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融冰

摘要:目前,在網絡輿情的信息公開中,除卻固有的“實體”信息公開方式,增加了“虛擬”信息公開環節,即借助網絡進行實時信息公開,并且其速度與及時性都在傳統信息公開時間基礎上有了本質改進。在網絡輿情發生后,相關部門緊鑼密鼓展開信息公開工作時,信息公開的時效性等時域中的時間相關因素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例如網絡輿情的級別、信息公開的方式等都會對時速、時效產生干擾,網絡輿情級別高低意味著信息公開時間緊急程度,信息公開方式更意味著平臺與方式選擇。在網絡社會,越來越多次的信息公開選擇在網絡平臺中進行,不僅因為網絡中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快,而且使用網絡方式進行信息公開代表著政府辦公的重要場景轉換。為了在網絡輿情的治理主體中繼續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就要盡快適應“虛擬”環境,建立傳統媒體的網絡形式,并將信息公開的主戰場擴至至網絡中。
關鍵詞:網絡輿情;信息公開;時間節點
1.網絡輿情信息公開的首報時間
網絡輿情信息公開原則可總結為十六字,即速報事實、慎報原因、重報態度、續報進展。面對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信息公開的時間就代表著政府引導力的強弱,相關部門或涉事單位不能抱有觀望等待輿情自然消失的態度,必須要緊抓第一時間內的信息公開,故首報即指網絡輿情第一次信息公開,首報時間即指第一次信息公開的時間所在范圍。關于輿情事件的最佳介入時間應選擇在“黃金24小時”之內,詳細地指在發生輿情案件的24小時內就應當選擇公開準確案件信息,目的以迅速主導輿論和穩定輿情發展形勢。不過我國輿情傳播方式中網絡傳播迅速主流加上新媒介的崛起,過去的時間原則早已無力再壓制錯綜復雜的網絡流言。于是,繼而又出現了輿情回應的“黃金4小時”時間原則。但很顯然,如果網絡輿情歷經數小時后才得到有關信息公開和通報,仍然屬于有明顯時滯,網絡輿論中的真真假假消息得以充分擴散,網絡輿情則已經難以收拾了。
鄒建華在《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引導策略》一書中提出了“第一時間原則”的概念,并將其作為應對政府媒體危機的基本原則之一。在1961年,美國陸軍醫院資深急救科醫師亞·考利首先提出“第一時間”,也被稱為“黃金一小時”(Golden Hour)[1],這一原則被廣泛運用到危機應對的各個領域。網絡輿情從開始擴散至初步演變有輿情指向表現,所需的時間范圍就在事發半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之內,而在此時間內就是輿情處理和進行信息公開的最佳時機范圍[2],首報時間應該盡量提早到在這個時間范圍內,無論是政府還是主流媒體都要在此第一時間內發布最新信息,占領扭轉輿論的高地。在網絡輿情信息公開中所指的1小時黃金通報時間,并不是機械地要求在某一固定時間點一定要進行詳細地進行信息公開,這樣難免加劇了信息搜集的難度。所謂黃金一小時的通報時間指的是網絡輿情的信息公開要突出一個“快”字,它只是一個相對概念,無法對其進行具體的規定,是指一切信息公開都要盡量快速、主動地公開信息,強調的是首報的絕對及時性。在“人們對網絡輿情的認識處于空白的時刻”,就要迅速作出反應,安撫網民情緒避免引發恐慌。第一時間通報,把政府和媒體當做網絡輿情事件的“第一定義者”,破解網絡輿情事件的時間壓力,才能在后續階段有效引導網絡輿論。中國的輿情回應,有著黃金五小時、四小時和一小時的時間要求,均是要求在最短時間內對網絡輿情事件進行有效回應與信息公開,主要目的都在于對信息公開工作加強及時性上的監督。那么,如何在實施中把探出輿情——判斷輿情——信息公開——權威通報的速度控制在最短時間之內,成為網絡輿情事件信息公開的重要研究課題。事發一小時內進行首報的時間點一旦錯過,媒體將會錯失話語主動權,任憑網絡中虛假謠言任意滋長。當某種惡性虛假導向搶占了輿論主流,又在“沉默的螺旋”傳播規律下不斷擴散不良言論,政府要想扭轉輿論局面難度就會大大增加。目前中國處于大數據技術和科技手段蓬勃發展階段,前期收集信息的機制與技術手段層出不窮,真正做到一小時內就進行網絡輿情事件的首報是完全可行的。我國政府與大眾媒體需提高對網絡輿情的敏銳嗅覺,啟用各種信息搜集方法和大數據信息技術搜集網絡輿情首報所需的各類基本信息。
2.網絡輿情信息公開的續報時間
在網絡輿情事件發生后,除了對輿情內容進行必要的信息公開之外,還要在其發展的時間順序中,隨著發展的進程不斷地、連續性地進行信息公開,從而對網絡輿情的演變做出跟進式的信息公開。故續報指網絡輿情發生后的連續性信息公開,續報時間即指在跟進式信息公開過程中,政府與媒體不僅需要在內容上承上啟下,將時間順序與信息公開內容相銜接,呈現線性式信息公開,而且還要借助網絡信息公開的方法。D.詹姆斯認為,在虛擬環境發生的危機,最適合在相同的環境中解決,也就是以網絡對付網絡輿情[3]。在網絡輿情的信息公開中,為了大程度提高效率,縮短耗費時間跨度,政府和媒體要多方利用微博平臺、民生論壇、微信公眾號等炙手可熱的移動端,實現實時與網民互動,解答網民的疑惑,并在解答過程中完成一部分的信息公開,同時也安撫了網民輿論情緒,減少了發表極端言論的情況。這樣解決了傳統媒體在信息公開過程中因時空局限導致的時效性低、溝通時差大等問題。
一般在12小時內、24小時內進行后續信息公開,發出權威聲音,通報詳情、解釋真相,展現了社會輿論領隊者面臨輿論危機的堅定立場和使命感。及時的信息披露或能起到成功控制公眾輿論導向的作用,嚴格遵循信息公開的最佳回應時間的結果是公眾輿論將在24小時內擴散,關注度將減少。發生涉及特別是重大、重大網絡事件的意外輿論事件,應當至遲在24小時內召開記者招待會,以便迅速作出反應,及時發表意見。對其他政務輿情、常態網絡輿情應在48小時內予以續報,此類輿情續報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做足準備工作后再做信息公開,并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權威信息。各地區各部門應通過發布權威信息、召開新聞發布會、接受媒體采訪等方式,加強對網絡輿論的調查判斷,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處理,不斷進行信息公開。輿情發展有周期性特點,成功的輿情回應后發展周期一般為2-4天,通常在24小時之后用戶和媒體注意力下降到接近正常值;不成功的輿情回應導致的輿情發展通常有5-7天的發展周期,之后用戶和媒體的注意力才會逐漸下降到較低水平。但無論是成功的回應還是不成功的回應,輿情都有一個萌發、傳播和衰退的過程。因此,官方信息公開等應對措施應以穩定為主、要順勢而為,使網絡輿情和輿論軟著陸。地方政府部門應著重維護輿情預判、輿論分析和輿情風險研判機制,以盡快適應當前輿論發展的走勢,找準觸發輿情的風險性因素,快速采取恰當的信息公開時間策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縮短連續性信息公開前的反應時間,使相關工作單位用最快的時間做出回應。
3.網絡輿情信息公開的其它時間
本小節將對除前文所述的“首報時間”“續報時間”之外的時間節點進行綜合歸納與分析,網絡輿情發展變化的不確定性給政府及媒體的信息公開工作增加了難度,如果能將信息公開的時間節點根據時間演變規律進行探索歸納,對信息公開時間能夠起到一定預測作用。筆者整理出信息公開的絕對時間、相對時間和公開的時間順序這幾個重要時間概念。傳統輿情回應研究有提出黃金回應時間這一說法,但按照目前網絡的發展速度來看,傳統的信息公開時間只可視為絕對時間,即把絕對時間作為信息公開的時間底線,最晚不得晚于規定的絕對時間點。而網絡輿情早已存在新規律、新特點,也不斷更新著信息公開的最佳時間點,也存在著信息公開的相對時間點,需要根據網絡輿情發生的時間靈活作出調整。
網絡監督、網絡傳播、網絡信息公開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政府輿情處理相關部門更要提高業務水平,嚴格規定信息公開的絕對時間,靈活把握信息公開的相對時間。在信息公開的時間順序特點方面,主要指的是要遵循網絡輿情會隨時間發展逐步由重轉輕這一規律,因此一方面可以將網絡輿情按照時間的順延分為緊急時間和不緊急時間,意思是緊急時間內網絡輿情的現狀較為嚴重,內含矛盾多;不緊急時間內的網絡輿情程度已有了一定好轉,所需的信息公開也有所緩和。另一方面,為了更精準地對信息公開的時間進行劃分,需要結合網絡輿情自身的不同演變過程來分析。時間順序度量著物體的周期運動,把握網絡輿情的周期運動,即得到網絡輿情運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便能確定網絡輿情的各個發展階段。又因發展階段靠時間順序依次出現一個興衰過程,因此在不同時間階段中信息公開時間節點根據興衰變化來確定是一種基本判定方法。那么,在哪個節點處輿情由興轉衰,可以當做信息公開的時間節點,也可稱作輿情演變的臨界點。故信息必然要在網絡輿情事件發酵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發展關鍵節點時進行公開回應,所謂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節點也就是指,在網絡輿情的發展過程中,輿情相關資訊量通過網絡傳播網絡輿情不斷加大后,參與討論的受眾人群也不斷龐大,因受眾方意見難以統一而終將到達網絡輿情質變的瞬間。因此,有學者依靠生命周期理論,試圖靠時間延展順序為解析重點,描繪出網絡輿情的形成與傳播周期過程[4]。但在結合生命周期理論探討輿情發展階段過程中,特別是網絡輿情重要轉折點,也就是網絡輿情究竟處于哪一個時間節點時步入下一個演變階段的,尚未有非常權威的研究。因此在信息公開之前要做足準備,研究預判出網絡輿情發展可能出現重要轉折的所有臨界點,在臨界點到來時“快狠準”的將重要信息公開,這種做法不僅可以促使網絡輿情新的階段如期到達,早日結束網絡輿情,也可以借政府獲取的真實信息公之于眾后,對已參與傳播的虛假消息等形成有力回擊,讓接下來的網絡輿情發展熱度按照階段性路徑逐一發生變化,直至消散,不會造成因信息公開不及時、公開時間出現錯誤,導致流言四處傳播等帶來的人力、物力、財力上不必要的損失。在研究網絡輿情事件信息公開的時間節點之前,必須要清楚網絡輿情的周期性以輔助研究信息公開的關鍵時間節點的選擇區間。
按照從潛伏到死亡的過程規律,網絡輿情的發展呈現出拋物線狀的發展脈絡,隨著問題的解決和新輿論熱點的崛起而逐漸消亡。網絡輿情的演變跟隨時間的變化而不同,信息公開除了探討必要的首報與續報時間選擇范圍外,整個演變過程中的其他關鍵時間節點也值得注意。為了更加詳細地展現出信息公開的時間點,筆者重新整合擴充網絡輿情演變規律中的六階段特征,結合對已有文獻的研究,歸納出網絡輿情六階段走勢圖。即將網絡輿情演變過程分別稱為:積蓄階段、爆發階段、擴散階段、迂回階段、消退階段、收尾階段[5]。伴隨著時間演變過程中的每一階段性變化,必然出現關鍵轉變臨界點,把這些代表可能出現轉變的臨界點分別表示為潛伏點、爆發點、至高點、消退點、淡出點。為了更清楚表示出每個階段、每個臨界點之間的關系形態,擬建立網絡輿情演變六階段的坐標軸示意圖,將縱軸標示為含有關注度、熱度的網絡輿情事件,將橫軸標示為輿情演變時間,如圖所示。
4.結束語
本文針對網絡輿情以及新的信息環境下,政府信息公開需要考慮的時間要素進行了要點歸納與思維擴展。結合相關理論,從時間角度出發考慮信息公開的相關時間因素,共分為首報時間、續報時間、其它時間中的時間節點四個層次分別進行闡述,有助于提高網絡輿情信息公開的理論指導高度。在以往現實中,政府對網絡輿情的回應以及信息公開可能有不及時、被動回應等消極情況出現,這也受制于多種內外部環境的共同約束,若持續此種情況并無妥善解決和督促措施,勢必造成政府形象損毀和網絡輿情負面影響的加速擴張。因此,對信息公開時間特性進行挖掘與分析,對政府相關便民、利民工作有著巨大實踐指導意義,也為捍衛我國公開、透明等政府形象輸入能量。本文所述觀點仍有不足,后續研究可進一步結合網絡輿情數據擴寬探討路徑,拉長研究理論覆蓋范圍,以不同層次視角剖析網絡輿情信息公開需要的研究基礎,從而使研究更具有解釋力。
參考文獻:
[1]梁潔,方付建,王國華,岑家峰.官員輿情危機事件應對方式研究[J].情報雜志,2012,31(11):5-10.
[2]姜勝洪.網絡輿情形成與發展規律研究[J].蘭州學刊,2010(05):83-85.
[3]梅松.基于電子政務的網絡輿情危機治理[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1(04):41-46.
[4]曹勁松.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J].新聞與寫作,2010(05):45-47.
[5]崔鵬,張巍,何毅.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演化及政府應對能力研究[J].現代情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