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嚴
摘要:芭蕾舞音樂以其鮮明的特征和眾多成功劇目在舞蹈音樂史上寫下了燦爛的篇章。芭蕾舞音樂的國際傳播不但有著對芭蕾舞劇經典劇目為主的原樣學習與演出等,也有對芭蕾舞劇經驗、元素的吸收,并形成了具有本國、本民族風采的舞劇及其音樂。
關鍵詞:芭蕾;音樂;傳承;創新
資本主義社會的舞蹈音樂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芭蕾舞劇音樂成就輝煌。以芭蕾舞劇音樂為代表,這一時期的舞蹈音樂創作與舞蹈音樂表現等達到了空前的藝術水平。芭蕾傳到法國后得到了王室的大力支持,17世紀中葉,法王路易14甚至在《夜芭蕾》中扮演角色——太陽王。隨著喜劇芭蕾、浪漫芭蕾的發展,芭蕾舞劇在法國成為最重要的舞蹈藝術形式。以瑪麗·塔麗奧妮主演的《仙女》為標志,足尖舞成為女舞蹈明星競相效仿的舞蹈技巧,它與芭蕾的基本手位、腳位等形成了法國芭蕾在芭蕾舞表演藝術與技術體系、芭蕾舞教育與訓練方面的重要貢獻。以芭蕾舞劇《吉塞爾》為代表,法國的芭蕾舞劇音樂以其音樂主題對劇中人物準確生動的表現、音樂風格與舞劇浪漫風情的諧調、旋律特征與故事時空的配合等,使芭蕾舞劇音樂從聽覺方面具有對角色與劇情的更強表現力,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芭蕾舞劇音樂創作經驗。以柴科夫斯基創作的《天鵝湖》(1876)、《睡美人》(1887)、《胡桃夾子》(1892)這三大芭蕾舞劇經典為代表,古典芭蕾舞劇音樂的成功創作經驗對舞劇音樂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舞劇《天鵝湖》中,抒情而哀傷的白天鵝音樂,節奏活潑生動可愛的四只小天鵝的音樂,旋律動聽、風格特色鮮明的場景音樂,具有異族、異國情調的多段舞蹈音樂,貫穿全劇的神話般浪漫風格的音樂等等,對《天鵝湖》的藝術表現起了重大的作用。使這部影響最大的芭蕾舞劇經典的音樂成為流芳百世的杰作、舞劇音樂史上的經典。柴科夫斯基成為古典芭蕾舞劇音樂,乃至世界舞劇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芭蕾藝術經過意大利芭蕾、法國芭蕾、俄羅斯芭蕾等發展,在古典芭蕾、喜劇芭蕾、浪漫芭蕾等風格眾多成功作品積累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芭蕾舞劇音樂創作技術。芭蕾舞劇音樂在芭蕾舞劇中已不只是舞蹈的附屬成分,而是芭蕾舞劇十分重要的有機構成、舞劇藝術中一個具有獨立表現力的藝術系統、舞蹈表演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芭蕾舞劇音樂在芭蕾舞劇的國際傳播中,獲得了廣泛的聲譽、巨大的影響,并且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與民族風格的芭蕾舞劇音樂,例如以柴科夫斯基為代表的俄羅斯芭蕾舞劇音樂、法國芭蕾舞劇音樂等,都以其鮮明的特征和眾多成功劇目在舞蹈音樂史上寫下了燦爛的篇章。芭蕾舞劇的國際傳播不但有著對芭蕾舞劇經典劇目為主的原樣學習與演出等,也有對芭蕾舞劇經驗、元素的吸收,并形成了具有本國、本民族風采的舞劇及其音樂。
在芭蕾舞劇及其音樂蓬勃發展的時候,還有許多舞蹈(或包含舞蹈的戲劇形式)及其音樂有著各自的發展。例如,英國的“假面舞”就是其中的一種。英國的假面舞在17世紀興起。
它以寓言和神話的主題為基礎,混合了抒情性和戲劇性的詩歌、歌曲、舞蹈和器樂。它最早來自戲劇配樂,當配樂增多的時候,便形成了一種“半歌劇”的形式。同時,它也吸收了意大利幕間劇和法國的宮廷芭蕾中的因素。英國詩人本·瓊森(Benjonson,1573—1637)創作的《黑色假面舞》(1605)是第一部有音樂保存下來的此類作品,而且,它也是第一部使用舞臺和幕布的假面舞,從此,這種體裁便從宮廷娛樂轉向劇場。瓊森創作的25部假面舞均以一個序幕開始,包括5個或6個部分。舞蹈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舞臺布景,最后才是歌詞與音樂。……在英國的內戰(1642—1649)和共和政體(1649—1660)期間,假面舞的演出比較少,由馬修·洛克(MatthewLocke,1621—1677)譜曲的假面舞《丘比特與死神》是比較特出的一部。
——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第l21頁,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英國的假面舞對當時的英國歌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l7世紀英國作曲家所作的歌劇完整保留至今的只有兩部,一部是約翰·布洛作曲的《維納斯與阿多尼斯》(約1684),另一部是亨利·普塞爾作吐的《迪多與伊尼》(1689)。這兩部作品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它們都以宮廷假面舞為樣板,舞蹈場面占據了較大的篇幅”。
以管弦樂隊演奏的舞蹈音樂為代表,這一時期的舞蹈音樂在各種管弦樂器的配合、以器樂表現角色與劇情、多聲部結合的音樂藝術等方面更為細致與豐富。世界各國各具特色的樂隊音樂大大地發展了舞蹈音樂的表現藝術,構成了空前豐富的舞蹈音樂世界。隨著歐洲樂隊音樂的發展,尤其是古典樂派以來交響樂隊音樂歷經浪漫樂派、印象樂派、民族樂派、現代多種樂派的發展,在音樂藝術表現、多聲音樂結合、各種風格與情境的創造等許多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形成了交響樂的頂峰階段。以交響樂隊演奏舞蹈音樂尤其是舞劇音樂,成為歐洲舞蹈藝術和音樂藝術常見的形式。如法國、俄羅斯的眾多芭蕾舞劇音樂都是采用具有銅管樂器組、木管樂器組、弦樂器組等數十件樂器組成的交響樂隊演奏的。隨著歐洲舞蹈和音樂的國際傳播,這種形式在許多國家被廣泛使用。近幾個世紀以來,許多國家與民族的舞蹈、舞劇藝術,也有著成熟的具有本國民族特色的樂隊音樂。如中國的祭孔樂舞音樂、宮廷樂舞音樂都采用了絲竹管弦樂器并用的樂隊音樂,而昆曲、京劇等戲曲舞蹈則采用了具有地方劇種特色的樂隊演奏音樂。日本歌舞伎音樂的器樂部分也是采用本國樂器組成的樂隊演奏。管弦樂隊演奏的舞蹈音樂的高度發展,既提高了樂隊音樂在舞蹈音樂中的地位,又提高了舞蹈音樂在舞蹈藝術中的地位。以現成的交響樂作品創作舞蹈成為一種成功率較高的創作方式。如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音樂創作的同名男子群舞音樂,其立意取自這首著名交響曲。在這個舞蹈作品中,音樂已不僅僅是伴奏意義之樂。其樂既是舞蹈的靈魂,又貫穿著舞蹈。交響舞蹈成為一種音樂性突出的舞蹈體裁而引人注目。
作曲家創作的舞蹈音樂展現出更加豐富多樣的音樂風格、藝術形式與技術手段。隨著音樂藝術與舞蹈藝術的發展,音樂流派和藝術個性鮮明的作曲家更多、民族風格與區域特色更為豐富、專為舞蹈藝術作品創作的音樂成為舞蹈音樂最為重要和數量最多的部分。如柴科夫斯基這樣把舞蹈音樂作為自己音樂創作的重要體裁的作曲家也日益增多,并且在各自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形成了風采各異的藝術風貌。洋溢著俄羅斯音樂風情的浪漫,性格鮮明、優美動聽的旋律,明快活躍的舞蹈節奏,與舞劇人物、劇情的融洽相和等是柴科夫斯基舞劇音樂的獨到之處,以《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舞劇音樂為標志,奠定了其舞劇音樂大師的地位,也表現出了俄羅斯作曲家個性鮮明的舞劇音樂特色。波蘭作曲家斯坦尼斯拉夫·莫紐斯克的歌舞劇《夜宿阿彭尼納赫山》等作品,則以“扎根于民族民間歌舞,音樂語言通俗大眾化和旋律鮮明而著稱”,從而在波蘭音樂的基礎上展現了其舞蹈音樂的特色。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創作的舞劇《達夫尼斯與克洛埃》(1907—1911),舞蹈詩《華爾茲》(1920),《包列羅》等作品,以其細致而繽紛的音樂音響效果、與舞劇融為一體的音樂風情等奠定了其舞蹈音樂的特色。拉威爾的舞蹈音樂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如舞劇《達夫尼斯與克洛埃》中的“群舞”表現“達夫尼斯求助于潘神,終于將被海盜搶走的克洛埃解救回來。牧人們聚集在一起,飲酒作樂,慶賀一對戀人的團圓,共同贊頌牧民的保護神——潘。急促獨特的節拍節奏(5/4、15/8)、富有個性的旋律動機、樂隊與合唱的有機搭配、力度與音色的千變萬化將熱烈歡騰的群舞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20世紀重要的音樂流派——原始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伊戈爾·菲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以舞劇《春之祭》(1913)為代表的舞蹈音樂,則以不同于以往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印象樂派的作曲技術,表現了現代音樂新的藝術智慧與獨樹一幟的創造。這部舞劇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新的音響世界,特別是在節奏上,有很多創新,突破了強弱規律交替的限制,如重音移位、附加音值、復節奏等,使節奏變得多樣化、復雜化。
因而《春之祭》的音樂被人們稱之為原始主義音樂的代表音樂的代表作。這種追求簡樸的藝術結構、理智的情感控制、勻稱的節奏、清晰的音樂邏輯,有著古典主義音樂的鮮明印記。這兩部舞劇和具有東方音樂色彩的舞劇《火鳥》、具有俄羅斯風情的舞劇《彼得魯什卡》(1911)、具有十二音音樂特色的舞劇《阿貢》(1957)等,顯示了特拉文斯基舞劇音樂的鮮明個性,這主要是建立在多樣技術手段基礎上的音樂風格、藝術追求的豐富性。從中可以發現,20世紀舞蹈音樂在藝術創造方面的不懈努力,作曲技術方面的不斷創新,作家創作的空前豐富、藝術智慧在音樂藝術與舞蹈藝術結合的新的成就。
參考文獻
[1]《舞蹈藝術概論》.隆蔭培,徐爾充.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1
[2]《中外舞蹈思想概論》.于平.人民音樂出版社,2017.12
[3]《舞蹈欣賞》.雪天、心天.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9
[4]《中國舞蹈名作賞析》.田靜.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5
[5]《中外舞蹈思想概論》.于平.人民音樂出版社,2017.12
[6]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體育舞蹈服飾與舞蹈音樂融入民族元素初步研究》(2019——zzjh---20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