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俊 尚銳 王忠鵬
摘要: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資源化處理是破解“垃圾圍城”困境的最佳路徑,對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改善生存環境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生活垃圾;高校垃圾;垃圾分類;校園建設
1.研究背景
1.1“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峻
目前全國已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大中型城市陷入“垃圾圍城”的危險境地。隨著我國的城市化與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伴隨而來的還有產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據統計,當前全球發達國家生活垃圾的增長率為3~5%, 而發展中國家生活垃圾的增長率普遍為2~3%, 但是我國城市垃圾產量在近幾年的增長率竟然超過10%,與之相對應的是絕大多數地區由于垃圾處理設備老舊、甚至嚴重不足,導致垃圾處理速度低于垃圾制造速度,形成嚴重脫節。
1.2相關法規奠定社會基礎
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經歷了16年的試點探索,現在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1]。經過了多年的努力,我國垃圾分類模式雖然有了小小的進步,但是現階段依然面臨著許多挑戰。
1.3高校研究的群體代表性
眾所周知,高校學生規則意識較強,具有前瞻性、高素質、強適應性等特點,而對于高校而言,巨大的占地面積與相對集中生活的學生人口意味著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以一個容納1000名學生的宿舍樓為例,每天至少產生1100個以上的廢棄塑料瓶,更不要說數之不盡的紙張、一次性筷子等可回收資源了。
2.高校垃圾分類處理現狀與結論
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2019年1-3月的實地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獲得有效樣本952份,發現當前校園垃圾分類存在以下現象:
2.1寢室的生活垃圾分類混亂
目前學生寢室的垃圾傾倒方式為一次性裝袋投遞。同學們在寢室里會用垃圾袋將所有垃圾打包好,一次性帶到樓下垃圾處。雖然目前學校寢室樓下的垃圾桶已進行簡單分類,但經過觀察統計后發現,寢室生活垃圾中包括了一次性餐具,廢棄的紙張、布制品、紙制品、塑料制品、水果等食物殘渣,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進行回收處理的東西,但并沒有按相應種類進行分類投遞。
2.2辦公樓廢棄辦公用具利用率低
辦公樓的廢棄辦公用品多以紙制品為主,而這一部分恰恰是分類回收最主要的版塊,雖然部分單位設有碎紙機以及專門的分類垃圾箱,但并沒有從根本上緩解甚至改善當前校園紙制品利用率以及回收率較低的現狀,大量的紙質文件及辦公用品在使用過后采取堆積販賣處理,有的甚至沒有分類直接丟棄,造成大量浪費。
2.3校園垃圾分類情況結論總結
①學生愿意參與垃圾分類的比例遠遠高于實際參與垃圾分類的比例,較高的分類意愿卻沒有產生較高的分類行為,形成了意識與行為的分離現象;
②學生的個體特征對分類意愿和分類行為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性別和專業類別兩個方面;
③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對分類意愿影響很大;
④知覺行為控制和主觀規范對分類意愿有一定的影響,但對分類行為的影響更大;
⑤分類意愿對分類行為有直接的顯著影響;
由此判斷,目前高校學生對垃圾分類的意愿與行為存在一定程度上分裂,主觀參與度依然不高,但在外界干預下仍可保持較強行為支持。
3.垃圾分類回收的意義
3.1從商品到垃圾的使用價值重疊性
3.1.1價值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支持
商品的基本屬性就是價值和使用價值。馬克思說:“使用價值———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特殊的歷史性質。”其中,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這是商品使用價值的自然屬性[2]。而在交換使用過程中表現出歷史性和不穩定性則是體現了它的社會屬性[3]。而當一件商品失去其對于所有者而言的使用價值時,就會轉變為無用品,也就是“垃圾”。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改變的僅僅是使用價值的社會屬性,其自然屬性是沒有變化的,也有其在特定環境以及特定人群下的使用價值。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價值問題,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和實現規律。因此,產品在流入市場后轉化為商品,其使用價值是具有折疊性的,而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就是將已經成為垃圾的“商品”進行使用價值延展。
3.1.2價值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用哲學的眼光看:任何商品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種屬性,并通過價格為表現形式。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我認為也可理解為,在一定時期社會中所有人平均一個小時的生產價值是平均1小時10元,如1個人1小時就生產一支筆,那這支筆的“價值”就是10元。
筆可以用來滿足人們書寫需求,這就是這支筆的“使用價值”。假設這支筆的價格是賣1塊錢。因為從市場角度來看,絕大多數的筆都是賣1塊錢,這是他的普遍價格。商品的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而不是由你的個人的生產“價值”來決定的。
但是從微觀上講,三者又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關系的。若筆一直賣1塊,那個人就虧9元,他就不會再生產,就會轉到別的行業生產來體現他的價值。若都不生產這種筆,只有一家還在生產,那么此種筆會不會漲價?一定會。這就造成價格圍繞價值經常波動。如他1小時造的筆是壞的,也就是說它的價值雖然是10元,可沒有使用價值,這時它的價格也為0。所以說商品的使用價值會隨著使用者以及自身身份的變化而產生的身份重合,并由此產生的多種價值或價格重疊。
3.2垃圾分類回收的經濟效益實例
“十二五”期間,僅農村地區每年的垃圾產生量就達1.1億噸,其中有將近7000萬噸的垃圾沒有進行很好的處理。相較于德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我國在相關方面的制度相對還不夠完善[4]。例如德國,如果全新生產一噸塑料,僅僅是原料成本就要達到1200~1400歐元,但如果使用回收的廢塑料作為原材料,生產再生塑料的成本僅僅只需500歐元,單單看初級產品,其增值達就達到了3~4倍。在德國,塑料回收再生產行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歐元,且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長,創造了大約25萬人的就業崗位。
參考文獻
[1]彭韻,李蕾,彭緒亞,楊屏錦,趙小飛,馬垚.我國生活垃圾分類發展歷程?障礙及對策
[2]岳宏志. 馬克思價值理論研究[D].西北大學,2005
[3]賈聰聰.對馬克思商品“使用價值”的再認識及其現實意義[J].理論觀察,2018(10):27-29.
[4]中央黨校第65期廳局級干部進修班“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專題課題組,程會強.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突破新型城鎮化建設短板[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6(04):94-97.