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伊陽 潘成剛
摘 要:周恩來精神作為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的完美統一,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本文以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為例,探討周恩來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周恩來精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周恩來精神作為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的完美統一,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近年來,將周恩來精神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熱點,弘揚周恩來精神,學習周恩來精神,使周恩來精神在現實生活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革命人生觀,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出一份力。
一、周恩來精神具體內涵的發展與繼承
在中共中央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周恩來同志是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對黨忠誠、維護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熱愛人民、勤政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遠奮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擔當、鞠躬盡瘁的杰出楷模,是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杰出楷模”,肯定了周總理對于中國革命的作用之大,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助推之深,指出“周恩來同志半個多世紀奮斗的人生歷程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歷史的一個生動縮影”。而周恩來精神是周總理身體力行地踐行出來的準則,是周恩來同志偉大一生的珍貴縮影,其中可以概括為刻苦好學精神、求真務實精神、甘于奉獻精神、勇于創新精神等。
二、周恩來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啟發式引導
1、周恩來精神具有先進性、開創性、奠基性和前瞻性
周恩來精神有著多種多樣、不同領域的精神內涵,不僅樹立了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糾正、指導其工作作風,也鼓勵普通群眾與青年從個人層面出發,循序漸進、力所能及地踐行周恩來精神。周恩來精神是永不落伍的時代精神,已然成為一種超脫個人的共同的集體意識。周恩來精神發展至今,對于社會有了新的詮釋,對于每一個不同的也有不同的要求和內涵。如,刻苦學習精神于勞動者而言是學習掌握一技之長,進行有價值的勞動,成就有價值的一生;對于學生而言便是對于專業知識的認真態度與自我要求,對于學習抱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怕吃苦的信念。周恩來精神沒有落后于時代,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大途徑,是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精神相關聯的寶貴精神財富。
2、周恩來精神的影響力巨大、接受度高、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周恩來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在逝世將近半個世紀后的今天仍然影響著中共中央的政治方向,以平易近人的形象留存在上一代人的記憶里,他的工作態度和卓越的外交能力永遠地被近代史記錄下來,成為了不朽的豐碑。因此,新時代青年仍可以從文字資料與影像資料中感受這位同志的人格魅力,并為之動人,自發地以他為榜樣。
3、周恩來精神和社會實踐教育具有一定的匹配度
周恩來精神是以實事求是為基礎的優秀精神,周恩來精神要求要堅持實事求是,要求大家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反對好高騖遠,善于在務虛與務實、目標與步驟的統一中扎實工作。周恩來精神中刻苦好學精神、求真務實精神、甘于奉獻精神、勇于創新精神等都可以通過大學生各項競賽,各類志愿者活動和科研項目等進行磨礪,因此,周恩來精神和社會實踐教育具有一定的匹配度,可以極大地延伸思想政治課堂的效果,更加有效的培養新時代青年品質,培養可以成為國家棟梁的專業人才。
三、周恩來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路徑和具體模式
1、周恩來班的創建:把周恩來精神融入班級建設,滲透思政教育
周恩來班的創建是周恩來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模式,本次嘗試不再是單純的把精神揉捏進基礎課堂,而是采用班級建設的模式和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掛鉤,在學習人物班級團建等方面滲透思政教育,內化周恩來精神。也通過打造“行走的課堂”、“重走解放路”、“恩來精神宣講團”、“恩來故事手抄報”等系列品牌活動為周恩來精神融入大學生生活創造了多樣的載體和方式。
2、紅色學府的打造:歷史政治兩手抓,把周恩來精神融入校園建設
2019學年五月伊始,本院開始進行紅色學府建設,開辦學術講座,宣揚五四精神;而隨著建國70周年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偉大歷程、輝煌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果圖片展也在紅色學府展廳展出,真實記錄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學校可以通過展開類似的校園建設實現文化育人。體現在如“紅色學府”這樣的大型政治教育場所固然很好,體現在櫥窗海報、校園報刊等校園建設中的周恩來精神的內核也從未改變。各高校可以考慮在學校網站上開辟一個專題介紹周恩來先生的生平,以恩來精神的內核為劃分,幫助學生走近周總理,記憶周恩來精神。
3、周恩來故居志愿者活動:實踐育人,設身處地感受偉人風骨,理解周恩來精神
2019年3月,馬克思主義分院與紹興市名人故居管理處共建實踐教育基地,雙方先后開展了周恩來班創建、讀周恩來原著征文比賽等系列學生主題教育活動。一批講解員通過層層面試和選拔脫穎而出,受邀到周恩來祖居作義務講解,成為雙方合作進行學生教育實踐活動的又一形式。在專業講解員的培訓下,我院張丹丹等六位同學成為周恩來紀念館的首批義務講解員。歷經半年多的講解實踐,他們的講演水平不斷提高、講演內容日漸豐富、講演形式越發生動,在講解員隊伍中脫穎而出,并成為了浙江新聞客戶端——紅網行動/跟著學生講解員走進這位不朽的“紹興人”的主人公。
四、結束語
陸放翁詩:“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本世紀已經走過了二十年,周總理的靈魂如詩說的一般,隨著恩來精神的傳承與理解千古留存。把周恩來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拉近我們與他的夢之途徑,也是拋開時間空間之后的,教育的交接與對未來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吳晶、黃小希,周恩來同志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朽旗幟,《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03月02日,第 01
[2]周蔭祖,欒永華,“周恩來精神” 的內涵及其時代意義,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3]秦九鳳,周恩來童年求學記,《紅巖春秋》,2018年第12期
[4]孫經國(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堅持實事求是,《解放軍報》
作者簡介:
莫伊陽(2001.01—),漢族,浙江湖州人,學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潘成剛(1980.01—),漢族,浙江紹興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