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向前推進,在這個過程中,毋庸置疑,廣大新生代農民工為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們也面臨著很多現實問題,比如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尤其是受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限制,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方面還面臨著極大困難,亟需引起足夠重視。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適應;能力
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農民工。據調查:2017年,農民工總量達28652萬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農民工主體,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50.5%,已經超過一半。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職業期望更高,在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需求也更高。然而,由于其身份的邊緣性,使得他們常常游離于城鄉之間,面臨著多重焦慮。
一、相關理論
(一)社會適應
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詳細地闡釋了社會適應的概念。他將適應分解為:人在社會中定位及社會這棵大樹在個人心目中生根兩個方面,并分析了適應形成的機制。他認為,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本體信任感和安全感,而這種本體安全感和信任感得以實現的基本機制就是人們生活中所說的慣例,慣例總是形成于人們的實踐中,并通過對實踐的重復,從而在人們的意識中促發一種指導人們行為舉止的實踐意識,這種意識不需要怎么去言說,不需要意識形態話語的過分宣揚,就能夠對行動起到很好的制約作用。
(二)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體獨立地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個體承擔社會責任達到他的年齡和他所處的社會文化條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個體適應自然和環境的有效性,這種程度和有效性是有高低之分的。測量社會適應能力的指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①社會技能方面,包括與他人共同生活及合作必需的技能,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則是實踐能力,順應城市社會行為規范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等。②人際溝通方面,即理解他人和表達的能力,如語言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③生活方面,如自理能力、飲食、穿戴等包括幾乎全部使自己能為社會所接受的日常生活技能和習慣等等。
二、新生代農民工在融入城市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礙
(一)制度層面
1958年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將農村與城市截然分開,一直到1984年國務院下發《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才開始緩解,中間一直在進行摸索改革直到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意見》的出臺,城鄉二元政策才算結束。長達近60年的剛性戶籍制度確實對城鄉人口流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按照社會學家帕金的集體排他理論,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就是把農民工排斥在城市之外,這也成為一些農民工心理上難以邁過去的坎兒。
(二)個人層面
1.自身能力不高
根據1971年多格林和皮里奧提出的首屬勞動力市場與次屬勞動力市場理論,新生代農民工之所以大多從事于中的次屬勞動,根本原因在于個人能力低下,正如著名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從可行能力角度闡明的:收入不足確實是造成貧困并處于社會底層的原因,但是收入不足的原因卻是可行能力的不足。
2.身份焦慮障礙
新生代農民工其實本質上同其他工人一樣都是城市里的務工者,之所以這么稱呼就是因來自農村而得名,從最初的“盲流”到“外來工”、“農民工”,在工不工、農不農之間,始終連最基本的身份融入都無法做到,猶如一片無根的浮萍。城市人一方面欣然接受新生代農民工給城市的建設出的一份力,另一方面又嫌棄他們,因為他們的大批入城帶來的棚戶區與城中村對城市形象的影響及社會治安、環境污染等問題。新生代農民工處于被接受與半接受之間的游弋地帶。
3.心理狀況堪憂
大量數據表明,因種種原因導致收入低下、失業、更換工作的新生代常常會產生一些不良心態,包括心理傷害、工作的動力不足、技能和自信心下降,會導致他們身心失調和發病率升高,擾亂家庭關系和社會生活,強化社會排斥。新生代農民工年輕、時尚,屬于社會的領潮者,白天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中豐富了城市生活,晚上卻要回到簡陋的出租房中,心理的悲涼自然是存在的。新一代農民工的“新”還在于他們渴望定居城市的愿望,與第一代偏向于單純掙錢不同,調研顯示,他們為了攢錢有的選擇居住在城中村和棚戶區,這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年輕人大多自尊心比較強,交往中則會下意識隱瞞居住條件等日常情況,長期以往則會產生自卑心理。
三、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適應能力的幾點建議
(一)國家要逐步減少制度性障礙,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統一管理、統一保障
1.改革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要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在發展城市經濟,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破除城鄉二元分割的經濟體制,使農村更好地為城市服務,城市更好地反哺農村,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合理流動。
2.改革社會保障制度。要根據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的特點,建立適合新生代農民工的參保機制,使他們能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減少他們對于城市的各種抱怨,實現他們由農民工到市民的逐步轉變,逐步減少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的恐懼和不適應,增加他們留在城市的信心和勇氣。
(二)用人單位要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積極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環境
用人單位要積極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堅決擁護黨中央的要求,堅決執行黨中央和政府部門的決定和決議。在貫徹執行法律法規的同時,加強對自我教育和自我批評,合理合法地對待該企業內部的新生代農民工成員,把善待新生代農民工的理念深化到公司管理和企業管理的各項具體的工作當中去。企業還要逐步轉變作風,轉變工作思路,破除舊有的思維定式,保證新生代農民工合法權利。
(三)新生代農民工要更新觀念,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1.悅納自我。新生代農民工要對自己有個全面的認識,要正確的認識自己。一是要客觀得評價自己,不能自暴自棄,更不要自傲自負,按照一定的尺度,不夸張、不辯護,不妄自菲薄。二是要時常反省自己,日三省其身,把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做一個系統的總結,要敢于批評自己,并積極悅納自己,做到自立、自強、自愛。
2.加強學習。新生代農民工要注重學習方法的鍛煉,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強化自己的學習能力。要知道自己適合學什么,不能盲目追風,迷失自我。新生代農民工要加強自身鍛煉,知識可能過時,但學習能力永遠不會過時,現在社會中,歸根到底是能力的競爭,有德有能者居之。
3.增強心理抗壓能力。新生代農民工在剛進入城市時,難免會有不適應,在工作和生活等諸多方面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麻煩,但是新生代農民工不能被這些困難所嚇倒,要將這些麻煩或者困難看成是一種對自己的鍛煉和磨練,要積極利用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去克服它,同時,新生代農民工也要提高自身的情緒控制能力和容忍能力,及時做好心理疏導和心理宣泄。
作者簡介:
趙春澄,男,講師,山東濰坊人,現任職于中共德州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
(作者單位:中共德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