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星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部內容與《戰國策》基本相同的帛書,此帛書共27章,325行,每行大約三四十字左右,約有11000多字,首尾完整,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小組將其命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全文的27篇文章中,其中有16篇為佚文,另外11篇與《戰國策》,《史記》文本大抵相同。主要內容為縱橫家蘇秦與蘇代、蘇厲、田嬰等人的書信和談話資料,這些文獻資料為研究戰國中后期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如今對《戰國縱橫家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史學和文學方面,對其藝術風格特征論述較少,本文即從其書法藝術特征展開研究。
馬王堆帛書的字體大致分為篆隸,古隸和今隸三種。其中篆隸以《戰國縱橫家書》為代表,反映了漢字由篆書向隸書轉變的過程。這種帛書抄寫年代較早,其字仍以篆書結構為主,字形較方正,筆道少提按變化,鉤挑這類筆畫尚不多見,但在構形上都產生了具有隸化的筆意及偏旁。
《戰國縱橫家書》筆法嫻熟,自然樸茂,以簡牘帛為主要載體,是篆書向隸書轉變的重要見證,具有開創之風。馬王堆帛書具有多種不同的書體風格,人們普遍認為《戰國縱橫家書》是最具典型的篆隸書抄本。字體除了大體上的篆隸體以外,還有參有漢隸和古隸兩種字體。這里所指的古隸是與秦隸極其相近的字體,屬于篆隸之間的字體結構,形態上有明顯的差別,《戰國縱橫家書》體現的正是這種古隸的藝術特征。
《戰國縱橫家書》在用筆上大多具有線條均勻的篆書特點,逆鋒起筆,干凈圓潤,收筆時筆勢不甚明顯,其中也有截毫方筆的書寫,有創新的一面,變勻凈為變化,變圓轉為方折。以橫畫為例,有的圓潤勻整,也有方起入筆的線條形態,觀察筆畫形態特征可以看出,很多筆畫中出現了雁尾,挑狀的橫畫大多成波浪形,筆致跳動而有節奏,剛中帶柔,富有變化,但是尚未形成東漢隸書標準樣式的蠶頭雁尾。其中大多筆畫,書寫較為迅速,打破了篆書勻速的書寫,瀟灑而整飭,顯示出嫻熟的用筆之法,有率真之意。筆畫外延線并不整飭,可見在書寫時,并沒有刻意穩固筆性。
在字勢上多種多樣,有相對平穩的字,其主要筆畫蠶頭雁尾已經初具外形和波磔。有向下傾斜的字,勢態向右下拉伸,有向上傾斜的字,亦有向下傾斜的字。粗細不均,帛書中的筆畫,少了篆書的束縛感,書寫狀態自由許多。其中一些篇章,橫畫用筆的提按,中側鋒都較為明顯,改變了勻速、勻壓、緩慢的書寫狀態,而是輕重緩急,自然書寫,符合了當時快速書寫的習慣,體現了提按變化隨意揮灑的轉變過程。《戰國縱橫家書》中那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筆畫形態讓人心曠神怡,有一種“各盡字之真態”的美感。
《戰國縱橫家書》方圓尖并用,橫畫的左低右高的楷書形式,也有所體現,而這就導致字勢的跳宕。方筆的運用和筆畫隨意書寫,導致了中側鋒的相互之間的轉化運用,線條的豐富性大大增加。點線面的結合突破了篆書筆法平面化的束縛,豐富了毛筆的表達方式,使得《戰國縱橫家書》的藝術屬性更加鮮明靈動,其筆畫的轉折處也是隸書筆意最為明顯的地方。這種截毫取勢的方法,打破了篆書的圓弧狀的形態,形成了字勢跳宕,筆畫豐富的變化特點,有了基本筆畫樣式的隸變字體。
《戰國縱橫家書》具有變化多姿的結構特征,錯落有致,平正與欹側、均勻與參差互用,字形長扁不一,隨字賦形。結字多以縱向取勢,字形修長舒展,大多有縱橫之感,加大了豎行字與字之間的對比關系。還有一些地方屬于扁平的字形,書寫較工整,這些文字的縱橫交錯,參差錯落,都使作品富有強烈的節奏感。其中的造型展現了對客觀事物美的攫取,展現了碑貼獨特的藝術風格,與秦詔版章法相似,大小字形錯落。字形別出心裁,既有篆書古法,又有小篆流暢性均勻分布,左右相互對稱的空間排布。《戰國縱橫家書》屬于古隸中的一種書體,古隸與小篆的來而言,用筆變化較多,形體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古隸有趣味性,既保留了原始的篆書特征,又顯現出隸書的美感。
從帛書的章法上來看,開合有致,舒朗清秀、章法布局上較為自由。文字長短及大小不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有些文字雖同,但其寫法卻不同。這種不同,有的表現在用筆上,有的表現在字形的變化上,使得帛書的章法變化豐富,錯落有致。其中一些字形略長,章法上有列無行,縱列整齊大方,布白均勻自然。字體雖為古隸,但書寫的甚是精到,比較嫻熟的書寫技法,使整體章法自然。其中不乏率逸的代表,在書寫時不注重單個字的得失,強調書隨性發揮,這種不特意安排的章法,更為自然。筆者認為應該是在日常書寫的時候,為二指執筆的方法,也就是后來所說的“撥鐙法”,“撥鐙法”一般是指,古人在用挑撥燈捻時,所用的手勢。書寫時,筆桿不是垂直的,而是筆桿傾倒,隨著書寫動作變化運用,書手在寫整篇文章時,握筆輕松,書寫狀態自由,所以線條的提按,中側鋒轉化,字形的大小,橫縱,章法的中軸線的擺動存在一種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帶給我們的是率真自然,野逸的特性,不落俗套,古樸大氣的審美體驗。
《戰國縱橫家書》瀟灑放逸,用筆收放自如,爽利縱橫,多見瑰麗蒼茫、古樸自然、舒展飄逸的書寫風格,筆墨語言豐富多變。《戰國縱橫家書》已經基本具備了一些成熟時期的隸書的筆畫及結構特征,為早期的工整隸書樣貌,用筆逆起直行,波磔并用。轉折已逐漸脫離篆書圓轉而成方折。此帛書書寫認真規范,整體章法上下呼應,穿插避讓,妙趣橫生。這使作品風格上顯得簡單質樸而又不失委婉含蓄,文采與書風相得益彰。《戰國縱橫家書》作為成書與時代轉型時期的特殊產物,不僅見證了戰國后期的歷史滄桑劇變,也表現了隸變時期篆隸交錯,凸顯了先民創新意識,更為后世書法作品的創作取法提供了絕佳的思路。這對當今書壇注入了活力,提供了經驗:成功的創新行為在根本上取決于對書法本體的解讀與吸收,在帛書當中汲取營養,創作當中要以古人為基礎,站在最高的地點去超越。
參考文獻
[1]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戰國策縱橫家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2]何晉.戰國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李波.戰國縱橫家書文學性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
[4]楊寬.馬王堆帛書戰國策的史料價值[J].文物,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