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摘 要: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黨的奮斗目標。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鐵軍精神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切實解決廣大貧苦農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新四軍在根據地創造和積累的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的歷史經驗是非常豐富和寶貴的,這些經驗對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鐵軍精神;發展經濟;保障民生
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保障和改善民生對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戰略意義。我們黨在任何歷史階段都特別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四軍十分重視發展經濟,始終把發展經濟保障民生作為事關自身發展和事業成敗的大事來抓。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因為日、偽的嚴密封鎖,物質生活貧乏,生活環境艱苦,為了對付敵人對我們實行經濟封鎖,新四軍克服種種困難,積極創造條件,動員和依靠廣大群眾參加經濟建設,切實關注和解決民生問題。新四軍發展經濟保障民生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歷史經驗
1、發展經濟必須制定切合實際的工作指導方針
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使國內政治形勢發生逆轉,國民黨政策的重點逐漸從對外轉向對內。此后,國民黨軍事當局不斷扣發新四軍原本就杯水車薪的給養,并一再縮小、限制新四軍的活動范圍,不斷派部隊向新四軍進攻,公然制造反共摩擦,華中敵后的三角斗爭局面日趨復雜和激烈,新四軍的抗戰陷于十分困難的境地之中。
1942年底,面對抗日戰爭的艱苦環境,中共中央為了幫助、指導各抗日根據地戰時經濟工作的開展,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經濟工作指導方針,號召解放區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面對抗日戰爭的艱苦環境,為了貫徹“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戰時經濟工作方針,針對進行游擊戰爭的農村環境,中國共產黨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和原則。為了從經濟上削弱日偽統治,壯大新四軍經濟實力,新四軍軍部分析了華中、江南地區當時的政治形勢、經濟環境,把中共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政策和本地區的實際結合起來,確立并實踐了戰時經濟工作的指導方針。在各項生產事業中,按照“把農業放在第一位”的原則,實行以農業為主,農業、畜牧業、工業、手工業、運輸業和商業全面發展的方針;在公私關系上,實行“公私兼顧”、“軍民兼顧”的方針,即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做到首先保證抗日軍需,同時保證人民日常生活需要,要發展公營工業,也要發展私人工業;這些政策和原則在新四軍戰時經濟工作實踐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貫徹和執行。
新四軍戰時經濟工作方針的確立,為根據地戰時經濟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有力地保障了部隊供給,改善了群眾生活,使各項經濟工作有章可循。正是在這些方針的正確指導下,新四軍華中抗日報據地戰時經濟工作逐步發展,并日趨走向繁榮,從根本上奠定了新四軍持續抗戰的基礎,確保了新四軍抗戰的最后勝利。
2、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推動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抗日根據地創立和發展的過程,就是根據地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過程。由于根據地處于經濟十分落后的農村,發展經濟主要是發展農業生產,這是根據地發展經濟的一項基本方針。在農業生產方面,開展減租減息運動,興修水利,推動墾荒植糧,發展農副業生產。
新四軍和抗日根據地民主政府堅持農業為主的方針,采取多種措施發展農業生產,每年都對農業生產進行統一部署和領導,發放農業貸款,幫助農民解決口糧、種子、耕牛、農具等方面的困難,淮南根據地生產貸款約占財政總支出的7%,約占淮南幣發行額的20%—25%。農業貸款種類有耕牛、水利、救災、種子等9種之多。淮北根據地發放的115000元貸款中,農業貸款占50%。
新四軍發動和組織軍民開荒生產發展農業,興修水利,精耕細作,組織代耕隊幫助抗屬種田,組織群眾開荒修圩,據統計,自1940年秋至1943年春,華中抗日根據地軍民共修筑圩堤818公里,疏浚大小河流和水道3370公里,使1100余萬畝土地受益。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阜寧縣東部靠海,每年夏秋之交,海潮高漲,海水倒灌,大片土地被淹,農作物顆粒無收。為發展農業生產,1941年5月,新四軍和抗日民主政府組織萬余民工開工筑堤,為確保如期竣工,新四軍第三師部隊在反“掃蕩”斗爭中抽出部隊保護民工修筑海堤,在工地民工缺糧時,將剛購進的軍糧讓給民工食用,同年7月底,趕在秋潮之前,海堤工程順利完工,共挖土方200萬立方,在黃海邊修筑了一條南北45公里長的護海大堤,當年的秋潮雖大,但未能危害堤內的莊稼。當年秋收農民一片歡慶,新海堤內的莊戶人家獲得了第一個好收成。阜寧縣東部沿海地區人民從此免遭海潮海嘯之災。
發展農村副業生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各抗日根據地在發動農民開展農業生產運動、增加糧食生產的同時,十分注重發展農村副業生產。新四軍第三師部隊帶頭開展大生產運動,1942年春耕運動中,為了增加農戶的收人,根據地大力提倡植棉植樹養牲畜,政府還扶植農戶開辦槽房,喂豬養鴨,鼓勵多養豬,多喂雞、鵝,多載葦子和蒲草,組織農民在河內放菱、放藕、養魚、種葦,發展副業生產。
3、發展手工業生產保障和改善群眾生活
根據地建設,除了發展農業生產外,就是提倡大力發展手工業,生產大批日用工業品,以達到經濟上的自給與半自給。在各級民主政府的積極領導和推動下,根據地手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根據地手工業的發展,對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促進根據地的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證軍需民用,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1939年2月,毛澤東發出“自己動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克服困難”的號召。蘇北發動了群眾性手工業,鹽阜地區許多地方,土地含堿量高,根據鹽阜地區適宜開發鹽業的特點,從1941年起,蘇北地區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海鹽生產,阜東縣新灘新鋪設的大鹽灘,從1941年一戶鹽民鋪起二份鹽灘、產鹽8000斤開始,到1945年,發展鹽灘342份,從業人員達3000多人的規模,平均年產鹽80萬擔,1945年突破 100萬擔。傳統的小籽鹽生產,發展也很迅速,僅以阜東縣華成區為例,該區原只有 38戶、200多人從事煎制小籽鹽,年產量不足100擔。到1943年發展到鹽民2000多戶,10000多勞力,年產30000多擔。濱海縣過去沒有一家煎鹽,到 1943年已發展到 1000多戶。一些靠海的部隊,也筑壩熬鹽,據統計,某團熬鹽 5900斤,合洋5900元。
鹽阜行署機關辦了羊寨恒源油坊。為發展油坊生產,阜車辦事處發放油坊貸款四十萬元,獲得八灘等地油坊的好評。接著,益林的裕茂油坊、東益油坊、東溝的興東縣也建立了油廠,后來射陽、建陽、阜寧城、東溝、公興、單家港等地也相繼辦起了油坊,小油坊的興起,不僅解決了人民的食油和肥料,還遠銷海安、南通、無錫、上海等地。
新四軍第三師官兵除了正常軍訓、學習文化外,人人開荒種地、紡紗織布,還先后在益林鎮創辦了東海煙廠、民生肥皂廠、被服廠、制革廠、制鞋廠、毛巾廠、利民公司等,東海煙廠生產的“金獅牌”香煙,物美價廉,暢銷華中各地。
淮北蘇皖邊區政府為了解決軍需和民生中存在的問題,大力發展紡織、造紙、制皂、制臘等小型工業和手工業;由于新四軍的推動和區黨委的積極領導,淮北地區的紡織運動也迅速發展起來。1943年 11月至1944年 “三八”節,發展紡紗車1萬輛,生產救災委員會貸放紡車2000架,貸放棉花11500斤,到 1944年 6月,僅9個直屬縣就有紡車 36680架、布機 2686。
鹽城縣的家庭紡織生產在新四軍的支持下,有了很好的發展。三區宋村紡紗車由原來的八十多架增加到三百余架,五區的寺劉莊、張家莊紡織合作社除擴大紡紗車外,還添置了鐵機,在新四軍的幫助下紡織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手工業的發展,增強了根據地的物質基礎,減少了對外來生活日用品的依賴,粉碎了敵人用經濟封鎖的辦法困死、扼殺我們的企圖。
4、大力發展商品貿易保障群眾生活需要
商業貿易是根據地經濟建設中最薄弱的一環,可是它在打破敵人封鎖的戰線上,卻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敵人對我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根據地出現工業品奇缺,農副產品滯銷,價格上漲的現象,軍民的生活必需品和經濟生活發生嚴重困難,為此,新四軍圍繞繁榮工商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保障根據地供給、擴大自營收入來源,首創了一系列“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經濟政策,發展民間供銷合作社,發行政府食物債券,大力組織貨物貿易,在貿易政策方面,重點限制農產品輸出、嚴厲限制或禁止奢侈品輸入。對根據地與敵、頑占區間貿易實行統管,糧、油、棉等戰略物資由總局統一對外貿易,禁止自由貿易。同時對敵、頑區進出根據地的工業產品,實行差別稅,如醫藥、機械、布匹、鹽全免稅,使稅源重點從農村土地、人頭稅轉向流通環節,既減輕了農民負擔,又極大地增加了稅收。
1942年前后,日偽對蘇北根據地實行“掃蕩”、封鎖,根據地經濟十分困難。中共中央指示,部隊化整為零,實行生產自救,以減輕人民負擔。為打破封鎖,豐富物資供給,新四軍軍部在陳集小街辦起華豐商店,想方設法從外地購進緊缺物資,并將購進的大米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困難群眾;商業貿易十分活躍蘇北阜寧縣的益林鎮,當時有“蘇北小上海”之稱,一年交易量有 6000萬元左右。
湯家溝位于長江北岸,是抗戰期間我方在長江大通道唯一可控制的商貿口岸,是抗日根據地、大后方與敵占區之間的唯一經濟戰略通道。新四軍在此組建了各種商行,對外開展敵區貿易,對內組織商品流通,和關系民生軍需的大宗戰略物資。短短幾個月,湯家溝商賈云集,各類商鋪、旅社、錢莊、糧棧、鹽棧數以百計,沿街長達數里。每天數以千噸的貨物進進出出。湯家溝迅速成為皖江根據地的貿易、工業和手工業以及金融、稅收中心,各項指標占皖江根據地的80%以上。
新四軍在根據地創造和積累的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的歷史經驗是非常豐富和寶貴的,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老區治國安邦、領導經濟建設的成功探索,今天重溫這些歷史經驗,對于我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實現中國夢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時代價值
1、制定新時代發展的基本方針必須從實際出發
。
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的今天,正確認識國情,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狀況的社會主義道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制定了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路線和方針,才能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活力,正確的方針政策的制定執行仍然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首要前提,對于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深遠意義。
2、必須重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發展農業生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當年,革命老區將農業放在發展經濟的首位,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為革命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糧食儲備和經濟基礎。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必須要重視農業的發展。我國目前農業勞動生產率還不高,農產品還不能充分滿足本國經濟發展需要,更應重視農業對工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制約作用。制定國民經濟計劃以及各項事業的發展首先應考慮農業的承受能力。實踐證明,忽視農業的制約作用,片面發展重工業,必然會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破解“三農”問題,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始終是黨的工作整體布局中的重中之重,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
3、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新四軍鐵軍精神很好地詮釋了共產黨的這一根本宗旨,密切關注廣大貧苦農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切實解決資金、吃飯穿衣、醫療、教育以及修橋鋪路等方面的問題。繼承和弘揚“鐵軍精神”,就是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把關注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
參考文獻
[1]孫燁.探析鐵軍精神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文學教育》
[2]劉以順.論新四軍的鐵軍精神.《理論建設》
(作者單位:鹽城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