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翠穎
摘要:當下,隨著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與智障人士相關的社區化康復服務得到不斷提升,但在此過程中較注重于智障人士的生活自理能力康復而對其在服務中的社會適應能力恢復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1],因此對于智障人士社區融合的方式方法亟待完善。本文圍繞社區融合特點、服務建設舉措、社區融合建設特點幾個方面對青年智障人士社區融合方式進行歸納與總結從而撰寫此篇文章。
關鍵詞:社會工作機構;智障人士;社區融合
一、背 景
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人口數推算,全國各類殘疾人的總數為8296萬人,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比例的6.34%,其中智力殘疾人554萬,占殘疾人總數的6.68%,顯然智力障礙人士已成為一類不容忽視的社會群體[2]。心智障礙人士由于先天性生理缺陷自身生理條件的限制,在語言表達、行動能力、生活自理、社區適應等方面的表現明顯落后于同輩群體,加之受到大眾對于心智障礙者看法觀念的影響,多數心智障礙者以較為傳統的封閉式生活方式為主,生活空間長期受限,逐漸與社會脫節。為提高智障人士的生活適應能力,促進其有效地融入社會,個人、家庭、社區乃至社會各界人士應相互協作、齊心協力給予其更多的幫助與關注。
二、社區融合發展模式特點
社區融合與社會排斥、社會孤立相對,最為明顯的特征即改變傳統心智障礙人士局限于家庭內部對該類群體采取過度保護的生活方式。既指智障人士對周邊生活環境的適應與融入,達到一定的社會適應水平和社會參與水平,也指社區環境對于智障人士的接納與認可,最終實現該類群體可像常人那樣平等生活于社區、享受并利用社區資源。在社會各資源的幫助下能夠適應周邊環境并滿足自我價值,運用合理的表達方式正常表達自己的需求。即扎根于普通社區,在真實環境進行獨立生活技能訓練,以更好提供社區融合環境。
三、青年智障人士社區融合介入方式
(1)促進參與社區,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充分挖掘社區資源,為服務對象提供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服務,增加參與社區的機會,服務對象能夠認識社區、熟悉社區周邊環境。相對封閉的室內環境,在較為開放舒適的社區環境里開展并時刻伴有旁觀孩童加入體現了學員融入社區實現人與人共處的理念。主要利用小組工作與社區工作兩大社會工作方法,以外出游玩、社區晨練、社區健身小課堂、智障人士運動會等形式組織開展社區參與活動,營造智障人士接觸身邊人、交往身邊人的生活環境。改善智力殘疾人社會適應能力,逐漸提升智障人士社會化程度。
(2)修正自身行為,提高社會規范能力
圍繞自我認知與社會要求,結合時機提高智障人士自我意識,形成生活禮儀規范。一方面以名字摒棄“孩子”等稱謂,恰當使用稱呼給予智障人士自身角色認知的機會,助于自身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改變自身是殘疾人、智障人士的想法并以正常同輩群體的姿態要求自己逐漸改變不合乎規范的行為方式;其次以定期開展前往周末影院光看電影、文明餐廳用餐等公共場合活動,將與人問候方式、用餐方式、特定場合應持有言行舉止等方面內容在實踐中予以講解,增強文明禮貌意識,形成自身規范,逐漸適應社區符合社會規范要求。
(3)倡導人人和諧,營造社區融合氛圍
真正實現智障人士融入社區、參與社會活動適應社會首先改變大眾對該類群體的不合理認知及傳統觀念看法,引導大眾正確認識智障問題,為智障人士爭取“平等機會,平等參與”的社會環境。積極倡導“分享愛”等社區融合活動,增加社會大眾與心智障礙人士的融洽交流互動,通過志愿者以及社會工作者的帶領與引導,智障人士將日常活動中制作準備的飾品禮品等送予社區居民共同分享,傳達內心深處真摯的愛,拉近與居民的距離,改變該群體在大眾心目中的不良形象,逐漸消除居民歧視態度,增強社區居民對心智障礙者了解與接納,達到服務對象與社區居民相融合,為智障人士融入社區、融入社會生活奠定感情基礎。
(4)培養自主意識,實現生活部分自理
由于智障人士自身條件的限制對他人依賴性較強,難以實現生活自理,易形成等待照顧的被動性生活方式。因此應打破傳統意義上對于智障人士的照料方式改變單一“保姆式”的看護服務。社會工作倡導以人為本,注重發揮服務對象自身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并且滿足服務對象需求的服務過程,不僅僅只是實現目的的過程性操作,因此過程中更為關注的是實現目的中服務對象的自覺參與、主動表達,強調在物質性服務基礎上發揮其自決性,給予服務對象自我選擇機會,即使其動作緩慢、行動不便,但仍然鼓勵服務對象盡力做力所能及之事。自主意識與自我表達的統籌整體提升心智障礙人士自我生活意識、社會適應生活自理能力。
四、總結與反思
推進心智障礙人士的社區融入是個人、家庭、社區社會、政府等各個主體共同參與、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和建設的工作,對于提高該類群體生活品質、減輕家庭社會負擔皆有現實性意義。專業機構運用專業方法整合統籌社會各界力量,調節并改善環境中的不利條件,從生活自理、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規范能力等方面逐漸達到心智障礙人士社區融入,然而在實現這一目標中營造的平等接納理解心智障礙人士的社區氛圍、保障智障人士服務的連續性持續性是最為重要的兩項工作。
其一,受傳統思想觀念和現實生活環境的影響,多數智障人士的服務提供者常常對服務對象采取過度保護的服務方式,反而對智障人士的社區融入增加阻礙[3]。因此應引導社會大眾逐漸消除傳統的殘疾思想,學會用正常化視角平等的目光對待智障人士,減少對服務對象的差別化對待。在服務的過程中為服務對象創造與常人一樣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積極參與平常人的生活,進行社會融合更好地回歸社區和社會。
其二由于心智障礙人士自身缺陷的限制,認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識記思考能力均為欠缺,因此對于服務對象開展提高個人生活部分自理、社會規范能力時應不斷強化服務對象自我意識,通過大量的重復性耐心指導與監督使其逐漸形成一種本領或生活習慣。
切實實現推進心智障礙人士的社區融入任重而道遠,開展具體服務過程同樣不可避免面臨專業人士力量不足、資金渠道短缺等諸多困難,但相信可以在努力下爭取更多機會破除現實困境,順利實現心智障礙人士融入社區參與社會。
參考文獻
[1] 唐賽君. 智障人士社會適應能力提升的社工介入[D].華中科技大學,2015.
[2]吳楊.社會工作介入成年智障人士社區托養服務研究.遼寧大學,2015.
[3] 楊文靜. 社會工作介入中輕度智障人士就業服務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