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多樣的舞臺藝術形式“音樂劇”,在中國發展突飛猛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中國特色民族音樂劇的發展有它的優勢,也有它的難處,如何將國外優秀的舞臺藝術形式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音樂劇專家一直探索和研究的方向。音樂劇需要戲劇、音樂、舞蹈、舞美等等構成,以福建船政文化為背景創作民族音樂劇是一個既新穎又充滿挑戰的構想,如何用音樂劇這種舞臺藝術形式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講述歷史故事,歌頌革命烈士,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船政文化;民族音樂劇;戲劇創作
音樂劇作為西方的產物,發展十分迅速,市場前景尚好。20世紀90年代一部分中國音樂劇制作人開始嘗試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發展先點音樂劇,獲得了一定的成功。民族音樂劇必當以中國特色的歷史背景,豐富的民族文化,多樣的地域特點為出發點,創作屬于中國特色、代表中國文化、適應時代發展、受觀眾喜愛的音樂劇作品。1
據統計,在2014年至2018年度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立項的音樂劇作品有47部,截止2018年下半年已上演37部,其對社會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填補部分地區原創音樂劇的空白;對社會重大歷史事件進行紀念;豐富音樂劇社會活動成果;呼吁大眾關注社會特殊群體。福建省音樂劇創作起步較晚,2018年講述海峽文化的《茉莉》和2019年講述福建茶文化的《茶道》兩部是目前較有影響力的兩部民族音樂劇。
處在封建半封建、殖民半殖民時期,歷史變革,社會動蕩,起源于福州馬尾的船政是中國近現代工業的開端,一批批愛國人士奮勇抗擊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從自身薄弱點出發,與世界先進國家加強聯系,發展工業科技,學習國外先進知識,為中國的國家尊嚴、領土完整、工業發展、文化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為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啟發和貢獻。筆者大膽嘗試,以福建船政文化為背景,展開民族音樂劇的創作思考,意在以局部的船政文化背景創作思考,輻射更多的民族音樂劇的創作設想。
一、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之前,民間主要的舞臺藝術形式為戲曲,昆曲、京劇、越劇以至于地方戲曲,在某種意義上說,戲曲是中國式的“音樂劇”。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的市場逐漸被壓縮,新穎的娛樂形式逐漸超越了傳統藝術形式的市場地位。相比當下音樂劇發展最為成熟的美國,中國的民族音樂劇還處于摸索、學習階段。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燦爛的文化,這種文化對于民族的延續,對于國家的存亡,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上下五千年”里出現過無數經典的歷史人物、發生無數經典的歷史故事。民族音樂劇的戲劇創作離不開歷史背景下民族特征。
以福建為例,福建作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省份,是最早對外交往的基地和窗口之一,也是西方侵略者的重要突破口。福建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對外交流十分頻繁,文化交流,民族交流十分豐富,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船政文化。
1842年,西方列強用炮火打開了福州的大門。1866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創辦了福州船政,其不僅是近代中國造船工業的開端,其在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對近代中國的影響也十分深遠,甚至影響到現代。船政是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工業企業、科技文化相結合的有機體,是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是近代中國培養可以隊伍的基地,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是中國航空業的搖籃,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福州船政為后人留下了諸多精神財富,如:民族自強、崇尚科學、對外開放、改革創新、學以致用、追求卓越、愛國忘我、當好表率等。民族音樂劇的創作內涵融入船政文化精神,必然意義重大,且音樂劇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時代性、娛樂性、藝術性等為船政文化音樂劇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空間。
二、故事主題精華的提煉
擁有一個主題鮮明、立意高雅、曲折生動、情節跌宕起伏、讓觀眾聽得進、記得住的故事,是一部音樂劇成功的關鍵。優秀的故事需要從歷史、生活、人物等中提煉出來,加以升華。
福建船政文化起源于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西方列強用炮火打開福州的大門,在民族危難之時,涌現出一批批愛國人士礪志進取、忠心報國,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治水師不可;欲整治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林則徐、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民族英雄和愛國人士在世界面前展現出中國人的骨氣、智慧和力量。在這些民族英雄中就有許多值得提煉的故事。而在創作一部音樂劇的劇本時,不應僅局限于民族英雄個人的英勇事跡,創作視野需展開,挖掘更深層次的人物背景,充分聯系人物之間的關系,歷史背景、人物關系的細節挖的越深,故事越飽滿,戲劇需要“有骨架”,更需要“有血有肉”。大故事支撐小故事,小故事補充大故事,戲劇便有了其感染力。
三、臺詞、唱詞的文學性
音樂劇作為音樂戲劇的一種形式,由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臺詞和唱詞就是其文學呈現的載體。歌劇多以唱段呈現,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等等,而對白部分較少,且唱詞多以詩歌來呈現。音樂劇雖沒有歌劇對于臺詞、唱詞要求之嚴肅、傳統,但文學性也是體現音樂劇的藝術價值、藝術高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福建船政文化背景下,臺詞、唱詞的創作需有針對性的融入福建本土文化,以及時代特征。例如福建的方言十分復雜,而其中最著名的應屬閩南語,閩南語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和臺灣省,在臺詞和唱詞的創作中應充分融合地方方言的特點,加以提煉。筆者前往位于福州馬尾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參觀時,拜讀了左宗棠擬創建船政的奏折節選,其內容既表達左宗棠的構想,又不失其文采。在音樂劇的臺詞、唱詞創作中亦可結合當時時代背景下的文學形式或者說是文學特點。
基金項目: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研究中心2019年項目“基于福建船政文化內涵下中國特色民族音樂劇的創作構想研究”,項目編號:MYYB2019-10
參考文獻
[1]楊靖.音樂劇藝術與實踐[M].2004年12月第1版.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秋伊,陸晨.相約音樂劇[M].2004年6月第1版.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6
[3]智艷,張強,錢慶利.中國歌劇音樂劇演出歷史與現狀研究[M].2014年1月第1版.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1
[4]江冰.船政文化[M].2018年9月第1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9
[5]慕羽.百老匯音樂劇[M].2002年11月第1版.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5
作者簡介:
馬可(1989-10),男,安徽六安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音樂劇研究。
(作者單位: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