜慶事宜規范和約束機制。其次是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根據本地群眾風俗民情特點,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制定村規民約,對村里的紅白事確定婚事和喪事辦理的隨禮金額、宴席桌數等相關費用和支出作出明確的區域限定,有條件的鄉鎮可采取單位幫扶一點、村里集一點的辦法,開展村民“公共大食堂”創建活動,免費為村民提供廚具炊具桌椅板凳使用。再次是深化宣傳教育引導。充分利用農村道德講堂、村民議事會等載體,用身邊人講身邊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開展正向道德激勵,引導群眾轉變觀念。同時開展文藝演出等群眾樂于接受、方便參與、健康向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加大普法力度,增強群眾懂法、尊法、守法意識自覺抵制喪葬陋習。發揮各級各類媒體作用,大力宣傳移風易俗,形成濃厚的社會輿論氛圍。
2、規范整治喪葬陳規陋習。針對以宗教活動形式治喪行為,應加強對擇日子、看風水等人員,鼓樂隊等表演團隊人員,以及宗教人員的教育和監管。對上述從事殯儀服務人員實行登記管理,加強培訓和教育,宣傳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和殯葬管理的法律法規。道教協會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加強對協會成員的管理約束,禁止其成員參與不文明治喪行為,自覺遵規守法。對喪葬用品市場進行全面清理和整頓,嚴格規范喪葬用品市場的經營行為,嚴肅查處花店和喪葬用品店(攤點)超范圍經營、占道經營和無證經營行為。針對在沿街、沿路及居民小區內搭設靈堂、搞封建迷信、燃放煙花爆竹,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的不文明治喪行為,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所在地政府牽頭,民政、公安、環保、城管等部門參與,堅決依法予以制止。禁止喪葬隊伍妨礙正常交通秩序,倡導“三個一”,即每場喪事中到殯儀館的車輛為一輛殯儀車、一輛工具車、一輛親屬送殯車。
3、加強村組集體性公益性公墓建設。公益性公墓具有喪事出殯、骨灰存放、緬懷祭奠等功能。我縣平山鎮大洼社區司山組、臘樹鎮芝嶺村產家咀等建設村組集體性公益性公墓,將老墳冢統一遷入,使大量閑散土地得到集約利用,便于村級集體進行規模流轉,發展鄉村產業,有利于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人民群眾生態宜居環境大為改觀,鄰里關系更為和諧,為有條件推行綠色墓葬(樹葬)打下基礎。村組公益性公墓選址和建設應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縣城規劃區、高鐵新城近郊的村不鼓勵建設村組公益性公墓。建設用地可按照公益事業用地無償劃撥或采用租賃、征用等形式,由土地管理部門劃定。盡量利用荒山瘠地和不宜耕種的土地,或現有未利用的集體建設用地。公墓建設應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原有墓地能夠就地改建的要就地改建;需要新建的,按程序報批。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建立工作推進機制。民政部門要積極履行主管部門職能,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村級公益性公墓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并認真督查指導其實施。財政部門要做好公益性公墓建設的資金保障工作,并陳小祥
環境影響評價管理,指導公墓建設管理單位抓好生態環境保護。發展改革(物價)部門要按照相關規定核定收費項目和價格,依法查處價格違法行為。通過全縣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真正讓農村居民減輕喪葬負擔,得到實惠,實現殯葬改革和農村和諧發展的雙贏互利。
(作者單位:中共懷寧縣委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