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瑾
摘 要:本文分析了案例教學法在高職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案例教學法,主要是為學生列舉真實的案例,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了解和進一步主動學習,來掌握相關的知識。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案例教學法顛覆了老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原有的角色。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課堂的設計者和學生的激勵者。學生不再是傾聽者,而是學習的主體者、參與者。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案例教學法更側重于雙向交流,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能夠調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有效的形成更直觀的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職業能力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疾病的種類日漸繁多,病因也復雜多樣,而臨床對疾病的認知和預防都依賴于生理學的相關內容。但傳統的生理學教學方法,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學生難以理解所學的知識,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因此,在高職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好奇心,培養學生查閱資料的動手能力、歸納資料的總結能力。同學之間在討論時彼此發表個人觀點,既能有效的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對知識點進行多方位了解。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體現出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確保高職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的質量得到提升。
1 設計案例,提出問題
在高職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中,教師要應用案例教學法,首先要設計合理的案例,案例的設計應該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案例所延伸出的知識點須與本節教學內容息息相關。一個優秀、合理的案例,具備一定的情境,能激發人的興趣和求知、探索欲望。案例中所陳述的疾病有典型的臨床表現或實驗室診斷。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識點難易程度恰當,符合學生學習水平。
例如:在人民衛生出版社《血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血液的組成、血細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案例[1]:趙某,女,24歲,在一個月中經常頭暈、心悸,且在一定程度活動中氣短,入院檢查時,面色慘白,檢查結果為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數值正常,而血紅蛋白值為88.6g/L,低于正常女性的血紅蛋白值,其他均正常。經過分析,醫生判斷趙某患的是一種與紅細胞生成有關的貧血癥狀,臨床上稱為缺鐵性貧血,應給予鐵劑的治療。
教師按照教學內容,通過案例為學生設置問題,如:“醫生做出判斷的依據是什么?”、“為什么鐵劑可以治療缺鐵性貧血?”、“紅細胞的生成應具備哪些條件?”,如此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引發學生的深思,讓學生形成一個探索思路,充分的利用書籍、網絡資源,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解決。
2 展開討論,互相交流
首先,教師組織學生解讀案例,通過對案例的解讀讓學生對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識有個初步的定向,方便學生去進一步查找相關的資料,有利于學生去理解該疾病的臨床診斷依據。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對案例進行探討,通過交流,讓學生互相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想法[2]。此時,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提示,讓學生能夠在激烈的爭論中,去展開深入的了解,來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和問題的理解,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增強。與此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討論氛圍,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積極的融入到課堂中,對案例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要進行過程性的評價。首先,對學生的發言積極、發言觀點、問題分析等方面,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并且,按照學生對案例本身的討論結果,給予正確的評價,指出學生在討論中出現的誤區。其次,當學生對這個案例分析時,就能將生理學中的一些理論知識融入其中。比如: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約占體重的7%-8%左右。當患者因某些原因失血時,就可以根據患者的反應和表現,去估算失血量,如有明顯臨床癥狀時或生命危險時,需為患者進行緊急輸血。然后從血型的分型引出血型的概念、鑒定方法、交叉配血等臨床輸血的一系列相關知識。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讓學生能夠更準確的了解到該類疾病的發生機制,制定有效的護理措施,增強護理專業學生在護理過程中的職業素養。
結束語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在高職護理專業生理學的教學中為一種相當有效的教學模式,能夠強化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讓學生對案例中所對應的正常人體功能活動的過程和發生機制得到一個感性認識,為后續學習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有效的保障了高職護理專業生理學教學的質量,使學生能夠有效的運用生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分析臨床上的病例,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為以后從事醫療、衛生實踐打下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蔡維維,陳俊良,杜斌,et al.案例教學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7(27).
[2]李敬雙,于洋,吳漢東,et al.案例教學法在應用型院校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以動物生理學為例[J].繼續教育,2017(10).
(作者單位:哈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