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月飛
摘要:2013年《消法》的修改,增加了金融服務提供者相應的義務,首次將金融消費納入規定的范圍中,但是,對于金融消費者是否屬于《消法》的消費者,是否使用《消法》第五十五款的保護,以及如何適用等問題,現仍存有爭議,導致實踐中同案不同判的現象,致使遭受損失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仍然有所欠缺。同時2019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簡稱《九民紀要》,也明確“高風險金融產品”和“高風險金融投資”不適用《消法》懲罰性賠償。故本文基于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目的,將金融消費者購買 “低風險金融投資服務”的知情權欺詐納入《消法》中的保護,可以引用《消法》的懲罰賠償條款,維護自身的權利。
關鍵詞:金融消費者;《九民紀要》;金融服務;懲罰性賠償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2013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修改,將范圍擴大到金融服務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金融消費者,但是,并未有相關條文明確規定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導致在學界和實踐中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和裁判意見。筆者通過裁判文書網對一系列的金融服務的案件分析,得到兩種不同的觀點,其一認為金融消費者不屬于《消法》中的消費者,其不能適用消費者的保護,即不能適用《消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而是適用《合同法》和相關特別法的規定。其二則認為《消法》已納入金融消費服務,旨在擴大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當然金融消費者也屬于《消法》中的消費者,應適用《消法》的規定,全面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故筆者基于以上的分歧,對這一問題做出相應的分析,以期能夠平衡各方的利益,使金融消費者的權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護。
二、金融消費者的主體問題分析
(一)消費者的范圍
消費者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任何人基于社會目的而消耗被提供的社會物質資料,從狹義上可以得到,任何人基于一定的私人目的而購買的被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故消費者的范圍不僅僅限于私人目的的購買被提供物質,同時應包括提供的各種服務,例如:生活服務、金融服務、電信服務等。
(二)金融消費者的定性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從該條文可以得出,消費者所具有以下幾種特征:其一,為生活的需要;其二:購買、適用該商品或接受服務;其三:非營利。由于限定了《消法》中消費者的范圍——為了生活的需要,非生活需要的購買則難以認定為《消法》中的消費者。
1、對于廣義金融消費者中,有些學者又對金融消費者和金融投資之間的關系進行詳細劃分。作者認為,只要‘非出于貿易、商業或者職業目的的投資者應該可納入金融消費者的范圍。”
2、相關法律法規也并未對“金融消費者”進行統一的概念規定。2016年12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下文簡稱《央行辦法》,首次對“金融消費者”的概念進行了定義,即購買、使用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自然人。
綜上而言,筆者認為金融消費者應定義為:為了生活的需要,非出于貿易、商業或者職業的目的,而購買低風險金融產品或服務的自然人。
三、保護金融消費者適用的法律分析
(一)金融產品的分類
筆者基于對《九民紀要》的理解,對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風險等級作簡單的分類:
1、高風險等級金融產品或金融投資服務。《九民紀要》規定的“高風險等級”與金融領域中的等級標準不是同一個概念,故只要導致金融消費者本金產生損失的金融產品就是“高風險等級金融產品”。
2、低風險等級金融產品或金融投資服務。在金融交易過程中,與高風險等級金融產品或服務相反的金融產品或服務,風險性較小,投資穩定、保本或者非保本但虧損率接近零的金融產品或服務,如存款類產品、國債、銀行活期理財等。
(二)金融消費者購買金融產品或服務的法律適用
1、金融消費者購買“高風險等級金融產品或服務”的法律適用
筆者認為,金融消費者在購買該類金融產品遭受損失時,可以根據《民法總則》167條,《合同法》以及適用具體金融產品的法律規定予以保護自己的經濟損失,而不能通過《消法》中的懲罰性賠償主張自身權利的保護。由于“高風險等級金融產品”的風險性較大,出賣者在銷售時,應盡到合理的告知義務,使購買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既往投資經驗、風險承受水平、投資目標、財務需求等個人屬性相契合,同時金融消費者也秉著誠實守信的原則,向銷售者提供真實有效的文件或信息,以確保自己權利的保護。
2、金融消費者購買“低風險等級金融產品或服務”的法律適用
《九民紀要》規定“高風險等級的金融產品”不適用《消法》的懲罰性賠償,對于“低風險等級的金融產品”是否適用并未提及,同時《消法》也將金融服務納入其范圍之中,故筆者認為,在紀要未做明確規定,或者未禁止時,為了維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購買“低風險等級的金融產品”時權利遭受損失時,可以使用《消法》第55條的規定,以力求更好保護購買該類金融消費者的權利。對于該如何進行保護,本文將在下一個標題著重闡述。
四、金融消費者購買“低風險金融產品或服務”的法律分析
通過上文的論述可以得知,金融消費者在購買“低風險等級金融產品或服務”時遭受銷售機構的欺詐時,可直接援用《消法》第五十五條款予以救濟。雖然金融消費者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但是《消法》并未提及如何適用,故在本篇章內容,筆者將論述金融消費者遭受欺詐時,在適用《消法》第55條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一)欺詐行為的界定
1、金融消費欺詐的范圍。《消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在提供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服務的經營者時,應當履行告知義務。
2、金融服務性欺詐的違法行為。我國《消法》規定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違法行為,一是產品欺詐與服務欺詐的違約責任,二是產品欺詐與服務欺詐造成消費者權益損害的侵權責任。綜上所言,金融經營者在提供金融服務時,實施了欺詐性違約或欺詐性侵權造成金融消費者損失時,可以援引《消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于金融經營者主觀以其重大過失為準,適用賠償的范圍僅限于金融服務的知情權,才能適用第五十五條規定。
(二)金融消費的舉證責任分配
《消法》第二十三條第三款突破了一般的舉證責任規定,轉由經營者承擔舉證責任。但是該舉證責任倒置范圍僅僅限于條文羅列的內容,并不是適用于整個消法規定。
《九民紀要》在舉證責任的劃分上,是將“難舉證”的舉證責任劃分給了賣方機構,將“易舉證”的舉證責任留給了金融消費者,金融消費者尋找證據更為容易,維權也簡單,但是《九民紀要》畢竟不是司法解釋,不能作為裁判依據進行援引,只有在法律盲區或法官在說理時可以提供思路指引,為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提供保護。
(三)賠償數額的確定
1、對于《消法》懲罰性賠償金性質的認定,學界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無論是違約還是侵權,都是基于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從法條的本身來看,既可以解釋為違約也可以解釋為侵權,所以筆者建議在實踐中并不一定為了區分二者去選擇其中一方,應著重根據案件,為了保護消費者,當違約不能適用時,可以采用侵權去保護,反之則亦然。法條之所以沒有表明選擇何者,就是為了在判案中給予法官更多的選擇。
2、對于金融消費懲罰性賠償數額的確定,《九民紀要》已經明確對于金融消費者購買“高風險等級的金融產品或服務”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但是并未規定“低風險等級的金融服務”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故可以參照高風險的金融產品或服務的金額適用辦法,即金融消費者的實際損失包含損失的本金與利息。
五、結語
對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要要采用一分為二的方式區分,金融消費者購買“低風險等級的金融服務”的知情權遭受損失的,可以依照《消法》第五十五條進行懲罰性賠償以維護自身合法的權益,而在購買該類服務的知情權以外的權利受損,由于《消法》的規定范圍狹小,故不能納入其中,則按照購買“高風險等級的金融服務或產品”方式進行保護,由此可見,《消法》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是微乎其微,故筆者期待在《九民紀要》之后,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范圍能夠得到專門法律法規的支持,使金融消費者的權利能得到完整的保護,同時消解實踐中同案不同判的現象,讓權利義務之間的對等性在實然層面得到完善。
參考文獻
[1] 廖凡,《金融消費者的概念和范圍:一個比較法的視角》載《環球法律評論》,2012年04期。
[2] 刑會強,《金融消費者的法律定義》,載《北方法學》,2014年04期。
[3] 林越堅,《金融消費者:制度本源與法律取向》,載《政法論壇》,2015年01期。
[4] 楊東,《論金融消費者概念界定》,載《法學家》,2014年05期。
[5] 陳志武,《金融的邏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9版,第22頁。
[6] 楊立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成功與不足及完善促使》,載《清華法學》,2010年03期。
[7] 張虹玉,《金融消費者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探析》,載《江南大學學報》,201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